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17年01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传统手工粉条年关走俏
文/图 记者 杨鑫 李敏 董楠
文章字数:984

     
    冬日温暖的阳光渐渐驱散着寒意,看着气温上升,程小栓赶紧招呼着家里人将冷冻的粉条拿出来解冻,不足半个小时,100多平方米的晾晒场上就挂满了晶莹透亮的粉条。“你看,俺这是老传统的纯手工红薯粉条,不用任何添加剂,色泽晶莹透亮的,吃起来口感筋道。如果用火燎,烧完后的粉末和芡粉一样光滑。这是纯红薯粉条与一般粉条最主要的区别。”程小栓告诉记者。今年只有31岁的石桥村四组村民程小栓,看似貌不惊人确有一手家传手工加工红薯粉条的好手艺,他家每年腊月加工的2000多斤粉条都成为当地的抢手货。
    冬天,是加工红薯粉条的最佳季节。如果这个时候你到山阳县高坝镇石桥村上走一走,一定会为路两旁绵延不绝的晾晒粉条的风景所吸引。“我们制作红薯粉,除了红薯外,另一个原料就是水,其他任何东西都不添加,保证纯正天然。”程小栓一边忙着一边说,红薯粉条是用红薯淀粉制作的一种食材,每年一入冬,家里就为做粉条忙碌的准备着。我们首先将晒干的红薯淀粉放在特大的盆里,打芡、和面,这道工序相当关键,如果芡软了硬了都会影响粉条的口感和色泽。经过选薯、打浆、合浆、煮炼、冷却、晾晒等数十道工序粉条才得以成形。三九天里,连夜挂在外面的粉条开始结冰了。等第二天清晨,原本柔软的粉条,就变成了僵硬的冰板。人们把成捆的抡起来朝地上拍打,一下,两下,晶莹剔透的冰渣在空中散开,十分好看。接着将这些打过冰渣的粉杆晾在铁丝架上,太阳升起的时候,巧娘们就把冻成型的粉搓开了,对那些粘连在一起的,还要一一梳理,这样才成了粉条。经过两到三天的晾晒,等到粉条八成干的时候,将其捆成捆儿然后再阴干。像这样经过冰冻程序的粉条,既筋道又耐煮,风味很独特。
    手工制成的红薯粉条呈黄褐色,既筋道又有营养,每斤10元足不出户就能销售一空。谈起做红薯粉条他高兴地说,当地纯天然的原料让他们加工出来的粉条质地纯净,柔韧嫩滑,许多县城的甚至市里的人慕名而来购买,而且,现在粉芡有搅拌机,下粉条有专门的机器,省力气多了,产量也提高了。
    说起为何要用传统的方法人工生产纯红薯粉条,程小栓说,过去种红薯、做粉条是为了糊口,现在是为了追求健康,向往自然。虽然人工生产劳动强度大,但能保证品质,能为大众提供纯正的安全的食品。同时,祖辈的手艺传到了他们这一代很不容易,绝不能让这项传统技艺不至于过早消失,更不能做昧良心的食品。粉条制作过程中的数道工序,他们都严把质量关,坚决杜绝掺假造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