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化帮扶引领柞水脱贫攻坚
文章字数:1022
本报讯(特约记者 张珊)“开展扶贫工作,不仅要关心困难群众的生活,也要了解他们的思想,既要重视物质上的帮扶,更要重视思想上的帮扶。”这是柞水县委书记陈璇在全县脱贫攻坚工作会上提出的要求。
今年以来,面对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的“等靠要”现象,柞水县确立了“脱贫先立志”的工作思路,将精神脱贫作为重要抓手,通过推行村规民约、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一约四会”制度和开展精神文化脱贫巡讲活动等系列活动,激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变“要我脱贫”落后思想为“我要脱贫”主动行为。
“我们村是贫困村,村容村貌之所以变得这么好,除了县镇和包扶单位的帮助,也和群众的思想转变密不可分。”老庵寺村党支部书记邓兰英说。前几年,老庵寺村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村民赌博打牌成风,有能耐、有想法的人都出门了。留在村里的大多数人,要么缺乏致富办法,要么好吃懒做坐等帮扶。近年来,村上建起了文化广场,并按照县上精神文化脱贫工作要求,推行“一约四会”等制度,开展“诚信贫困户”的评选活动,规范村民言行,鼓励先进典型,鞭策后进典型,促使村民逐渐树立起正确道德观念和勤劳致富思想。
贫困户王玉娥说:“过去,我一到农闲就去赶场子打麻将,家里没少为这吵架。后来,村里有了文化大院,只要家里没事,我每天都去练一练广场舞。自己身体好了,家庭也和谐了。”王玉娥的丈夫以前很爱喝酒,他从县精神文化脱贫宣讲队讲述的脱贫典型那里受到启发教育,在包扶干部帮助下搞起了家庭养殖,虽然苦点累点,一家人的精气神大不一样,经济状况也明显改观。
谈到老庵寺村的变化,在老庵寺村所在的下梁镇工作了12年的干部杨爱武深有感触的说,以前的老庵寺村是个老大难,所有干部到这个村开展工作都头疼。现在,村民们不但能积极配合包扶工作,还经常有村民主动到镇上和包扶单位来商量脱贫办法。
据统计,柞水县累计培养发展了43个农村文艺社团,81个村(社区)全部建起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其中33个达到省级标准,52村(社区)建立了“一约四会”。今年以来,全县开展“送政策、送典型、送精神、送文化、送技术”精神文化脱贫巡讲活动22场次,两人荣登“中国好人榜”,1人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9人荣登“陕西好人榜”,8人获商洛市道德模范及提名奖。先后开展了“最美家庭”“文明家庭”“十大诚信集体和个人”等多项评选活动,传统的德善、孝义、勤俭、敦厚等优秀品质得以回归,为脱贫攻坚的顺利实施筑牢了群众思想基础。
今年以来,面对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的“等靠要”现象,柞水县确立了“脱贫先立志”的工作思路,将精神脱贫作为重要抓手,通过推行村规民约、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一约四会”制度和开展精神文化脱贫巡讲活动等系列活动,激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变“要我脱贫”落后思想为“我要脱贫”主动行为。
“我们村是贫困村,村容村貌之所以变得这么好,除了县镇和包扶单位的帮助,也和群众的思想转变密不可分。”老庵寺村党支部书记邓兰英说。前几年,老庵寺村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村民赌博打牌成风,有能耐、有想法的人都出门了。留在村里的大多数人,要么缺乏致富办法,要么好吃懒做坐等帮扶。近年来,村上建起了文化广场,并按照县上精神文化脱贫工作要求,推行“一约四会”等制度,开展“诚信贫困户”的评选活动,规范村民言行,鼓励先进典型,鞭策后进典型,促使村民逐渐树立起正确道德观念和勤劳致富思想。
贫困户王玉娥说:“过去,我一到农闲就去赶场子打麻将,家里没少为这吵架。后来,村里有了文化大院,只要家里没事,我每天都去练一练广场舞。自己身体好了,家庭也和谐了。”王玉娥的丈夫以前很爱喝酒,他从县精神文化脱贫宣讲队讲述的脱贫典型那里受到启发教育,在包扶干部帮助下搞起了家庭养殖,虽然苦点累点,一家人的精气神大不一样,经济状况也明显改观。
谈到老庵寺村的变化,在老庵寺村所在的下梁镇工作了12年的干部杨爱武深有感触的说,以前的老庵寺村是个老大难,所有干部到这个村开展工作都头疼。现在,村民们不但能积极配合包扶工作,还经常有村民主动到镇上和包扶单位来商量脱贫办法。
据统计,柞水县累计培养发展了43个农村文艺社团,81个村(社区)全部建起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其中33个达到省级标准,52村(社区)建立了“一约四会”。今年以来,全县开展“送政策、送典型、送精神、送文化、送技术”精神文化脱贫巡讲活动22场次,两人荣登“中国好人榜”,1人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9人荣登“陕西好人榜”,8人获商洛市道德模范及提名奖。先后开展了“最美家庭”“文明家庭”“十大诚信集体和个人”等多项评选活动,传统的德善、孝义、勤俭、敦厚等优秀品质得以回归,为脱贫攻坚的顺利实施筑牢了群众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