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的新年期盼
文章字数:3827
四季集市,腊月集是最热闹的,对人们来说,它是迎接新年的盛会,也是一个童年的旧梦。很多旧的年俗、年货,以及让人怀念的年味,都可以从这里依稀寻到踪迹。当街吆喝的菜贩,卖年画的大叔,以及背着货架走天下的大爷,总会让人生出莫名的感动,他们,牺牲了购置年货的时间,在寒风、雨雪中坚守着,撑起了年的繁华与热闹,营造出了温暖祥和的年味儿。从农历腊月十六开始,我们利用4天时间,走访了商州区的大荆镇、腰市镇,洛南县的古城镇、丹凤县的棣花镇,通过与6个不同年龄、不同行业的摊贩闲聊,记录下这一群体年前忙碌的生活,以及对新年的期盼。
腊月十六商州区大荆镇
卖粉条的90后:“来年多挣钱,娶个好老婆!”
23岁的刘奇是洛南县永丰镇人,他家长年做河南禹县粉条的代销生意。刘奇年纪不大,脑子却很活,几个月前,他就想趁着过年,把粉条拉到商州的集上来卖。以前,刘奇来过大荆,觉得这儿离老家不远,逢集时也很热闹,就把驻点选在这里,并租下一间门面房,专门用来存放粉条、粉带。
事实证明刘奇的想法没有错,一个月前,他刚来大荆时,生意就不错,现在年关将近,生意更是一天好过一天。因为买粉条的人太多,刘奇忙着招呼生意,几乎没有时间和记者说话,好不容易闲了下来,他笑着说,照这个样子,年前估计能卖出4吨货。来大荆的这两个月,刘奇的生活单调而艰苦,每天早上7点起床,草草吃点饭,就要在看摊、叫卖、称秤、讲价中度过一天,直到下午5点左右收摊时才能吃上午饭,接下来便早早地休息了,第二天、第三天依然如此。“明天腰市逢集,我还得赶早过去。”刘奇说,腰市和大荆逢集的时间是岔开的,因此,他就集中在这两个地方来回倒腾。作为90后的一员,刘奇身上有一种难得的乐观、吃苦精神,在他眼里,做生意也是一种乐趣:“能把好的东西卖给大家,自己心里也舒服。我觉得,它不仅仅是货物和货币之间的交换,还包含有人情、诚信这些东西。”
问起刘奇新一年的打算和想法,他哈哈一笑,爽快地说道:“希望来年多挣钱,再娶个老婆!”
街头理发师:“一家人平平安安就好。”
在大荆街道一个不起眼的小巷,记者见到了正在露天地里给人理发的刘粉利。她很年轻,约摸30来岁,与这个简陋的环境似乎有些不搭。但她神情专注,手法熟练,剪刀起落间,碎发纷纷飘扬,没有多一寸,也没有少一寸,在光影的变幻中,竟让人感叹起她的专业与敬业。小巷里,有七八位老人坐在板凳上安静地等候,他们是刘粉利忠实的粉丝,因为她的收费只是其它理发店的一半价钱
刘粉利并非是农村的蹩脚理发师,早在1998年,她就去西安的一家美容美发学校进行了半年的专业学习,之后,在西安、商洛都相继开过理发店,生意也算不错。后来,有了老二,同时,还要接送老大上学,刘粉利不得不转让了店面,一心一意照顾起孩子。刘粉利告诉记者,她的老家在距离这里20多里路的牧护关小韩峪村,这几年,因为大孩子在大荆上初中,她也跟过来,在街上租了一间房子,边照看孩子,边为村民理发。刘粉利说,因为没有店面,她在收费上比理发店少一半,遇上老人和残疾人,还会更优惠,有的甚至不要钱,“老年人可怜,挣不了钱,我也算是做个好事吧。”虽然日子过得并不宽松,但刘粉利喜欢现在的行当,她说为老年人服务,心里会有一种充实和快乐的感觉。
传统习俗里流传着“正月不剃头”的说法,因此腊月集里理发的人非常多。刘粉利说,她打算干到大年三十再回家,和老人、孩子团个年,在她眼里,过年很平淡,只要一家人平平安安就好。
卖调料的大叔:“喜欢过年,因为挣钱多。”
在这个热闹拥挤的集市上,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有一些摊贩的生意格外红火。卖调料的邵念良就是其中的一员,他的摊子没有闲下来的时候,不是卖摊位上摆放的辣椒、八角、花椒等调料,就是用调料粉碎机现场制作五香粉、辣椒面等,一刻都不停歇。邵念良说,现在还不是太忙,等腊月二十过了,在上海、北京这些大城市打工的人陆续回乡以后,才是真正的忙。他解释说,这些人买调料除了过年时吃,年后还会捎一些带去外地,或者送给工友。
邵念良的生意好不是偶然的,他告诉记者,要想调料香,有三个窍门,一是原料要好,他家的调料都是从西安进回来的优质原料,二是配方要好,除此之外,就是调料要细,越细越香。“现场制作的调料不会掺假,也没有乱七八糟的色素和添加剂,虽然贵点,但多数人还是要求现场做的。”尽管忙得焦头烂额,但邵念良掩饰不住愉快的心情,他坦言,喜欢过年,因为这个时候生意好,挣钱多,光腊月一个月挣的就能抵平常四五个月的收入。邵念良家有还一个老人,两个孩子,虽然自己文化不多,但他很重视孩子的教育,尽量创造最好的环境供孩子上学,如今,老大已经上大学了,小的也被送去咸阳上高中了。“再过几天,两个娃就放假回来了。”问道邵念良的新年愿望,他咧开嘴笑着说,希望娃听话,好好上学,再出一个大学生。
腊月十七商州区腰市镇
重操旧业的老木匠:“2017年,最操心儿子的婚姻大事。”
早上8点多钟,54岁的寇占祥冒着严寒,从中乡村的家里出发,骑自车赶往腰市的集镇。到地方后,他选择了一个安静的巷子,将自己做的三个木锅盖靠在墙边,便拢起袖子,倚在破旧的自行车前,默默环顾来往的人。“锅盖多少钱?”“一个100块。”寇占祥的回答非常简短,并不刻意去招揽生意。
上个世纪80年代,寇占祥学了木工活,并在商州区南街那边开了一家店,主要卖自己做的木凳、桌子、案板等,那时候,他是受人尊敬的木匠,也是别人口中的寇老板。转眼数十年过去了,现代机械取代了木匠的地位,很多木匠被迫改行,曾经引以为傲的手艺也风光不再。为了生存,寇占祥便常年在市里的建筑工地上做瓦工,有时也在农村接一些盖房、装修的活儿。年跟前,工地没活了,闲在家里也不挣钱,寇占祥便重操旧业,一口气做了好几个锅盖、风箱、案板等,拿到年前的集市上卖。“一个锅盖得做一天时间,用的是松木。”寇占祥向记者解释,锅盖看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很费时间,所以价钱不能少。
在集上转了几个来回,再找到寇占祥时,已是下午3点钟,此时,赶集的人潮已褪去大半,寇占祥依然立在自己的自行车前,一副不急不躁的样子,大半天的时间,他已经不声不响卖出去了2个锅盖。“还剩下一个了,今天应该能卖完吧?”“不行了,不行了。”他摆摆手说,这个点应该是卖不出去了,不过明天他会带到大荆的集上去卖。寇占祥告诉记者,年前靠卖这些家具,大概能挣两三千元,他并没有抱怨自己有多辛苦,只是提了一下家中两位90多岁高龄的老人,和刚刚从卫校毕业还没有工作的儿子。“老人身体还好,就是操心儿子的婚姻大事。”貌似淡定的他终于袒露了自己的担心。可怜天下父母心,希望新的一年里,寇占祥的儿子能找到工作,再结下一门好亲事,以了却这位父亲的心愿。
腊月十八洛南县古城镇
榨油坊的大娘:“希望年年都有人来榨油。”
周日的古城镇,货品琳琅满目,在人群的摩擦拥挤中,让人觉得这个不大的街道走起来竟有些费神。在街尾的一个岔道口,蔺彩凤家的榨油作坊外挤满了排队榨油的人。一个妇女拎着一袋子菜籽说自己路远,急着回去,非要蔺彩凤给她先称,“哎呀,这可不行吧,大家都在排队呢,你先候着吧。”蔺彩凤面露难色,最终还是拒绝了这名妇女的要求。说完,一头扎进了窄小阴暗的作坊里,我们跟随她走了进去,十平方米左右的小屋内,光线昏暗,一处放着榨油的机器,一处放着压辣椒面的调料粉碎机,两个机器同时运转,机器轰鸣,空气中弥漫着呛人的辣味和醇厚的油香。
好在儿媳妇帮忙照看榨油的机器,蔺彩凤就一心加工辣椒面,她是个非常和善的老人,虽然很忙,但不管问什么都会笑着耐心回答。蔺彩凤告诉记者,她家的油坊开办36年了,她的家庭也由当时的三四口人变为了现在的十口之家,平时,丈夫和儿子们在外挣钱,她和儿媳一起操持这个油坊。对蔺彩凤来说,她们最忙的时候,是每年10月之后,这段时间,十里八乡的村民都会从家里提着菜籽、黄豆、花生过来榨油,为过年准备充足的食用油。近几年,种地的人少了,村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榨油的人已经没有以前那么多了,即便这样,腊月前后,蔺彩凤还是得早起晚睡,为周边有需求的村民服务。
“加工一斤菜籽油收一块钱。”蔺彩凤说,靠榨油只能维持住基本的生活,但她早已闻惯了油味儿,也习惯了这种生活,只希望今后一直会有来榨油的人。
腊月十九丹凤县棣花镇
吊粉条的大哥:“我们加工的粉条不含任何添加剂,希望媒体多宣传。”
走在棣花老街的集上,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随处可见卖粉条的小贩。在一处集中销售粉条的地方,记者见到了正在家里为村民加工粉条的李鹏。2016年年初,还在搞电动工具维修的李鹏,因为朋友的一句话,萌生了做粉条加工生意的想法。原来,朋友告诉他,虽然市面上卖粉条的不少,但很多都是加了添加剂的,吃起来不健康。李鹏就想:做出不含添加剂的粉条应该并不难,既然家里有现成的门面房,不妨尝试一下。
2016年4月,李鹏从山东购进了做粉条的机器,一直放在家中。因为零度以下的天气,才能使粉条上冻,所以一年里做粉条的时间就集中在腊月前后的十几天。机器做粉条省去了很多人力和中间环节,而且,不需要添加白矾等添加剂,过程透明放心,很多村民为了吃得健康,便不怕麻烦,从家里拉来磨好的红薯粉、洋芋粉,现场加工粉条。甚至有人骑着摩托车,从30公里外赶过来。
李鹏告诉记者,市面上的一些粉条除了添加白矾之外,还掺有包谷面粉,因为包谷面价钱相对较低。他拿着自家做的粉条向记者展示,优质粉条是半透明有光泽的,掺杂其它原料的粉条,颜色虽然很白,但是没有光泽。他希望,媒体多宣传这方面的知识,让更多的人吃上优质健康的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