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17年04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回到洛源
文/图 刘剑锋
文章字数:4180
赵西芳修建的洛河源头路

刘凡豆制品厂子一角
“洛源老刘家”被评为陕西省著名商标

     
    在辛辛苦苦、历经艰难终于走出洛源之后,一些洛源人又回来了。他们知道外面世界的阔大与精彩,知道洛源的狭小与单调。他们是喝着洛河水长大的,虽然走出去了,但谁也没有忘记他们作为洛源儿女的身份。他们要再回到故土。回来,不是再遁入洛源的狭小,而是为了找到更大的洛源。走出洛源或许是为了更好的回来。
    回到洛源的大学生
    走出去,是因为洛源太小;而再回来,是想让洛源变得不再小。
    2012年,大学毕业的刘凡,出人意料地回来了。
    2007年,苦读寒窗的刘凡终于考取了西安邮电大学通信技术专业。在大学里,刘凡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当选学生会副主席、宣传部长,还没毕业,西安的多家企业就想和他签约。2011年毕业后,他到西安一家高级培训机构工作过半年,但他觉得工作单调而乏味,自己的价值和才华发挥不出来,这显然不是他想要的工作与生活。他说:“感觉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打工一个月就挣三四千块钱。”于是他没有想着去参加国家公职人员考试,走进体制内,或者继续选择留在大城市打拼,他要回洛源,重操他家的老手艺——豆制品制作。
    刘凡家做豆制品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刘凡是听着洛河水声、闻着豆腐香长大的,在这样一个世代以做豆腐为传统的家里,刘凡对豆制品有着天然地牵挂与痴迷。父亲在洛源经营着一家豆腐干厂,有个“洛源豆制品专业合作社”。在他看来,洛源虽然小,但是资源丰富,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天地。在城市学习生活多年的刘凡更知道,城市群体对乡村绿色农特产品的需求欲望极为强烈。小小的洛源有着洁净的空气、清澈的洛河水、高寒山区的食材和原生态环境,而这些正是城市居民所渴求的。因而,他想把豆制品产业做起来,做强做大,他相信小小的洛源镇是他能够一展身手的大天地。
    于是,好不容易走出洛源的刘凡,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到洛源。
    在父亲的帮助下,刘凡筹资建起了2层办公楼,14间生产车间,聘用50余名技术、生产及营销等专业人员,建立起标准化的基地,产品通过了优良制造标准(GMP)、控制食品安全危害的预防性质量管理体系(HACCP)等认证。随之,他成立了“洛南县惠源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在此基础上又于2015年成立“陕西大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洛源老刘家”为商标注册品牌。他拓展销售网络,借助“互联网+”开展营销,成立了洛源镇电子商务中心,洛源豆腐干及特色农产品实现线上销售。
    现在,公司年产值1000多万元,年收入200万元,还带动了198户合作社社员,使他们年均收入在原基础上提高了600多元。为了带动贫困户脱贫,他的公司里除了必要的技术人员外,所有用工都是贫困户。
    小小年纪的刘凡在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中,先后被选举为腰庄村的村主任、支部书记,还被推选为“陕西省大学生创业明星”。
    刘凡认为“大众创业、万众创业”真是一个战略性的好政策。大学生往城市里涌是好事,但是广袤的农村更是创业干事大有可为的天地。
    现在,为了带动村域经济发展和实现贫困人口脱贫,他为腰庄村经济发展描绘了这样的一幅景象:依托腰庄村豆腐产业和豆腐文化,通过豆腐干产业带动种植业、养殖业、相关产业发展,借助洛南开发全域旅游的契机,发展乡村旅游和农家乐等产业,增加村民收入……
    回到洛源,就是要让洛源这片山水不再沉寂,不再被人遗忘;回到洛源,就是要让洛源的天地变得足够大。这,就是洛源人最朴素的想法。
    开发洛河源头第一人
    像刘凡一样,一个苦苦打拼终于走出洛源的女子,有一天也回到了洛源。
    她叫赵西芳。
    赵西芳是在洛河边一条山谷里出生并长大的。小时候在洛河边割草放羊,洗衣洗菜,夏天里在洛河游泳,是她一生最刻骨铭心的记忆。赵西芳也是个特能“折腾”的女子。因为家庭原因她没有考学走出洛源,但是,成人后的赵西芳却以另外一种方式走出洛源:在洛南县城开了一家服装店,辛辛苦苦起早贪黑地做生意。
    洛源人的厚诚与聪慧以及勤奋努力,使她小小的服装店很快在洛南县城有了名气,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经过几十年的打拼,有了点积蓄,她却在洛南县城坐不住了,想回到洛源。
    她丢不下洛河源头的那片养育了她的山水。在她看来,洛河源头原始的自然生态、优美的山水风光、深厚的文化积淀,这些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在商洛乃至陕西都是极为罕见的,却沉睡于秦岭怀中,而且一年四季喜欢探险健身和旅游观光的人们纷至沓来。她不想让老家的这方难得的山水永远沉默。
    用同为洛源人的丈夫刘新民的话说,要靠自己的微薄之力开发洛河源的旅游,简直是异想天开,几千万投进去你还看不到影儿,你一个做小生意的,能做什么?
    但是,这么好的山水总得开发啊,最起码修出几条让人能够行走的路吧。说干就干。赵西芳把她多年经营服装店的积蓄拿来投在了洛河源头。
    为了方便游客,她修了去龙潭的路,在龙潭瀑布边搭起了一条条栈道,在过去人们无法攀援的半山崖上修起了盘山路,让峡谷里飞流直下的一条条瀑布尽显人们眼底。
    通往草链岭的路,自古都是采药人踩出的崎岖艰险的山间小道,其实是不能够称作路的,常人难以行走,而且容易迷路,迷路在林海茫茫的草链岭是多么可怕啊。而且,登草链岭不是容易的事,体力好的,年轻力壮的,一上一下至少要8个小时。为了修通通往草链岭的路,赵西芳不知道上下草链岭多少来回。她找人用铁揪镢头在山上生生刨出了一条路,虽然粗糙简陋,但是游人终于可以不再在乱石荒草的密林里艰难摸索了,登草链岭的人终于不用再在密林乱石里摸索了。
    为了宣传洛河源头的优美风光,赵西芳找来朋友,年年月月在龙潭、在草链岭上上下下,拍照片、拍摄电视宣传片、制作宣传广告牌、编制小册子、建设施,凡是她能够想到的都努力来做。
    一年四季,这个个头不高、身体瘦弱的小女人在洛河源头的崇山峻岭间来来去去,跌跌爬爬,摔断过腿,折断过胳膊,摔破过脑袋。为了洛河源头旅游开发,她什么苦都能吃,什么活儿都能干。
    为了一门心思搞洛河源头的旅游,她干脆关掉了洛南县城生意红火的服装店,全身心扑在洛源。起初,丈夫刘新民坚决反对,搞旅游开发是你一个没钱的孱弱女人能够搞起来的?不自量力,不知天高地厚。但是洛源人认准的事情,九头牛也是拉不回来的。赵西芳不理丈夫,继续搞她的旅游开发。刘新民很无奈,看着妻子把几百万的血汗线都投进去了,一发不可收,怎么办?几百万元岂能打了水漂?他别无选择,干脆也把自己开矿做生意的辛苦钱也投进来,和妻子一起来搞旅游。
    在洛河源头奋斗了许多年的赵西芳很清楚,旅游开发真的不是靠她这样的人能够搞起来的。它需要足够大的财力,大到她无法想象的财力。她个人那点钱投进洛河源头,犹如几滴雨星儿撒在草链岭,有时候连几片草叶都是打不湿的。
    因此,她有个愿望,就是哪个有实力的财团或个人能够早日进来开发洛河源,让洛河源头的魅力展示在更多人的面前。这可是秦岭深处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啊,让她就这么沉睡实在可惜。
    洛源女子不外嫁
    洛源北去是渭南,西去是蓝田。过去的那些日子,正像阮永文老人说的那样,后生娃们很少想留在苦巴巴的、夹在山缝缝里的洛源,小伙子想着去渭南招上门女婿;女子呢,想嫁到山外。阮永文说后生娃们不去蓝田,蓝田和洛源差不多苦。翻过秦岭是富庶的关中平原,那才是他们趋之若鹜、能够过上好日子的地方。但是,想是想,能够走出洛源的还是少数,他们大多选择留在洛源,或娶或嫁洛源人,安安生生在洛源待下去。
    在洛源有个有趣的现象:至少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那些费尽千辛万苦考上学,在外面有了体面的工作、端上了令人艳羡的“铁饭碗”、吃穿不愁的洛源女子,却并不把自己嫁给洛源以外的人,她们找的对象大多是洛源人。
    在洛南县城,你所能见到的洛源女子,她们差不多清一色地嫁给了洛源的男子。
    或许因为在那个时候,洛源没有或者很少有班车。放假的学生娃、在城里工作的,要回洛源,要么靠两条腿走完这近百里的路,要么就骑一把嘁哩哐啷的自行车,在尘土飞扬的路上跑。结伴而行的常常就是这些洛源的男孩女孩。有自行车的男孩子总是要在车子上带着洛源女孩的;没有自行车的男孩子,路上要替女孩子背行李的。就这么着,一来二去,心里都热乎乎的了,继而眉眼相对,心生爱恋,你情我愿,一个个姻缘诞生了。
    或许是因为洛源人的憨厚灵秀。憨厚常常显得木纳;灵秀常常不外露。在洛南县城工作的,他们不喜欢城里孩子那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那种飞扬狂傲、自我感觉良好、说话都能咬下你鼻子的阵势,一句话说不来就抡拳头的痞子味,他们喜欢与憨厚又灵秀的洛河边的人往一块凑,说洛源的水,洛源的豆腐、豆腐干,说洛源的糍粑与凉粉,说得多了,交往多了,你来我往,互生爱慕,一个个姻缘又诞生了。而至于那些都在一个学校上学的洛源男女,近水楼台,自然会走到一起。
    这是洛源女子不外嫁的缘由吗?
    显然不是。答案或许要从洛源这片狭小的地域来找。洛源很小,但是洛源作为一个商贸重镇,西去蓝田北界渭华,曾经的繁华喧闹,天南地北的交融碰撞,打开了洛源的小天地,也打开了洛源人的心胸,他们是见多识广的;喝洛河水长大的洛源人又是灵秀聪慧的,在淳朴厚道的民风中,形成了思维缜密、谨慎务实、憨厚勤奋的性格;他们想法宏大巧丽又不事张扬,喜欢拘于小节又常常能够释怀一切;他们既要精细地设计自己想要的生活,又力求安安稳稳、直面现实、安分守己。因此,在小小的洛源,谁家娃娃考上学了,谁家的娃娃在县城工作了,很快就成为最新鲜、最让人们感兴趣的话题和信息,人们乐于传播并津津乐道。然后,讲究实际的洛源人开始为儿女婚事奔走,大人总是早早找来媒人,说,你看前村里那个女子考上学了,我儿子也考上学了,都是洛源人,彼此了解,我看还是个相,把这个亲事说了。这一说,都是有工作的,拿工资的,行,一门亲事就成了。之后,又一茬洛源的男孩女孩考上学了,或者有工作了,大人们就继续忙乎,找媒人,又有一对对的亲事成了。女儿家的大人们,看着女儿终于走出洛源了,有了出息,未来的生活怎么样,取决于找一个好丈夫,不让女儿受委屈。好丈夫在哪里?在洛源。洛源的小伙子他们知根知底,灵秀又憨厚,有野心但是脚踏实际,所以,女儿要嫁,还得是洛源人。于是,大人们便开始张罗,哪个村里的小伙子是个相,赶紧找媒人来说……
    一切,都因为一条洛河。
    喝着同一条洛河的水,住着洛河边同样的土房子,吃着洛源同样的豆腐、洋芋糍粑,同样地上山割草河滩放羊,同样的有着走出洛源的欲望又同样的审慎务实——洛源的女子有什么理由把自己嫁给洛源以外的男孩子?
    他们的情感里流淌的是清清澈澈的洛河水。这或许才是洛源女子不外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