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17年04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九O后女大学生开启寻蜜之旅
记者 肖云
文章字数:5007
王兀尹的团队在参加洛南县人社局主办的“花石浪杯创新创业大赛”中,其九拾记中蜂发展创业计划进入决赛路演环节,最终取得了大赛的优胜奖。
山沟里的养蜂基地

王兀尹展示包装好的蜂蜜
3月8日,王兀尹参加了市新生代企业家商会的相关活动。

在创业路上,妈妈给予了王兀尹极大的支持。
         
    春露微雨,山花烂漫。休整了一冬的蜜蜂和放蜂人,终于迎来了属于他们的美好季节,在葱绿的山谷,辽阔的平原,茂密的丛林,灵动的溪畔,开启新一年的寻蜜之旅。在这群面容沧桑、劳碌奔忙的养蜂人中,27岁的女孩王兀尹,显得与众不同。无论是西北工业大学毕业的学历背景,还是90后的亮眼标签,都让她的养蜂之路打满问号,充满悬念。
    “山里的花多,尤其是野花。早上春露未干的时候,蜜蜂就出来采蜜了。在小花上采蜜的时候,它会踩着花蕊,一步一步走着,像个老太太。看着它可爱而笨拙的身影,斑驳的阳光洒落下来,身后是山间的鸟鸣蝉噪,就觉得这一切才是生活。”辞职之后,王兀尹这样描述自己的养蜂生活。
    蜜蜂是儿时“玩伴”
    还是三四岁的小女孩时,王兀尹就有了蜜蜂的记忆。
    小小的王兀尹常常被蜜蜂在花间飞舞、采蜜的可爱模样看呆。有一次,她无意中被蜜蜂蛰了一口,肿痛之后,她没有对蜜蜂产生戒备心理,反而因为这次的“亲密接触”,加深了对蜜蜂的认知。从此以后,她像是生成了一种抵抗力,再也没有被蜜蜂蛰过。
    当小伙伴们养小猫、小狗的时候,王兀尹的宠物竟然是蜜蜂。她经常流连于花间树丛,观察这些不起眼的小东西,而且练就了徒手抓蜜蜂的本领。“不知道为什么,我一直都觉得蜜蜂长得很可爱,你看,它们的身型小小的、圆圆的,还长着一双透明的翅膀,看上去非常舒服。”
    王兀尹发现,蜜蜂还具有很多难能可贵的品质:勤劳、执著,渴望阳光、奉献精神。她做过一个实验:把蜜蜂放在透明的瓶子里,瓶底朝向阳光,然后,蜜蜂就不停地向瓶底撞,因为它喜欢朝有光的方向飞。
    在严寒的冬天,蜜蜂都是抱成一团,蛰伏在蜂巢里,靠吃节余的蜂蜜维持生命。一般来说,蜂蜜都是在蜂巢的最里面,离它们最近的蜜蜂负责搬运和传递,好让远处的蜜蜂有食物吃。因此,如果有饿死的蜜蜂,都是最里面的,虽然它们离蜜最近,但是只能最晚吃到食物。
    为养蜂放弃高薪
    2016年初,王兀尹和妈妈一起去山阳县高坝镇双寨村度假。刚走到村子,她就被这里的景像震撼了:村民的房前屋后、田边地头、树林里、屋顶上,只要能利用到的地方,都放置着蜂箱,蜜蜂飞来飞去,蜂农忙着割蜜。温润的空气、青绿的山野,让这一切浑然天成、相得益彰。
    这个场景开启了王兀尹童年的记忆,让她有一种莫名的感动。“蜂农们特别淳朴,他们用粗糙的、黝黑的手小心翼翼地割蜜时,有一种光在眼睛里闪烁。”用心地去做一件事,把事情做到极致,这在城里很少见到。王兀尹把这称作“匠人精神”。那一瞬间,有一种久违的热情在她心里涌动,像沉寂的冰层发出断裂融化的轰鸣,像春雨的滋润下种子破土而出的悸动。
    回来之后,王兀尹做出了一个决定:辞职养蜂。那时,她刚毕业2年,在西安建筑院从事建筑设计工作,月薪6000余元,和男朋友已经买房买车。不出意外的话,她会很快结婚生小孩,过着旁人眼里轻松稳定的品质生活,但王兀尹并不想走上这条已经铺设好的幸福大道。
    “我的性格是偏向冒险的那种,不喜欢过朝九晚五的生活。”王兀尹说,在她心里,一直有一种不安定的感觉,现在,她知道该怎么做了。王兀尹的想法并不被家人接受,甚至一向开明的妈妈也觉得她有些冲动。辞职之前,王兀尹去找了大学时对她很好的一位老师。深入交谈后,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诉她:你的可行性计划做得很好,但是中国地大物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产和特色,云南有普洱茶,青海有黑枸杞,西藏有冬虫夏草。你的亮点又在哪里呢?一定就能成功吗?
    王兀尹反复在心里思考老师的这番话,最终,她仍然果断地决定离开。“年轻人应该有年轻人的样子,趁着对生活还有热情,想做的事就去做吧,不能让这辈子有遗憾。我努力了,用心做了,就够了。”王兀尹说,她在城市生活很多年,了解当下人的生活,知道人们的需求是什么,而且政府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让她对即将做的事充满信心。
    从学习养蜂知识起步
    既然决定了养蜂,就要对这个行业有充分的认识、了解。
    辞职之前,王兀尹就通过网上学习、走访蜂农等方式,知道了很多新鲜的知识。比如,蜜蜂的种类有很多,通常用来饲养采蜜的蜂是意大利蜂(意蜂)和中华蜂(中蜂)。意蜂是国外引进品种,个头大,产蜜量高,大部分养蜂场饲养的都是意蜂。这种蜂经过人工训养了很长时间,没有了蜜蜂原有的野性,很多器官都已退化,比如视觉很差,飞行速度很慢,一般只采大花,不采小花。中蜂是我国土生土长的群种,也叫土蜂,行动敏捷,适应性强,适合在大山里饲养,以采集高寒森林野山花蜜为主,口感醇厚,波美度高,含有多种能被人体直接吸收的微量元素。相对来说,中蜂的产蜜量很低,一年只能割一两次。所以,中蜂酿造的蜂蜜质量虽高于意蜂,但因其产蜜量低,养殖难度大,养殖量并不多。
    在调研过程中,王兀尹得知,很多人对中蜂和意蜂并不了解,以为它们没有区别,甚至觉得在山里放养的蜂就是土蜂,因此,他们常常花高价买回了假冒的“土蜂蜜”。
    短短数月间,王兀尹就对蜂群管理、病害防治、收集蜂蜜等环节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她决定迎难而上,养殖濒危的中华蜂。“中华蜂善于搜集零星的蜜源,春天采油菜花、紫云英、梨花、连翘;夏天采野桂花、葛根花、五味子;秋天采野菊花、金银花。许多植物能够繁衍下来,中华蜂功不可没。但是,外来物种的侵袭,毁林造田、滥施农药、环境污染等因素,使中华蜂的生存遭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对此,王兀尹觉得自己有义务加入到保护中华蜂的队伍中来。
    养蜂路上多艰辛
    最初,王兀尹的4个朋友也对养蜂满怀兴趣,大家在一起,踌躇满志,憧憬着建立一个充满活力的创业团队。然而,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他们都因各种原因退出了。对此,王兀尹很能理解,她知道,创业的过程艰难无比,对许多人来说,就是一件既费功夫又费精力,努力了都不一定有结果的事。
    看到女儿坚定的决心,妈妈的态度从不理解转为支持,让王兀尹感受到了莫大的鼓励。2016年2月,她开始联系蜂种和养蜂师傅,通过实际行动把想法和计划落实下来。
    经过考察,王兀尹从成都阿坝引进了一批抗寒能力强的优质蜂种,决定先放在沙河子镇王山底村试养,并从当地请了两名蜂农照看。结果师傅经验不足,六七十箱蜜蜂,被虫子一次性吃掉了七八箱,损失上千元。这件事让王兀尹意识到科学管理蜜蜂的重要性。“多数蜂农都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在养蜂方面,他们虽然有一些实践经验,但是普遍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
    一次,一位洛南的大叔听说了王兀尹养蜂的事,就给她打电话说,自己也想养蜂,但是什么都不懂,应该怎么办?这一连串疑问让王兀尹受到了启发。她想,农村里应该有很多人和这位大叔一样,想养蜂,又不懂技术。那为何不在养蜂的同时,开办一个专业的培训课堂,全方位涉足养蜂领域呢?
    很快,王兀尹联系上了市养蜂协会,通过协会请了几位专业的老师,对周边有养蜂意向的村民进行培训。“试讲的时候人很多,一开始收费,就没人了。”尽管培训费用很少,但惯有的思维让村民们觉得,养蜂这种事慢慢摸索着就会了,他们宁愿花钱给娃报辅导班,也不愿意给自己投资。三四个月后,王兀尹的养蜂培训计划被迫中断。
    每一个失败后面都暗藏一个启示,虽然想法很多,但王兀尹还是决定在前期以养蜂为主,等创业慢慢步入正轨了,再逐步实施其它计划。
    沙河子的试养经历,让王兀尹在技术、运营、管理层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她和妈妈跑遍商州附近的山沟、村落,试图找到一个养蜂的最佳场所,将其打造成规范化、标准化的养蜂基地。“最后选定了张峪沟,这里离城近,农家乐多,最重要的是生态环境很好,适合中蜂生存。”王兀尹说,今年2月,她们租下了张峪沟里一所废弃的学校,打算改造成一个养蜂合作社的生产车间。同时,在周边山上布置蜂箱,开始大面积养蜂。
    在王兀尹的印象里,张峪沟附近的村民都很好,非常淳朴。尽管如此,部分人对她养蜂的事还是很不理解。有人会说,哪有女人搞这个,认为妇道人家就不应该这样。还有一些人出于恐惧心理,害怕蜜蜂蜇人,第一次引进蜂种时,一部分人就堵在路口,把拉满蜂箱的车拦着,不让上去。
    为了消除村民的抵触心理,王兀尹和妈妈只能一家一户挨个宣传,告诉大家蜜蜂对农作物、对环境的种种好处,试图说服村民加入合作社。但一些人却说这个事情我不做,我还要种地……
    创业就像跨栏
    创业就像跨栏,越过一个障碍,还有更大的障碍在前面等着。
    王兀尹很快发现农村与城里的诸多不同。“以前的工作是脑力劳动,主要靠技术,就像你去菜市场买菜,所有的东西都是现成的,只需要按部就班的去做,而现在,很多事情都要靠体力解决。”王兀尹笑称,蜜蜂从成都引回来时,一辆大卡车上装了几十个蜂箱,怎样把它们从车上搬下来再运到山上,她和妈妈都被难住了。
    她们试着搬,根本搬不动,想找人帮忙,不巧村民都在地里种洋芋,能找的人又害怕被蜜蜂蛰。就这样,几个小时过去了,花钱都找不下人。王兀尹和妈妈在车下急得团团转,又害怕蜜蜂脱水、憋坏。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这些“意外”都是王兀尹之前不曾想到也未曾遇到的。
    最初,王兀尹的思路是通过零售的方式卖蜂蜜,比如将装好的蜂蜜通过质检,带到各大旅游景区、特产店、小超市、农家乐推销或者代售。去年,她带着积压了几千斤的蜂蜜去洛南、丹凤等地销货,想着应该能卖得很好,结果却不容乐观。“去了以后,发现那边卖蜂蜜的也很多,我们的蜂蜜由于没有品牌、价格相对较高,出现了滞销。”随后,王兀尹又花心思对蜂蜜做了一系列的包装,带着产品参加了西安的年货节,但还是因为同样的原因,加上运费、布展费用等,不赚反赔。
    好在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药企看上了她们的产品,并初步达成了合作意向。其间,发生的一件小事也让王兀尹非常感动: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尝过她的蜂蜜后,连声称好,说这是她六七十年代时吃到的味道,好久没有遇到过了。这些朴实的感受,在王兀尹看来,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肯定,她暗暗在心里立下誓言,让更多的人吃到自己的蜂蜜,吃到儿时的味道,中国的味道。
    做就要做到极致
    养蜂是一项甜蜜的事业,但背后却需要艰辛的付出。
    4月的张峪沟,乍暖还寒。寂静的山谷里,嫩绿的柳条随风轻摆,田地里的油菜花开得正灿烂。70多岁的外婆终于不再反对外孙女养蜂的事情,还主动提出进沟看看,在通向养蜂基地的河畔边,她小心翼翼地拾起一只落在地上的蜜蜂,试图用一支油菜花喂它。王兀尹跟在外婆的身后,情不自禁的笑了。
    认识的人都说,一年的时间,让王兀尹改变了不少。上学的时候,她性格内向,不爱说话,空闲时间就去图书馆看书,如果可以不和人接触,就尽量不去打交道。那时,她是一个文静纤弱,连瓶盖都拧不开的小姑娘。现在,她一个人搬箱、扛水泥、清理蜂箱前的杂草枯枝,总之,需要帮忙时就上去搭把手。说起养蜂的规划和设想,更是侃侃而谈。这时,她的眼睛里也有一种光。
    王兀尹说,为了减少病虫害,提高蜜的品质和产量,她特意联系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教授,研究如何有效控制蜂箱的日照时间、湿度,进行科学化管理。她还积极参加各种农特产品推介活动,结识了很多朋友,解决了蜂蜜的部分销路。王兀尹深知,要想长久地发展一项事业,必须要打响自己的品牌。前不久,她刚为自己的蜂蜜注册了商标:九拾记。这是她和几个朋友一起喝茶时想到的。“九”意味着长长久久,“拾”有圆满的意思。她希望能用“匠人”的情怀,用心的做这件事情,把时间、感情都沉淀在里面。
    创业之路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曲折中也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目前,王兀尹的标准化生产车间即将建好;20多户村民主动找到她,表示出养蜂的意向;在销售方面,王兀尹开始与村淘联系,准备在网上售卖自己的蜂蜜;丹凤一些中药材公司也希望从她这里出一批蜜蜂,长期为他们的中药材授粉。
    “决定了做一件事,就要做到极致。”这是王兀尹的理想。未来,她想把养蜂和科普、教学、旅游、体验结合起来,开辟养蜂专业课堂,让更多的人了解中蜂,掌握养蜂实用技术,体验蜂蜜的制作过程。同时,把产品做得更精细,比如为婚庆提供喜蜜,将中药茶、花茶和蜂蜜配套做起来……
    王兀尹还有一个宏大的愿望,就是带动当地村民,联合相关部门,建一个中蜂保护基地。而这对环境的要求非常高,需要多方努力合作才可能完成。另外,作为商洛新生代企业家的代表,王兀尹还希望政府部门能对当地的养蜂合作社,在技术或政策上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