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南着力打造产业发展“领头雁”
文章字数:1080
本报讯(通讯员 汪波 特约记者 孙传卿)炎炎夏日,记者走进商南县富水镇洋淇村,在瑞生实业有限公司办公楼建设现场看到工人们在抓紧装修房屋,省劳模、公司经理何广林在同镇村干部商讨支持脱贫攻坚事宜,附近40亩种猪场绿树成荫,运输车排着队把处理过的污粪有机肥拉往附近的茶园、猕猴桃园和苗木花卉基地。像何广林这样把农业做大做强的新型职业农民,全县共有200多名,他们为现代农业发展撑起了一片蓝天,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头雁”。
近年来,商南县按照“返乡创业、兴办产业、务工就业”的“三业”模式,以食用菌、茶叶、中药材、生猪、鱼类、飞禽等种植养殖领域为主阵地,通过培训引导、政策扶持、学历教育等方式,大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先后培育认定何广林等初级职业农民118人,培育认定齐艳丽等中级职业农民101人,认定何衍军等高级职业农民3人,并积极为其争取到一定数额的创业贴息资金。
何广林是退伍军人返乡创业的典型。他于2009年4月成立商南县瑞生实业有限公司,主要经营生猪养殖、苗木花卉。投资2850万元建起的种猪场占地70亩,存栏能繁母猪750余头。投资2100万元建成的商品猪育肥场占地50亩,年出栏商品猪1.3万头以上。投资550万元建成花卉苗圃基地,培育名贵苗木100亩4万余株。多年来,他始终不忘被授予的“省劳模”“市县优秀党员”“县人大代表”等荣誉,示范带动周围群众致富。2016年他为170户贫困户送猪仔170头近14万元,帮扶贫困大学生5名,包扶贫困户2户,吸纳贫困户到养殖场务工11人,长年雇工30余人。辐射带动贫困户200余户按“循环模式”生态养猪近千头,使户均年增收3万多元。
金丝峡镇金丝聚源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田国太是返乡创业和职业农民的杰出代表。他与贫困户联姻,采取“借袋还菇”模式,建造香菇大棚140座,以优惠价钱供贫困户入住发展。他柔性引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并充分利用本县“土专家”和农村实用人才,帮助生产菌棒和香菇产品。去年10月其合作社取得“金丝聚源”国家商标,生产的鲜菇获得国家有机产品认证,出口韩国、俄罗斯等国。生产旺季合作社务工人员达70多人,前来务工的43户贫困户户均可增收1.1万多元。去年田国太与本村22户贫困户“结亲”,其中8户通过种植香菇已脱贫。今年他又认领了14户贫困户,通过帮助发展产业、引导就近务工等途径,促使他们增收。
今年以来,商南县围绕食用菌、茶叶、养殖和猕猴桃四大产业,变扶贫为扶智,变“输血”为“造血”,促使有发展意愿和潜力的农民群众在脱贫攻坚中有为有位。通过创新培育模式、提升培育方法、丰富培育内容等措施,已成功培育初级职业农民225人,且全部投身兴产业、谋增收、促发展的生产第一线。
近年来,商南县按照“返乡创业、兴办产业、务工就业”的“三业”模式,以食用菌、茶叶、中药材、生猪、鱼类、飞禽等种植养殖领域为主阵地,通过培训引导、政策扶持、学历教育等方式,大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先后培育认定何广林等初级职业农民118人,培育认定齐艳丽等中级职业农民101人,认定何衍军等高级职业农民3人,并积极为其争取到一定数额的创业贴息资金。
何广林是退伍军人返乡创业的典型。他于2009年4月成立商南县瑞生实业有限公司,主要经营生猪养殖、苗木花卉。投资2850万元建起的种猪场占地70亩,存栏能繁母猪750余头。投资2100万元建成的商品猪育肥场占地50亩,年出栏商品猪1.3万头以上。投资550万元建成花卉苗圃基地,培育名贵苗木100亩4万余株。多年来,他始终不忘被授予的“省劳模”“市县优秀党员”“县人大代表”等荣誉,示范带动周围群众致富。2016年他为170户贫困户送猪仔170头近14万元,帮扶贫困大学生5名,包扶贫困户2户,吸纳贫困户到养殖场务工11人,长年雇工30余人。辐射带动贫困户200余户按“循环模式”生态养猪近千头,使户均年增收3万多元。
金丝峡镇金丝聚源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田国太是返乡创业和职业农民的杰出代表。他与贫困户联姻,采取“借袋还菇”模式,建造香菇大棚140座,以优惠价钱供贫困户入住发展。他柔性引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并充分利用本县“土专家”和农村实用人才,帮助生产菌棒和香菇产品。去年10月其合作社取得“金丝聚源”国家商标,生产的鲜菇获得国家有机产品认证,出口韩国、俄罗斯等国。生产旺季合作社务工人员达70多人,前来务工的43户贫困户户均可增收1.1万多元。去年田国太与本村22户贫困户“结亲”,其中8户通过种植香菇已脱贫。今年他又认领了14户贫困户,通过帮助发展产业、引导就近务工等途径,促使他们增收。
今年以来,商南县围绕食用菌、茶叶、养殖和猕猴桃四大产业,变扶贫为扶智,变“输血”为“造血”,促使有发展意愿和潜力的农民群众在脱贫攻坚中有为有位。通过创新培育模式、提升培育方法、丰富培育内容等措施,已成功培育初级职业农民225人,且全部投身兴产业、谋增收、促发展的生产第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