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17年06月2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扶贫干部变心记
—李靖静扶贫攻坚工作纪实
文章字数:3128
李靖静在做入户调查
李靖静向广大村民讲解扶贫政策

  记者 吉文艳 通讯员 廖娟
  2016年初,对商洛市林业局干部李靖静来讲,是一段新生活的开始,因为他被单位派往洛南县石门镇张湾村驻村扶贫了。没想到之后这一段看似平常的工作经历,却让他心生挂念并乐此不疲,每次放假离开的时候,他都要去看看村里那几位生活不便的老人、留守儿童,去交代一下合作社里扶贫济困的事……这样,他心里才踏实。难怪妻子说他自从包村就变得婆婆妈妈了,孩子说他自从包村在家里就是个“外人”。说实话,他也觉得一年多来自己的心真“变”了:舍不得离开这里,莫名的牵挂和担忧,一切喜怒哀乐似乎都跟这里的故事相连,甚至这里的人和事时不时还会走进梦里。
  闹心
  张湾村是石门镇较为偏远的贫困村,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没有像样的产业,村民整体收入不高,处于比较原始的自然经济状态,特别是“一老一小”问题明显。市林业局派驻的“第一书记”李靖静刚入村,觉得远离了机关的忙碌和城市的喧嚣,泥土路,泥瓦房,鸡跑狗跳,垃圾落叶像风筝一样随风上下,女人悠闲地拉家常不分夜与昼,没事的男人们喝酒、打牌、下棋不尽兴不归,好一派世外桃源般的舒心。可好景不长,张家三个儿子因给老人看病兄弟翻脸,刘家三十岁儿子外出打工时娶的“媳妇”跑了,落了个人财两空;路边的女人们因拉闲话反目成仇……闹心不已的村干部把难题交给了他。一个大男人,现在整天要纠缠到这些琐碎的杂事中,还真让小李同志犯难,这不,尽管他使出了浑身解数,他也没办法把这一大堆事梳理得井井有条,照样是吵的吵、骂的骂、翻脸的翻脸。一时间小李感觉头都快要炸了,想想自己在单位里干得顺风顺水,这小山村里鸡毛蒜皮的事却让他头疼上火,苦、恼、怨、冤、悔五味杂陈,反复思量:都是落后贫困惹的祸!他感到了肩头沉甸甸的责任与压力,也理解了组织和领导派他来的苦心,在心里跟自己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这里无业无为无所谓的落后状况!
  上心
  “树高千尺,不能忘根。”李靖静的老家就在洛南县四皓街道办白川社区,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民孩子,他对洛南情况比较熟悉,但为了更准确更真实地获得张湾村全面真实的村务资料,他走村入户复核,不厌其烦的请教和拜访村里的“能人”,详细地掌握了该村的自然环境、组织建设、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等方方面面的情况,也理清了“第一书记”的工作思路:发展经济为中心;民生保障立基础;基本建设促提升;产业带动寻突破;能人引领做示范;治穷治愚转观念……在此基础上,党员带动、合作互助、结对帮扶,保底脱贫、产业扶助等一系列的方案,让他在日思夜想中逐渐绘就着张湾村的发展蓝图。
  用心
  在摸清底子后,他先同村干部商量下一步村里该咋发展,有人说难,有人一笑置之。他知道,在他们眼里自己不是“村里人”,“热闹”一阵子就要“飞”。为此,他天天跟大家讲,田间地头,渠畔沟垴,随时随地敞开心扉谈,夜夜上门与村干部交流,长设想近打算,并且坚持深夜用QQ、短信、微信等跟村里的年轻人联络,人家嫌他不嫌,人家烦他不烦,人家累他不累。扶志、技能、产业、合作社,农户﹢基地,这些名词从他的嘴里慢慢走进大家的心里。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身边聚拢的人越来越多。在他的倡导和组织下,《村规民约》上墙了,村里的规则和制度印成了本本,议事处事有了条条框框,村里的公开栏有了各种更新,村委会前的小广场也成了“新闻”发布平台,村里的各项工作开始步入正轨。下决心先以村容村貌整治起头干件漂亮的实事鼓舞士气,在局领导的支持下,他带领群众开展全村综合环境整治及联户道路硬化。去年农闲时节,他和村干部发动、指导村民对全村范围内的柴堆、石堆、粪堆进行清理,利用争取到的项目实施农户硬化院落和联户道路硬化30000余平米,改造土坯房150余户,建起了垃圾台。宁静的世外桃源披上了现代化的色彩,“垃圾靠风刮”的历史一去不返,整洁一新的村容村貌让大家赞口不绝,也感觉日子更有了奔头。
  铁心
  张湾村村民居住分散,村道多是断头路,交通状况极差,农业耕作还停留在肩挑背扛阶段,严重制约着机械化操作的推广,村民出门不便。李靖静认识到,要扶持贫困村改变落后面貌,项目支持是硬拉动。为此,他带领村委会一班人四方奔走,积极寻找政策支持。托熟人、找关系,向领导请示汇报、审批签字,在机关里没经过的事他经了,在生活中没求过的人他也求遍了,他深切感受到:农民办事难,创业更难。村干部劝他:算了吧!你已尽力。他坚强地说:“我一定要办成。”就这样,靠着一股子倔劲,他先后为村里争取到包扶资金172万元,争取到了生态效益补偿和林下经济发展项目,得到了便民服务大厅、文化广场、便民桥、人畜饮水工程、通组道路建设等工程项目扶持资金392万元,村长激动地说:“这些可是我们做梦也没想到的呀!”目前,文化广场、2个组2500米人畜饮水管道和水塔修建、5个组3.7公里的通组道路改建完成了,新建的2座便民桥正在紧张施工。而今,车辆穿行于沟沟岔岔,吃水再也不用出门跑老远,一些在外打工的小伙子赶回来买车跑运输、养鸡,参与林下种植。每到晚上,文化广场灯火通明,男女老少在健身器材上健身,欢快的广场舞跳起来,好日子的优美旋律在张湾村上空久久回荡。
  贴心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李靖静深知:靠救济靠帮扶,贫困户永远都不能脱贫。张湾村没有包揽的实力,也不能培养懒汉。一有闲暇,他就到贫困户家中,跟他们攀谈,问想法谈打算,但年迈的出不了村,年幼的离不开娘,老弱病幼多的现状无法改变,村里人多地少的情况也无法改变。村里有养鸡的传统,他动员贫困户养鸡,有人说:“娃呀,你是好人我们知道,你不知道前几年的禽流感把人弄怕了,一有鸡瘟,牲畜要么一死就血本无归,要么鸡蛋卖不了,可不敢弄,我们招过祸!”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在市局领导的支持下,他组织购买1700只鸡苗发放给68户贫困户,联系养殖能手进行指导,保证了小鸡成活率在95%以上,引导他们加入了养鸡专业合作社。今年禽流感爆发,鸡蛋的销路举步维艰,他又多方奔走,推荐介绍,为养鸡户的产品销售拓宽了很多渠道。
  尽心
  发展产业是贫困村脱贫必须经过的一道坎。“做产业,一定要结合实际,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着急做不出好东西,这个好东西既要有自然传统的因素,又要有新技术和生产力的加入,更需要质量来验证。”这是李靖静经常给村两代一委讲的话。结合张湾村实际,村上确立了以核桃、中药材、养殖、食用菌四大项目作为特色产业来发展,采取以资、以劳、以地入股等形式,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将贫困户纳入专业合作社的“篮子”,推行“公司﹢农户﹢基地”产业发展模式,将全村104户贫困户全部覆盖,2016年张湾村人均纯收入8861元,比上年增加1000元。
  开心
  “治穷先治愚。”李靖静作为知识技术型的驻村包扶干部,他非常清楚精神脱贫的重要性。因此,他坚持扶志和扶技术两手抓,凡有集会必讲自力更生故事,以至于六七十岁的老太太都能讲出《小白兔和小灰兔的故事》。一年来,他开展村组干部党员培训100多人次,组织各类村民培训400多人次,发展了多名优秀农村青年党员,培养了二十多名致富能人。他积极鼓励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懈开展法制教育,致力弘扬以践行村规民约为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忙碌着,志在追赶超越。一年来张湾村的包村扶贫工作多次受到市县的肯定和好评,2017年3月李靖静被洛南县委政府表彰为“洛南县脱贫攻坚先进个人”,4月被市林业局表彰为“优秀工作者”。石门镇党委书记何云兰说:“李靖静同志为村里带来了新思路、新理念,为农村新一轮发展提供了经验。”村里的老支书逢人也说:“小伙子能吃苦、有干劲,真是帮了村里的大忙。”
  “欲问秋果何所累?自有春风雨潇潇。”身处扶贫攻坚的时代大潮中,李靖静同志勇立潮头、勇往直前,书写了一段扶贫干部用真心、爱心、恒心助力群众脱贫攻坚的真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