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17年02月2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洛南 红军长征途中的“加油站” (下)
冯江慧 赵晓翔
文章字数:4973
洛南文庙——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
九泉山下的北司移民新村

洛南县城今貌
     
    攻克县城,解救贫苦大众于水火
    1934年4月18日,红二十五军根据鄂豫陕省委在蓝田县葛牌镇会议精神,为粉碎敌人第二次“围剿”和加紧根据地建设,鄂豫陕省委率红二十五军准备攻打洛南县城。
    当日,红军逼近洛南县城西郊,依据侦查人员侦察到的情况,得知洛南县城内无敌正规军守备,敌军兵力空虚,即决定攻打洛南县城。饭后,红军组织500余人分南、北、西三路实施攻击,敌保安团副团长石德功指挥布防,在红军轻重机枪的猛烈火力攻击下,敌自知不能抵抗,率部弃城逃窜。守西城门的敌保安团第二中队长万善述逃至杨川白龙庙,被追赶红军包围,遂拔枪自杀。
    红二十五军进城后,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大部分露宿街道两旁,军部住洛南文庙,一部住天主教堂、城隍庙、考院、老爷庙、陈、杨家祠堂和“瑞义协”等商号。张贴和散发了《关于商业政策问题》的布告,并依据《商业政策》精神,没收了与反动官府有勾结、进行剥削的“顺兴恒”、“蓝胜德”、“新城德”、“三义宫”等商号财物,分配给贫苦农民,对正当经营的“致中和”、“瑞义协”等商号的财产,虽然店主在红军攻城时弃店逃跑,红军不但不予没收,而且派员给以保护。当晚,红军派出部分人员到石门、峰陵、庙坪、八里桥、大小渠、白洛鹿村等地追赶逃敌,并开展革命宣传和没收当地土豪劣绅的财物。
    19日,红军在洛南县城隍庙召开群众大会,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政治主张和红军的性质与任务。红军政委吴焕先在大会上讲话:“红军是咱们穷人队伍,专为穷人办事的,坚决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并指着被邀上主席台就坐的贫苦农民张德说:“我们就爱这号穷人。他深受土豪劣绅的压迫和剥削,生活最苦。红军就是为了解救他们的,大家都不要怕,要团结起来和反动派进行斗争,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翻身得自由。”会后,红军演出了《纺线》《拉兵》等节目,宣传红军主张,鼓励农民起来革命。当晚红军打开监狱,救出了在押的“抗捐犯”和无辜群众70余人,又在城北处决了土豪劣绅十七八人。22日,红军离开县城,向景村、三要一带行进,抓获并带走曾任国民党县长的王真等人。4月23日,红军另一部返回县城,在南河滩集中后,开往灵官庙、留仙坪山区。洛南县城攻克后,鄂豫陕省委即派军政治部主任郑位三、二二五团三营副营长方升晋,带二二五团三营八连活动于景村、古城、杨村、三要、高耀等地开展游击活动。后以老八连为骨干,成立4个游击队,约四五百人。
    中共鄂豫陕省委自1934年12月成立以来,一直与中央失去联系,直到1935年7月中旬西出终南山威逼西安时,才在长安截回的《大公报》上得悉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已在四川会师,并有北上动向。7月15日,鄂豫陕省委获得北上的准确消息,当即召开紧急会议,果断决定:“省委率领红二十五军到陕甘苏区会合红二十六军,首先争取陕甘苏区的巩固,集中力量以新进攻策略消灭敌人,直接有力地配合红军主力,创立新的伟大红军与准备直接同帝国主义作战的阵地。”根据会议决定,红二十五军出商洛北上,沿秦岭向西,经甘肃的隆德、泾县,9月与陕北、陕甘边区红军红二十六军、二十七军会合于延川县永坪镇。
    红军在洛南的时间虽然短暂,却与洛南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乡亲们对红军战士依依不舍。红军走后不久,当地老百姓中就广泛传唱《盼红军》《想红军》等歌谣。
    舍生忘死,人民群众誓死保护红军
    洛南县是鄂豫陕、豫鄂陕、豫陕鄂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豫陕特委、商洛特委、蓝洛县委、卢灵洛县委、卢洛县委的中心区域。在白色恐怖下,洛南人民舍生忘死,保护了一批又一批革命队伍、革命组织和红军战士。
    1934年,红二十五军入陕后最为险恶的庾家河战斗,造成了300多名红军牺牲,包括军长、副军长以及多名团、营干部及众多战士受伤。为保证这些伤员得到及时救治,当地村医杨春荣、罗铭臣、罗锦文等主动拿出自家药物协助救治伤员,洛南群众全力以赴帮助部队将伤员安置到家中救治养伤。手枪团连长张培真在庾家河战斗中腿部受伤,在蔡川教师何老五家养伤,国民党军队来搜查,何老五把张培真藏在楼上,没有暴露。国民党把何老五拉去吊着毒打,但何老五始终没有吐露实情。张培真在何老五家秘密养伤10余天,伤愈归队。
    红二二四团团长叶光宏在率领部队和敌人拼刺刀时,一条腿受了重伤,军医给固定后,将叶光宏抬到山上,放在群众家中休养。部队再次来到附近时,群众用担架抬上叶光宏,翻几架山,让他见到了军首长。徐海东副军长带着医院院长前来看望,见他腿骨断了,肌肉坏死,指示千方百计给他救治。医院做了处理后,群众又把叶光宏抬了回去。
    1933年6月21日,红二十六军在汪峰、刘志丹、王世泰率领下,从照金革命根据地南下,7月中旬进入以洛南洛源镇为中心的蓝田、商州、洛南、华县4县交界处,与敌周旋3个多月,洛南人民冒着生命危险给予了大力支持和保护,保证了红二十六军主要领导安全并渡过难关。红二十六军南下洛南期间,洛源、保安的群众主动为红军带路、送信、做饭、打鞋,青年农民李志仓从茉胡梨沟把30多名红军安全送到青岗坪。
    1934年底,吴焕先率红二十五军由景村向南转战中,有4名小红军伤病员在灵官庙附近掉队,当地群众主动收养,精心照料和掩护,除一人被敌杀害外,其余3人先后安全归队。老虎圈群众熊用富将右腿负伤的抗捐第一军司令刘实通隐藏于屋后的山洞中,为其送饭医伤。
    1946年7月22日,中原突围北路部队进入商洛以后,李先念率40多人的指挥机构,化妆隐蔽于洛南南部区域为中心的群众家中,统一领导和指挥豫鄂陕根据地革命斗争长达2个多月,直到9月底群众将其安全护送出商洛境,经蓝田、临潼等地回到延安。灵官庙群众周志明机智勇敢,将蔡田游击队队长蔡兴运用稻草裹住扛在肩上,不慌不忙走出敌人的搜查圈。
    西北工农革命军总司令唐澍牺牲后,敌人将其头颅割下悬挂于洛南县西城门上示众,洛南人民冒着生命危险,夜间偷偷将唐澍的头取下掩埋,遗体由保安唐岭农民余善伯等掩埋于栲树梁上。
    红色洛南,为红军提供给养的“加油站”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了粉碎国民党蒋介石的疯狂“围剿”,先后有4支红军转战于洛南,在这里宣传革命思想,发动人民群众,打击土豪恶霸,消灭反动势力,调整休养生息,补充军需给养,壮大红军队伍,完成军队整编。在此期间,洛南人民给红军提供了无私的支援和帮助。
    1932年11月21日,红三军在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书记夏曦、军长贺龙、政委关向应率领下,分别从河南省卢氏县的梨树坪、木桐沟等进入洛南,后在三要北司召开群众大会,宣传红军革命思想,三要水磨韩凤来、四岔杨占山等众多青年参加了红军。红军在洛南稍作休整并补充给养后,向南开去。
    1934年,红二十五军进入洛南后,建立了梨园岔等3个区和沙坪等6个乡苏维埃政权,处决了一批土豪劣绅,打击消灭了一批国民党地方武装,先后有近千名洛南人民参加了红二十五军和抗捐第一军。其中八里桥老虎窝煤窑一次就有30多名挖煤工人参加了红军,为红二十五军增加了工人阶级成份。
    1935年7月,中共鄂豫陕省委率红二十五军主力北上后,决定由豫陕特委和鄂陕特委合并组建鄂豫陕(陕南)特委。同时以300多名红二十五军战士为骨干,与鄂陕、豫陕两个游击师的400多名游击队员合并组建了被毛主席誉为“陕南土著军”的红七十四师,师长陈先瑞,政委李隆贵。红七十四师成立后,在西起宁陕、东至卢氏、南抵汉水、北至终南山的东西500里、南北200里的广大区域内,以灵活机动的运动战术,采取同敌人“兜大圈子”的办法,摆脱敌人重重围困,打击消灭地方民团和保安团,发展壮大红军。
    为配合中央红军东征,红74师以华山南坡的洛南黑山、黄龙铺为据点,在华山脚下转了三大圈,同时选派手枪团、步兵团的50多名战士登上华山,张贴标语,大造声势,成功地“大闹华山”,受到毛主席称赞,先后有包括洛南青年谢光东、吴祥云等在内的2000多名鄂豫陕根据地群众参加了红74师。
    正是包括洛南在内的鄂豫陕革命根据地人民踊跃参军参战,才使红军战士人数不断增多,红二十五军和红七十四师是红军长征结束时仅有的两支人数得到增加的队伍,其中红二十军由入陕时的2500余人发展到北上时的4000多人,红七十四师由组建时的700余人发展到2100多人,可以自豪地说,洛南是红军长征路上“加油站”。
    红二十五军是长征中人数最少的一支队伍,却走出了97名共和国将军,他们历时10个月,转战近万里,最先到达陕北;经历数百场战斗从未失败,长征结束时兵员比出发时不减反增;与中央长期失去联系,却能独立作出北上抗日决策,为中央红军落脚陕北奠定了重要基础。
    沧桑巨变,老区人民过上幸福新生活
    八十多年过去了,洛南老区人民继承先烈精神,紧抓政策机遇,挑战重重困难,努力建设美好家园,让老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6年12月29日,笔者来到了“入陕第一村”的洛南县高耀镇龙河村,探访老区人民的生活变化,居住在公路两旁的十几户村民,户户都是二层小洋楼,红门白墙,干净整洁。
    我们走进村民赵振杰家,看到有客人来访,他急忙放下手中的活,与我们拉起了家常。赵振杰今年65岁,有三个女儿,两个嫁到外地,一个留在身边招了上门女婿。提起红军入陕到龙河村的事情,赵振杰说,打他记事起,家里和村上的人就常常给他讲红军途经他们村,与国民党保安团战斗的故事。解放前,他们家和村上的人生活很苦,住的都是茅草房,父亲经常带他们兄弟4人到山上挖野菜。解放后,他家从山沟里搬到山下的路边,分了两间富农住过的瓦房。到了改革开放,家里承包了4亩地,父亲带着他们勤俭持家,辛勤劳作,日子越过越滋润。2012年,赵振杰家里有了积蓄,他将旧房拆掉,建起了现在居住的四间两层半楼房。
    “红军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一直影响着我们村,靠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与村民的辛勤劳作,这几年我们村发生了巨大变化。”龙河村党支部副书记王栋告诉我们,原来,村上的16个村民小组全是砂石小路,车辆无法通行,村民出门买东西都靠背扛,农产品也难运出去。村民吃水更是大问题,全部要到河里挑。近几年,有了国家的好政策,户户通上了电,干净的自来水也引到村民院子,已有14条砂石小路修成了宽敞的水泥路。目前,正在加紧实施光纤网络入户,道路亮化、村庄绿化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食用菌、土蜂蜜等产业不断地发展壮大,老区群众正在一步步脱掉贫困的帽子。
    “公元一九三四年,二十五军进洛南,
    为解三要人民苦,九泉山上与敌战,
    战斗打了多半天,守敌一营被全歼,
    九泉战斗得胜利,红军战士笑开颜,双手捧上鲜豆腐,三要人民心喜欢,细嫩豆腐表心意,三军战士齐夸赞,九泉豆腐名声震,从此来把美名传。解放战争得胜利,老区人民日子甜,如今迈步奔小康,全县脱贫来攻坚!”
    这是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前夕,洛南老区人民新编的一部静板书,讲述的就是当年红二十五军入陕的故事,而戏中唱到的鲜豆腐,如今成了当地群众致富的新途径。当地群众依托生态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依托移民搬迁,过上了幸福安康的新生活。
    每天天不亮,九泉山下的三要镇九泉村就热闹起来,不到半个小时,村民刘金娥做的50多斤豆腐就销售一空。刘金娥说:“现在九泉豆腐远近闻名,不仅仅因为村里的水质好,还沾了当年红军的光。”这几年,随着九泉豆腐被送到人民大会堂作为国宴食材,一下子供不应求,村里家家户户都做起了豆腐,到了冬天,每个月光卖豆腐就能赚万把块钱,村里不少人都靠做豆腐盖上了新楼房。除了豆腐,洛南县还依托当地的生态资源,把粉条、竹编、中草药这些特色农产品变成了市场热销、群众挣钱的紧俏货。
    由于地处山区,九泉村不少群众居住的地方经常受到地质灾害和洪涝灾害的危害,这几年,政府鼓励山区群众移民搬迁,进城进镇上楼,九泉村的不少群众已经搬入镇上的新居。村民张康民的新房刚刚装修好,除去政府补助的3万块钱,这套120平方米的房子一共花了不到10万块钱。目前,在三要红色老区,已经有518户群众开始了崭新的城镇生活。“到2018年,全镇967户贫困群众全部实现脱贫,在脱贫攻坚的新长征路上,我们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洛南县三要镇党委书记张天宇说。
    “逆境中不忘理想,绝望中坚守希望,失败中寻找真理,黑暗中迎接曙光。”洛南人民正是在这种红军精神的激励和鼓舞下,不断挑战困难,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共建小康。如今,洛南县的GDP达到99.1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5.5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383.2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958元,县域综合实力由2011年的全省48位跃升至2015年的第33位。洛南红色老区已经发生沧桑巨变,人民过上了幸福安康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