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17年01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美丽沙岭今日现
——柞水财政局驻沙岭村扶贫工作纪实
文章字数:3145
美丽乡村建设让沙岭焕然一新
在政府扶贫政策扶持下,,沙岭的甜蜜产业步入正轨。

养牛基地让产业发展困难的贫困户致富有了依靠
沙岭村文化广场
沙岭正收获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
     
    记者 张英 马泽平 通讯员 赖光全
    新建养牛场里,搬运工、饲养员穿梭其间;一排排整齐的木耳架里,不少农户正在翻动菌棒;刷白一新的核桃林下,蜂农正给蜂箱加盖毛毡;漂亮的文化广场前,课间的孩子们正在乐呵呵地做游戏……时值腊月,走进高寒山区的柞水县曹坪镇沙岭村,一个田园式的美丽乡村、产业起兴的新农村尽展眼前。
    2014年以来,柞水县财政局按照中省市县脱贫攻坚工作安排部署,扎实开展驻村包扶工作,及时组建强有力的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与沙岭村党支部、村委员会并肩作战,围绕“一个目标”“五个一批”“六个精准”的要求,干群齐心,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保证了脱贫攻坚工作有序开展,实现了村民增收、产业发展、村容改观的规划愿景,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
    领导带头 干部冲锋 打造过硬攻坚工作队
    沙岭村位于秦岭深山自然条件较差的高寒山区,平均海拔1200米,当地的群众收入主要靠劳动力转移、林果、食用菌、中药材、庭院式畜牧养殖为主。全村总面积25平方公里,辖5个村民小组,485户1528人,其中在册贫困户180户588人。
    要和镇村干部一起,把一个距离县城70公里、条件恶劣的贫困村如期解决脱贫任务,作为包扶单位柞水县财政局一班人深深知道其肩上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的背后,还承载着县上领导的热情期盼。
    脱贫攻坚已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关键时期,领导干部必须冲锋在前!驻村包扶期间,柞水县财政局党组高度重视,先后成立了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和驻村工作队,由局长亲自挂帅驻村工作队队长,推选1名副局长和4名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为长期驻村工作队员,做到了领导、机构、人员“三到位”。同时,由65名干部与180户贫困户结成对子,完成了“一书一册一卡”对接,明确了帮扶措施,及时跟进贫困户产业发展,了解生产生活情况。
    驻村期间,财政局驻村工作队队长先后多次深入包扶村召
    开组织脱贫攻坚大会,讲解扶贫政策,亲自一一到户走访调研,结合扶贫实际问题。副队长由于血糖高,每个月都要入院治疗四到五天,但是一出院依然坚守在村,和驻村干部一起吃住在村上。在农村,村民早上都很早起来到地里干活,为了不影响贫困户劳作,驻村干部夏天经常清晨4点多就起床赶往贫困户家里走访。驻村第一书记汤有亮和其他两名驻村干部年龄都比较大,但他们从不叫苦叫累,驻村多年没给组织提出任何要求,有个驻村干部70多岁的老母亲常年一人在家得不到照看,但他每周末回去给老母亲准备好食品后,又一头扎进沙岭村起早摸黑工作,毫无半点怨言。
    贫困户吴祥恩家里实在贫困,包扶干部自掏腰包主动给了两头猪钱,还利用自己的关系给吴祥恩失业的儿子找了一份月收入4500元的工作。“我一生经历过两次干部到基层扎实驻村经历,一次是1992年社教,一次就是财政局脱贫工作队,这次干部工作作风比1992年更扎实。”沙岭村支部书记吴祥斌感慨地说,沙岭能从一个脏乱差的穷村子变成现在这样,离不开财政局从局长到普通干部组成的作风过硬、敢打硬仗的驻村工作团队。
   培育产业 菜单式扶贫 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
    沙岭村以松散沙土为主,“沙岭”村名也由此而来。“流了汗珠子,不见钱袋子”,这在当地还很流行一句话成分印证了沙岭村的土地贫瘠、农作物产量低的现状。村里除了零星的中药材种植外,没有一个集体经济,没有一项主导产业。自2014年“双包双促”脱贫攻坚开始,县财政局一番走访调研,帮助制定脱贫发展规划和每年度脱贫计划,明确了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扶智扶知3个扶持重点,积极落实国家扶贫政策。2016年,柞水县脱贫攻坚战在全县全面打响,县财政局党组第一时间带领工作队驻村开展工作。工作队结合沙岭村实际,按照地域和产业布局,制定了详细的任务书、时间表和作战图,因户施策、精准到人制定了短期、中期、长期相结合的脱贫产业项目。短期项目以劳动力转移、养猪、土蜂养殖等为主,中期项目以种植木耳、连翅、猪苓等为主,长期项目产业化养牛和核桃建园为主。
    依托县上“菜单式扶贫”模式和扶贫激励政策,财政局重点扶持沙岭村药材种植、核桃建园、土蜂养殖、食用菌种植和商品牛养殖等产业,通过“园区建设列菜单、贫困群众选菜单、干部帮扶下菜单、市场主体做菜单”,将贫困户吸附到产业园区、捆绑到产业链上。目前,已完成1个养蜂基地建设,养殖蜜蜂300箱,带动50户贫困户;完成“一棵苗木”合作社组建,推出生光全
    态黑猪肉、土鸡蛋、木耳、野山菌等10多个农副产品品牌在当地电商平台畅销;财政局扶持村委会通过招商引资,完成年出栏300头现代化养牛基地建设,可带动68户贫困户在养牛产业链上脱贫致富。同时,针对贫困户缺技术和不了解政策的问题,先后开展了3次猪苓种植和养蜂实用技术培训,参加培训人数达550人次。
    “我都67岁了,卖零工没人要,但家里生活全靠我,要不是村上建了养牛场,我一家哪有致富希望。”1月4日,正在养牛基地饲料库拌料的沙岭村四组贫困户吴祥国告诉记者,他一家三口人,家里没有劳动力,儿子腰椎间盘突出,老婆去年患脑梗,住院花掉7000多元,得亏包扶干部联系医院并资助才救了老伴儿的命。他掰着指头说,现在牛场上班一个月工资2500元,还担任村卫生保洁员,一年工资收入3000元,又种了20窝猪苓,过两年就能赚出钱来,有这样好的政策慢慢就富起来了。
    驻沙岭村第一书记汤有亮介绍,养牛基地全部运营后,村上还将建一个玉米酒厂,这样,形成“养牛——牛粪种植玉米、苜蓿——玉米酿酒——酒糟喂牛、养鸡”循环产业链,工作队还帮助村上成立“孝义”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组建“一枝苗木”合作社,动员贫困户利用五万元贴息贷款自愿入股,贫困户既可以分红,还可以代养肉牛,合作社以市场牛肉价格回收等,让绝大多数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贫困户在养牛基地的循环产业链上找到稳定收入,实现彻底脱贫。据了解,财政局已协助邓大树等15个贫困户办理扶贫贴息贷款手续到账资金75万元入股养牛,每户仅此一项可户均增收6000多元。
    加大投入 夯实基础 美丽沙岭今日现
  眼下,穿行于沙岭村道,水泥路通组入户,家家漂亮的农家院落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气息,一张张幸福的笑脸洋溢在村民脸上。谁也想不到,在柞水县财政局的包扶下,隐藏在深山沟里的穷村子沙岭,竟然变了大样,成为民风淳朴、整洁干净、时尚漂亮的美丽新农村。
    2016年,在财政局的支持下,沙岭积极启动美丽乡村建设,争取项目资金100多万,硬化通组入户路、修建河堤,进行沙岭村美化亮化工程和环境综合治理,为300户农户进行房屋涂白。为了提升沙岭村精神文明建设,财政局争取资金100多万元为沙岭村修建孝德文化广场,并在公路两侧农户院墙上制作30多幅乡土气息农户、体现农耕文化、倡导文明乡风的文化墙。
    为了更好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财政局还按照上级要求,在沙岭村脱贫攻坚前线指挥所,实行“挂图作战”,达到了“一室一员一档一牌一机”的要求,实现了对180个贫困户的管理台账。
    “我们入户路修通了,院落硬化了,还装上了太阳能,用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洗澡间,财政局的帮扶让穷人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正摆脱贫困的王爱国妻子邓成莲高兴地和记者拉起了家常,“我一家四口人,女儿读书,儿子还未成家,以前丈夫出门挣钱有时连路费都要不回来,现在在财政局的帮扶下,在家养猪、养蜂,种木耳、种猪苓收入2万元不成问题。”村文书邓品方说,村变美了,院子变漂亮了,人们也注意环境卫生了,就连邻里纠纷都少了很多,沙岭村的脱贫路上洒满了包扶干部的心血和汗水。
    如今,沙岭村贫困群众腰包正逐渐鼓起来,腰板正开始硬起来,日子也越过越有奔头,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也更足了。在财政局包扶干部的真心、真情、真为的扶贫工作作风下,一个“生态环境优美、村容村貌整洁、产业特色鲜明、公共服务健全、乡土文化繁荣”的美丽幸福沙岭也正向我们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