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7N9禽流感防控知识
文章字数:1748
2013年3月份开始,我国经历了五波H7N9的疫情,自2016年10月(截至2017年4月1日)以来,病例增多,我国内地已报告558例病例,对我国公众健康和社会经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作为一种新发传染病,目前我国各地区对H7N9的病原学特征、传播规律、流行特征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下面,我们就禽流感情况进行具体的介绍。
一、病原学
人感染高致病性H7N9禽流感由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人所致。禽流感病毒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类。其中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H5和H7亚毒株(以H5N1和H7N7为代表)引起的疾病。禽流感病毒在22℃时或在水中存活时间较长,在4℃能保存数月,在中性和弱酸性环境中能保持致病性。对紫外线非常敏感,日光直接照射下容易灭活。对热、酸和有机溶剂的抵抗力弱,常用消毒剂如甲醛溶液、脂溶剂、漂白粉、稀酸、碘剂等能迅速破坏其致病力。
二、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如发热、咳嗽、少痰,可伴有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表现为重症肺炎,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出现呼吸困难,可伴有咳血痰;可快速进展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休克、多器官衰竭等,甚至死亡,纵隔气肿、脓毒症、休克、意识障碍及急性肾损伤等。三、H7N9禽流感的流行、传播
H7N9禽流感病毒来源不明、传播途径不清,主要传染源可能为携带H7N9禽流感病毒的禽类及其污染的物品和环境,不排除通过候鸟迁徙传入国内的可能;该病毒可以感染鸡、鸽子等禽鸟,对家禽呈低致病力,感染后没有临床症状。一些已被确认的病例有与动物或者动物所处环境接触的经历,携带病毒的家禽及其排泄物、分泌物可能是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传染来源。专家研判认为,H7N9禽流感病毒的毒力、传播能力等没有产生变异,也没有发现病毒已具备持续人传人能力。
四、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易感人群和高危人群
(1)所有人对H7N9禽流感病毒均易感,但个人的暴露机会、免疫力,以及遗传易感基因可能在感染和发病中起到很重要作用。目前看,人对H7N9禽流感病毒的易感性远低于季节性流感(H1N1,H3N2,新H1N1等),但高于H5N1禽流感。
(2)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高危人群是在发病前1周内接触过禽类或者到过活禽市场者,特别是老年人、患有慢性基础疾患(如高血压、糖尿病)和免疫功能低下的人;孕妇一旦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易使病情加重。
五、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策略
一是强化政府职能,落实禽类管控措施。目前认为,减少和控制禽类,尤其是家禽间的禽流感病毒的传播尤为重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急需加快推动传统家禽养殖和流通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型升级,从散养方式向集中规模化养殖、宰杀处理和科学运输的转变,提高家禽和家畜的养殖、流通生物安全水平,从而减少人群的活禽或病死禽暴露机会。
二要持续开展健康教育,倡导和培养个人呼吸道卫生和预防习惯。做到勤洗手、保持环境清洁、合理加工烹饪食物等。需特别加强人感染禽流感高危人群和医护人员的健康教育和卫生防护。
三是做好动物和人的流感的监测。及时发现动物感染或发病疫情,以及环境中病毒循环的状态,尽早的采取动物免疫、扑杀、休市等消灭传染源、阻断病毒禽间传播的措施。早发现、早诊断禽流感病人,及时、有效、合理地实施病例隔离和诊治。做好疾病的流行病调查和病毒学监测,不断增进对禽流感的科学认识,及时发现聚集性病例和病毒变异,进而采取相应的干预和应对措施。
四是开展疫情趋势预测与风险评估。正确分析辖区内养殖状况、环境情况、群众认知情况等,定期开展风险因素评估,落实针对性措施,正确应对疫情趋势。
在做好科学防控的同时,还要认真开展流感大流行的应对准备。
六、健康人群人感染H7N9禽流感健康教育核心内容尽量减少和禽畜等动物及其排泄物、分泌物的直接接触。尽量让儿童远离病、死禽畜动物。
勤洗手,特别是在接触禽畜等动物和蛋类之后要尽快及时洗手。同时掌握正确洗手的方法。
不自行宰杀禽畜等动物,不食用病、
死禽畜肉,不购买无检疫证明的鲜、活、冻禽及其产品。
生禽畜肉和生蛋等一定要烧熟煮透,在食品加工、食用过程中要做到生熟分开,处理生禽畜肉的案板、刀具和容器等不能用于熟食。
做好个人卫生,勤开窗通风,打喷嚏时注意遮掩口鼻,不随地吐痰,尽量不去人多拥挤、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同时保证充足的睡眠,加强体育锻炼,避免过度劳累,增强身体抵抗力。
如果有发热和呼吸道症状,及时到医院就诊。同时能够把自己和可疑动物(如禽畜类等)的接触史告诉医生。
一、病原学
人感染高致病性H7N9禽流感由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人所致。禽流感病毒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类。其中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H5和H7亚毒株(以H5N1和H7N7为代表)引起的疾病。禽流感病毒在22℃时或在水中存活时间较长,在4℃能保存数月,在中性和弱酸性环境中能保持致病性。对紫外线非常敏感,日光直接照射下容易灭活。对热、酸和有机溶剂的抵抗力弱,常用消毒剂如甲醛溶液、脂溶剂、漂白粉、稀酸、碘剂等能迅速破坏其致病力。
二、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如发热、咳嗽、少痰,可伴有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表现为重症肺炎,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出现呼吸困难,可伴有咳血痰;可快速进展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休克、多器官衰竭等,甚至死亡,纵隔气肿、脓毒症、休克、意识障碍及急性肾损伤等。三、H7N9禽流感的流行、传播
H7N9禽流感病毒来源不明、传播途径不清,主要传染源可能为携带H7N9禽流感病毒的禽类及其污染的物品和环境,不排除通过候鸟迁徙传入国内的可能;该病毒可以感染鸡、鸽子等禽鸟,对家禽呈低致病力,感染后没有临床症状。一些已被确认的病例有与动物或者动物所处环境接触的经历,携带病毒的家禽及其排泄物、分泌物可能是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传染来源。专家研判认为,H7N9禽流感病毒的毒力、传播能力等没有产生变异,也没有发现病毒已具备持续人传人能力。
四、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易感人群和高危人群
(1)所有人对H7N9禽流感病毒均易感,但个人的暴露机会、免疫力,以及遗传易感基因可能在感染和发病中起到很重要作用。目前看,人对H7N9禽流感病毒的易感性远低于季节性流感(H1N1,H3N2,新H1N1等),但高于H5N1禽流感。
(2)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高危人群是在发病前1周内接触过禽类或者到过活禽市场者,特别是老年人、患有慢性基础疾患(如高血压、糖尿病)和免疫功能低下的人;孕妇一旦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易使病情加重。
五、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策略
一是强化政府职能,落实禽类管控措施。目前认为,减少和控制禽类,尤其是家禽间的禽流感病毒的传播尤为重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急需加快推动传统家禽养殖和流通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型升级,从散养方式向集中规模化养殖、宰杀处理和科学运输的转变,提高家禽和家畜的养殖、流通生物安全水平,从而减少人群的活禽或病死禽暴露机会。
二要持续开展健康教育,倡导和培养个人呼吸道卫生和预防习惯。做到勤洗手、保持环境清洁、合理加工烹饪食物等。需特别加强人感染禽流感高危人群和医护人员的健康教育和卫生防护。
三是做好动物和人的流感的监测。及时发现动物感染或发病疫情,以及环境中病毒循环的状态,尽早的采取动物免疫、扑杀、休市等消灭传染源、阻断病毒禽间传播的措施。早发现、早诊断禽流感病人,及时、有效、合理地实施病例隔离和诊治。做好疾病的流行病调查和病毒学监测,不断增进对禽流感的科学认识,及时发现聚集性病例和病毒变异,进而采取相应的干预和应对措施。
四是开展疫情趋势预测与风险评估。正确分析辖区内养殖状况、环境情况、群众认知情况等,定期开展风险因素评估,落实针对性措施,正确应对疫情趋势。
在做好科学防控的同时,还要认真开展流感大流行的应对准备。
六、健康人群人感染H7N9禽流感健康教育核心内容尽量减少和禽畜等动物及其排泄物、分泌物的直接接触。尽量让儿童远离病、死禽畜动物。
勤洗手,特别是在接触禽畜等动物和蛋类之后要尽快及时洗手。同时掌握正确洗手的方法。
不自行宰杀禽畜等动物,不食用病、
死禽畜肉,不购买无检疫证明的鲜、活、冻禽及其产品。
生禽畜肉和生蛋等一定要烧熟煮透,在食品加工、食用过程中要做到生熟分开,处理生禽畜肉的案板、刀具和容器等不能用于熟食。
做好个人卫生,勤开窗通风,打喷嚏时注意遮掩口鼻,不随地吐痰,尽量不去人多拥挤、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同时保证充足的睡眠,加强体育锻炼,避免过度劳累,增强身体抵抗力。
如果有发热和呼吸道症状,及时到医院就诊。同时能够把自己和可疑动物(如禽畜类等)的接触史告诉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