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16年12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农民代表感言
记者 王涛
文章字数:1312
     
    12月19日,商洛市第四次党代会开幕。来自全市的300多名党代表共聚一堂,畅所欲言,就商洛未来五年发展大计建言献策。在分团讨论中,代表们围绕市委工作报告进行了认真、激烈的讨论,并纷纷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在众多代表中,来自农村的耿建强、于恩堂两位农民代表,就老百姓普遍关注的涉农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菇农当上了党代表
    耿建强,来自商州区陈塬街道办事处蟒龙峪村,今年46岁。从1992年开始,他就开始种植食用菌,并从中受益。近年来,有着丰富香菇种植经验的他,又带领周围50户农民发展香菇种植产业,并成立了合作社,实现年产值100多万。作为农村致富带头人,他连续多年被评为市区劳模,政协委员。
    “作为一名农民,我没有想到能参加市级党代会,这充分体现了市委对农村、农民的关注。”作为市第四次党代会党代表,耿建强既兴奋又紧张。通过聆听报告,让他看到了未来农村必定大有可为,产业发展更具优势。尤其是报告中提出的“产业绿色化、城镇景区化、田园景观化”发展思路更是让他深受鼓舞。
    为了将像他一样农民的心声反映到党代会上,他经过多日的思考,将他对近年来商洛香菇产业的现状写了满满两页纸。他认为,这几年,香菇种植在商洛普遍开花,尤其是农村贫困群众,香菇种植更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但是一直受制于技术、原材料、资金、销售渠道等因素限制,菇农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失。他举例,三岔河村的一个香菇种植基地,有100多个大棚,从开始建厂、到原材料引进以及管理销售都是请的河南西峡技术人员进行指导,一方面他们在原材料、工价上哄抬价格,一方面又从产品上压价,仅此一个基地一年就损失了100多万元。因此,他建议相关部门应该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菇农一定倾斜,农业部门要为菇农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建立香菇交易市场、引进香菇深加工企业,让当地菇农有更多的支配权和定价权,也让香菇产业惠及更多的老百姓。
    农电工关注三农问题
    于恩堂,53岁,商州区夜村镇于塬村人,是一位农村电工。作为一名农民党员,多年来不管刮风下雨,他都奔波在农户的路上,不管谁家有用电需要,一个电话他都会及时赶到,确保群众生活生产中能够及时用到电。在群众中,有着深厚的威望。今年,他第一次作为党代表参加党代会,这让他十分自豪。
    作为商洛城乡变化的见证者,于恩堂觉得商洛这几年变化很大,尤其是工业从无到有、农业提质增效、美丽乡村建设、交通日新月异,这些都让他看到了给农民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群众看在眼里、喜在心上。然而,在一系列重大项目建设中,大量的土地被征用,导致很多农民无地可种,造成了部分村民纷纷外出务工,很多村子都成了空心村。他举例,在于塬村人均耕地不到2分。他建议,党委政府应该关注这些失地农民,加大对他们的生活保障。
    此外,于恩堂更关注农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他说,农村合作医疗费用在逐年上涨,但是医院的报销比例却没有改变。尤其是基层医疗技术人员、医疗条件匮乏,很多患者只能拥挤到条件较好的市、县医院,一方面造成基层医疗资源浪费,另一方面,条件好的医院资源却又紧张,而且费用增加,导致很多原本就贫困的农民再次因病返贫。他建议,相关部门要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加大农村在养老、医疗方面的投入,让农民看病不再难、不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