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17年05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杜鹏程的精神遗产
史飞翔
文章字数:1985
  今年是杜鹏程同志诞辰96周年,最近他的家乡韩城举办了系列纪念活动,在缅怀这位文学巨匠的同时,我们有必要对他的创作和一生所走过的道路进行一个系统的梳理,对他留下的精神遗产进行全面盘点和继承。杜鹏程是一位勤奋、多产且近乎“全才”的伟大作家。他不但创作出了脍炙人口的小说、散文、杂文、诗歌、剧本、创作谈、文论等,而且还写下了大量的通讯、新闻报道、报告文学、日记、随感等。杜鹏程的小说多为重大题材,他擅长从严峻的斗争与考验中来刻画人物的精神面貌。1954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保卫延安》是杜鹏程的代表作,作为新中国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优秀长篇小说,该书气势恢宏、波澜壮阔,被誉为是“英雄史诗”,影响了几代人。中篇小说《在和平的日子里》,是建国五十年来工业题材优秀之作。小说通过铁路建设工地的一个横断面,描绘了经过战争洗礼的人们在和平建设事业中所经受新的严峻的考验。杜鹏程的小说总能站在时代的前列,以充沛的革命热情,提出一些发人深思的人生课题,比如:在新的历史时期人应当怎样生活?只有不畏艰险、激流勇进的人,才能跟上历史前进的步伐。除过小说,日记也是杜鹏程留给后人的一笔巨大的精神遗产。杜鹏程从1938年起开始记日记,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期间从未间断一天。目前收入《杜鹏程文集》中的四十余万字的战争日记,只是其全部日记的一小部分。这些日记不只是作家个人人生境遇的记录,同时也是时代的真实写照,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杜鹏程从青年时代起便勤奋好学,阅读了大量进步书籍,积累丰厚,而且他懂英语、世界语,知识视野开阔。读杜鹏程的文论、创作谈,那真是一种巨大的精神享受,其思考之深邃、见解之深刻,已经达到了思想家的高度。
  杜鹏程是党和军队培养出的一位人民作家,是社会文艺的一个典型代表,就文艺创作而言他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首先,杜鹏程能与时代同行,因时而起,乘势而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的讲话中指出,一个时代有一个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杜鹏程正是因为能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敢于承担时代使命,善于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将个人融入时代,这才创作出经典作品《保卫延安》。
  其次,杜鹏程始终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杜鹏程出身贫寒,三岁丧父,幼年读私塾,进教会孤儿院,在店铺当学徒,当校工半工半读。这种出身和经历决定了他永远和人民大众有着割舍不断的血肉联系。杜鹏程年纪轻轻即投身革命,长期生活在农村、工厂和部队,和工农兵打成一片,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与素材。马克思说:“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习总书记也明确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只有永远同人民在一起,艺术之树才能常青。杜鹏程生前脚踩大地、心系人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杜鹏程有一个固执的信念,他认为一个人只要真正投入到生活中,扎扎实实地给人民做点事情,是不会错的。杜鹏程喜欢深入生活,他曾在日记中写道:“我一回到生活中,似乎呼吸也格外舒畅,满身的细胞都活跃起来”。路遥生前曾这样评价杜鹏程:“二十多年相处的日子里,他的人民性,他的自我折磨式的伟大劳动精神,都曾强烈地影响了我。我曾默默地思考过他,默默地学习过他。”
  最后,我们要认真学习杜鹏程那种严肃的创作态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的讲话中所强调的那样,文艺创作是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来不得半点虚假。那些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文艺精品,都是远离浮躁、不求功利得来的,都是呕心沥血铸就的。杜鹏程在他的笔记本上写过这样一句话:“一支笔,抵得上一支劲旅。”杜鹏程是一位有着极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作家。为写《保卫延安》,杜鹏程先后九易其稿、反复修改、不厌其烦。杜鹏程自己曾这样回忆当时艰苦创作的情景:“写着,写着,有多少次,遇到难以跨越的困难,便不断反悔着,埋怨自己不自量力。可是想起了中国人民苦难的过去,想起了那些死去和活着的战友,抚摸烈士遗物,便从他们身上汲取了力量,又鼓起勇气来……钢笔把手指磨起硬茧,眼珠上布满血丝,饿了啃一口冷馒头,累了头上敷上块湿毛巾。写到那些激动人心的场景时,笔跟不上手,手跟不上心,热血冲击胸膛,眼泪滴在稿纸上……”
  杜鹏程留下的精神遗产是丰厚而博大的,但最重要、最核心的一点无疑是与时代同行、为人民而歌。作为作家和文艺工作者,我们只有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牢记使命、牢记职责,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沿着杜鹏程先生所走过的人生道路,学习和继承他的精神遗产,我们才能创作出无愧于这个伟大时代的伟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