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17年06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七十年代的露天电影
周刚振
文章字数:1851
  记得那是一个秋天的下午,正在大队办的小学读三年级的我,放学吃罢饭,就和村上的小伙伴相邀上山捡柴火,刚走到上河湾,就听到队上的队长高喉咙大嗓子地喊道:“社员同志们注意了,接大队通知,今后晌不上工了,公社里演电影哩!大家趁早吃了饭看电影去!”听到这消息,谁还有心思到山上捡柴火,不约而同地转身向各自的家里跑去。
  “今黑了有电影看了!”那时候,在我们山区,一年到头都看不上一两次电影,区上的放映队不情愿进山演电影,路难走,而且发电机要两个壮劳力抬,所以看露天电影对当时的山里人来说,算是一件大喜事了。太阳离西山还有一竿子多高,人们就一切收拾停当,锁上门去公社看电影去了。
  公社是建在一个两条河交叉处的寺庙所在地,所以这里便得名两水寺,此处距家10华里,因道路难走,到公社去最少得一个半小时。至今,我还清楚的记得,那晚的电影名字叫《卖花姑娘》,说的是一个卖花的姑娘在那人吃人的社会里,受尽摧残迫害的事情。到放映地点时,天还没黑,而场子里已坐满了来自公社13个大队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们,离放映时间还足足有一个多小时,满场的人们躁动不安,呼娘喊爹,寻儿找女的乱成一团糟,有人骂骂咧咧,一肚子怨气,原来是他起身与人说话时没留意被人偷走了他坐的石头。我和娘去时带着小板凳,也不愁到了地方寻不下坐的而失意!
  就在这时,放映的电灯突然亮起来了,顿时就像亮了整个夜空,那个明那个亮啊,至今还在我的心里亮堂着。那是一个欢乐的夜晚、一个明亮的夜晚、一个幸福而温馨的夜晚,在这晚,我和娘与这么多的人一起在这儿看电影!
  电影放映前,先是公社书记讲了些忆苦思甜的话,然后又插播了一些有关当前政策宣传方面的幻灯片。
  那个时候,举国上下都在搞大会战,兴修农田水利,坚持两个六点半,中午一顿饭,没黑没明地苦干着。我们学校,也不例外,在碌碡坪梁就有我们的学农工厂,这是当时每周的必修课,小小的我们,早早地学会了翻地、点种、除草等劳动,也让我们早早地懂得了收获是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天上从来不会掉馅饼这些道理。也让我们真正地体会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义!
  露天电影,奇妙无穷,他给我们少儿时代带来几多欢乐几多惊喜!
  还有一次,是我还不够到上学年龄的时候,邻区的公社演电影,我非要跟着二哥三哥去看,从我们家到桐木沟要翻过瓦罐岭一座大山,道路崎岖难行,要是没月亮的夜晚,要走那段路更是困难重重!那晚我们去了,一路上是两个哥换着背我去的,别说有多辛苦了。现在已记不起来那晚演的是啥片子了,只记得演出中途我要尿尿,哥偷偷地对我说,就地尿吧,结果不知咋的就尿到别人的脚上了,那人恶狠狠地回头说:“找死啊!这娃是谁引来的,给我尿了一脚!”两个哥哥赶紧给人家赔笑脸说好话。这件事我至今还记忆犹新。
  几年后,区上的放映队进大队演出了,《地道战》《地雷战》《两个小八路》《小兵张嘎》《小花》《钢铁战士》《红牡丹》《洪湖赤卫队》等,有的电影我至少都看了五六遍了,可只要邻村哪个地方演电影,我们没一次不去的。有时候明明知道那个村晚上根本就没有演电影,可我们一伙小孩子们聚到一块你说有,他也说那个村里有,好像那个村子真的放映电影了,于是就直奔那个村子而去了,可到了地方,人家早早熄灭了灯,整个村子死一般寂静,只偶尔传来一两声狗的叫声。
  在这儿时的露天电影中,我真的学会了好多好多,一些是从书本上根本学不到的。现在每每想起来,还真有一番美味呢!
  尤其在快开演的那一刻,场子里是最乱的,老人们似乎突然想起了他们的孙子,则大呼小叫,把他们喊到身边在占好的位子上。像我们这么大的孩子们则不太理会,重要的是,我们要守在放映机旁看电影是如何放出来的,然后便在银幕前后跑,看银幕背后是怎样的情景。
  再比我们小的孩子,会小声问身边扬着沧桑的脸看电影的老人,问人是怎么进到银幕上的,老人们大都回答不上来,便用扑扇拍着小孙子的后背,说道,快看。
  记得有一次看打仗的片子,看完后,我们几个男孩子便约好玩打仗,各自回家穿好军装,用钢丝豆条握一个圈,塞在军帽里,再把军帽的帽沿,向上拢。拢成国民党军帽的形状,我家里正好有不知是什么军队的肩章板,用胶布粘在肩上,手里拿着长棍子,全当军刀了。那叫神气。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缺少文化生活的年代,除了那几个样板戏,没什么别的文化娱乐生活,那时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朝鲜电影又哭又笑,越南电影飞机大炮,国内电影新闻简报。看露天电影一来不用花钱,二来也是生活里充满快乐和激情的事儿。
  这是最令人神往的文化生活,也是最兴奋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