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17年06月2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秦朝“上雒丞印”与商雒界河
文/图 王晓宁
文章字数:2409
古上雒城
“ 上雒丞印”封泥
刘二村公路沿线

“ 雒亭” 铭文的陶罐
代街民居
代街百姓

商州丹凤界河丹江全景图

  文/图 王晓宁
  连日来,文汇报网、央广网、华商新闻、三秦都市报网、新华等数十家报网热载标题为“‘上雒丞印’把商於古道的历史提前了至少一百余年”“秦封泥发布最新研究成果”“惊现‘上雒丞印’纠正历史错解”“‘右丞相印’等秦封泥学术研究成果发布”等文章,称“上雒丞印”为王国伟《秦朝上雒县治的发现》一文提供了有力佐证,改写了商洛市的历史。
  “雒”又同“洛”,上雒是陕西省商洛市古建制的名称,西周时期称“鄀方”而始名,秦始皇统一后在丹水流域“武关道”设上雒县建制,之后被郡、国、州、县、区等代替。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上雒一直被误认为是始于汉代由商分置的建制,然而“雒亭”的发现以及2000年在商洛市商州区孝义刘二村发掘出的两件带有“雒亭”铭文的陶罐推翻了因汉朝忌水,将“上洛”改为“上雒”而得名这一论断,特别是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中珍藏的“上雒丞印”封泥的亮相更是与此吻合。“上雒丞印”封泥的发现使商於古道这一商鞅封邑的历史之谜得到了解释,揭开了在政府指导下文物保护的新篇章。
  很多文章里同时提到了这个历史之谜的发现人王国伟先生。事情太巧,这个发现人竟是和我1974年在商州两水寺一块下乡同吃、同睡、同劳动的知青。
  作为挚友,五六年前我就陪他多次去过他的发现地“上雒古城”拍摄。适逢电视台采访王国伟先生需摄影,我有幸再次重新欣赏他去现场解说“迷失的商雒界河”。
  从商州城和电视台一行8人两部车一同来到商州区夜村镇刘一村和丹凤县棣花镇雷家坡村相连的雷家坡桥,这座新桥和旧桥是人们曾经走过千万次的丹凤和商州的界河桥,但是从来没有一个人知道,它就是史料没有记载的一条以水为分界的地方。王国伟指着河水说:“这是秦始皇统一中国时的商(县,今丹凤)和上雒(县,今商洛市商州)的一条界河。过去的雒水(不是洛水)、丹水,现在的丹江就是商与洛的分界河。”
  “这条界河春秋时一度曾是晋楚的界河。上雒为晋国所有,商地属楚(刘二村所挖掘的秦瓦罐有“楚里孙”文字记载,现在商洛博物馆)。之后就为秦上雒和商的界河。”
  逆水上行6里是上雒古城,顺水而下过棣花就是现丹江漂流地域及明代徐霞客写游记的龙驹寨了。徐霞客是这样描述的:“出龙驹寨,桃雨柳烟,所在都有。”意思是从龙驹寨出去,桃红柳绿,所到之处一片春色。
  站在大桥下,王国伟对媒体与商洛古文化研究的学者绘声绘色地描述了这段以界河为历史的过程。向他手指的方向望去,丹江河水绕过上雒城而下6里余,这里是峡口,两边是山,水从左边山脚横流向右边山脚,形成长约1300米、宽约100米的天然屏障“水墙”,然后顺右边山脚而东去。河水清澈,记得过去河中有大条的鱼,夏日孩子们经常精屁股戏水。河水东边是丹凤棣花文化园区,万花丛中一个很大的“商”字楼型矗立,四围景观已见雏形。回望西边,是刘一村,靠河边是一片未开垦的农田,据说刘一村和刘二村处是古时的“牌楼街”市场,有大牌匾,商与上雒的人都在这里进行交易。
  王国伟说:“丹水因军事和漕运而繁荣,秦、汉、隋时丹水(秦前是雒水)上的船可行至丹水山下,唐朝时丹江河水虽无以前流量大,但漕运大船仍逆行至雒源。”
  当然,在牌楼街交易、游逛,上雒的人很方便,商的人就要渡船了。徐霞客这样描述此地:“大溪自西注于东,循之行十里,龙驹寨。寨东去武关九十里,西向商州,即陕省间道,马骡商货,不让潼关道中。溪下板船,可胜五石舟。”“大溪”
  我们上了河岸,沿新312国道去“牌楼街”所在地刘一村、刘二村拍摄。村内如今已是新农村民居的样子,已无“牌楼”的痕迹。王国伟说:“刘二村曾经是秦朝上雒亭所在地。”
  我急打开手机查百度词条搜“上雒亭”,有《雒亭》载:“雒亭,秦、汉建制名和陶制品产地名。2000年在商洛市商州区孝义古上雒城前刘二村发掘出了带有‘雒亭’铭文的陶罐,是《秦朝上雒建治的发现》中秦朝关中内史所辖的上雒县治‘上雒亭’建制的缩写和县治辖亭简称。在此出土的‘雒亭’陶罐文物之地和陶罐文物铭文‘雒亭’,再一次证明了‘雒亭’就是‘上雒亭’,‘上雒亭’就是‘上雒城’的县亭。”
  采访问及“上雒丞印”时,王国伟说,“上雒丞印”是在西安发现的。以前所称“上雒”在汉之前的观点很多人不接受,说史志没写,是胡说,“上雒丞印”的发布再一次佐证和改写了商洛市的历史。王国伟透露说,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与商洛市文广新局共同策划的“商於古道——秦朝‘上雒丞印’泥封和‘雒亭’陶罐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目前正在积极筹备之中。“上雒丞印”可能改写古代城市历史,商州孝义古城疑为商洛区域最早的建制,解释了诸多上雒的历史谜团,为商洛旅游文化带来新的支撑点,揭开文物文化发觉保护的新篇章。
  沿312国道顺河向上,便到了秦朝上雒县治城中心——现在的孝义代街古城。
  312国道穿城而过,道旁新挖楼房根基下5米余隐约可见大面积夯土。进入代街,王国伟随手捡了几块手掌大的秦汉瓦碎块给大家看,瓦上规则的条纹粗犷清晰。我记得以前来时,大片牡丹地旁随处可见一笼一笼老乡耕种时从地里捡出的碎片。汉之前的墓砖很有意思,几乎是现在砖的二倍,母砖为一边凹进,公砖为一边凸起;前两年在此出土的“铁铧犁”曾成网红。
  由代街进去,纵横有几条老街,老房已经残垣断壁,隐约可见过去的影子。村民五六成群,在巷旁谈笑风生。有几个年老的人见我们“长枪短炮”来此,热情地指点方向。由此可见,慕名而来的人很多,他们见怪不怪习以为常。
  向古城后边走去,有一处老的庙宇残存。城边丹水围绕,形成一个巨大的U字型,数米高的城垣下是百米长的人为夯道,是在砂岩里凿出来的,高2米、宽1.5米余。
  河对面可见高桥村。清赵应会的《商州赋》曾这样描绘高桥:“过乐野而流连,前此遗封何在?向高桥而踯躅,当年
  随着王国伟滔滔不绝地讲述历史变迁,我们在此地寻找着岁月的痕迹,遐想着过去的场景。夕阳西下,进城打工的人开始返回,我们再回望一下商洛界河——东流而去的丹江水,带着收获与感触沿丹江河岸返回了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