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17年06月2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芷江记忆
李炳霖
文章字数:1273
  时值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十一”时趁有空闲,我便与几位好友同去芷江游玩。
  “八年烽火起卢沟,一纸降书落芷江。”
  芷江,是一个偏僻的湘西小县,属于湖南省怀化县。在地图上它并不起眼,但是由于“芷江受降”,使得它变的不平凡,拥有了深远的纪念意义。中国人应该知道它的存在,也应该知道它的历史。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屈原在《湘夫人》中缠绵悱恻的咏叹诉说着湘君对湘夫人娥皇和女英的朝思暮想。据说,“芷江”这一名字便源于《楚辞》。
  卢沟桥是众所周知的,因为近代中国人民可歌可泣的抵御外辱的八年抗战始于卢沟桥的“七七事变”。但是芷江却少有人知道,这实在是太不应该。1945年8月21日,日本副总参谋长井武夫在芷江向中国国民党总参谋长肖毅肃投降。伟大诗人屈原的爱国情怀鼓舞着中华民族,中国近代史上抵御外辱的第一次彻底的胜利是以中国在芷江——屈子寄托深情的土地接受日本投降的仪式出现,这也可以说是一个完美结局。
  但是,“芷江”之所以成为日本的投降地,与“芷江保卫战”是分不开的。芷江位于贵州、四川、重庆的关键地带,军事地位不言而喻,美国在芷江驻扎有大名鼎鼎的“飞虎队”,空军基地出动战机轰炸在中国大陆的日军战略目标,也直接威胁日军本土的运输船。1945年,日军在冈村宁次的指挥下,计划攻占芷江,以这里为基地进攻贵州,四川等大后方地区,芷江若失,重庆不保。日军出动8万多人,与中国军队在雪峰山区进行了长达两个月的厮杀,最终以日军阵亡2万多人的惨败告终。
  “芷江会战”是八年抗战里少有的对攻战。“芷江会战”是一个分水岭,它标志着日本军队已经是强弩之末,日军在中国战场已经是穷途末路,山穷水尽,即将走向最后的的覆灭。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座落在芷江七里桥,从大门望进去,一座牌坊清晰可见。进得大门,只见大门上方写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八个大字,大气醒目,发人深省。
  中华民族,灾难深重,屡次遭受外敌入侵,大敌当前时中华民族能够一致对外。但是胜利之后却少有脱胎换骨的反思,邓小平说:“落后就要挨打。”而屡屡挨打的原因非常简单——政治腐败。“五胡乱华”、辽、金威逼,蒙古铁蹄踏破南宋山河,十万满人横扫中原,历史早已不止一次的重复,国破家亡,生灵涂炭,教训不可谓不刻骨铭心,但是腐败之恶疾总是根深蒂固。
  受降牌坊的正面,是蒋介石书写的对联“克敌受降,威加万里;名城揽胜,地重千秋”,靠外是李宗仁题的对联“得道胜强权,百万敌军解甲;受降行大典,千秋战史记名城”。牌坊形状是“血”字!这一胜利牌坊确实是中国人民用自己的鲜血混合着战胜强敌的坚强信念和意志建成的。
  离开受降纪念馆后,在芷江江畔,我看到清澈的芷江水奔流不息,这不正像历史的车轮一样滚滚向前不会停止。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但中国人民对战争的记忆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英雄们奋勇抗敌的事迹永远铭记在历史的纪念碑上。无数的革命先烈与仁人志士为了保卫国家,抗击外辱,前赴后继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现在的和平是先辈用鲜血换来的,和平来之不易,历史更不应该忘却。
  因为珍爱和平,所以我们回顾历史。芷江是中华民族历史一个新的起点。(李炳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