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 徐世旺 宋阳
6月13日,山阳县天竺山镇阳坡村炸了锅,孟凡胜卖蜂种拿回八九万票子的消息不胫而走,一些村民开始窃窃私语:没想到养蜂还能致富?!
“孟凡胜不是贫困户,但他却能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这个人特勤快,闲不住。”刚到赵沟口的一户人家,该镇副镇长吴治林就开始介绍,“他成立了养蜂专业合作社,带动本村11户贫困户养蜂脱贫。”
50岁的孟凡胜说话慢条斯理,看起来是一个聪明心细的人。通过采访得知,他原来是一个木匠,帮过工,饲喂过母猪,也养过羊,无论怎么算账,都不如养蜂致富快。2015年5月,孟凡胜购买了15箱蜜蜂开始起步,去年产蜜600斤,卖蜂种13箱,一年收益3万余元;今年,他养的蜜蜂发展到186箱,已卖蜂种130箱,预计到年底,再次分出的蜂种和产出的蜂蜜还能收入13万元以上。“我们不等,不靠,不要,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财富,带动村上贫困乡亲早日脱贫。”孟凡胜夫妻异口同声。
养蜂,这一投资小,收益大,永久稳固性产业在山阳风生水起。据了解,目前全县养殖中华蜂4万余箱,到“十三五”末,养殖规模将达到10万箱,蜂蜜产值超过1亿元。
奉献:多方共筑脱贫大舞台
山阳县科学养蜂,为困难群众探寻致富路的历程要从十几年前说起:县总工会原主席卢涛经常招来怪异目光,甚至有人说他“不务正业”,理由很简单,工会主席应该给职工办些福利,多组织些活动,不该整天研究养蜂。
“蜜蜂这小精灵,勤劳、团结、勇敢、奉献,它的智慧让人类惊叹!”说起养蜂,卢涛有一种特殊情怀,“自己多年研究和免费培训,初衷是为了让特困职工和下岗工人掌握致富本领,经过长期经验积累,正好在目前脱贫攻坚发挥作用。蜂能将甜蜜物质奉献给人,人将蜜蜂精神传承下去,何乐而不为呢!”
小蜜蜂,大产业,投入少,回报多。中华蜂养殖引起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并被列入“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记者注意到,在该县“5533”产业增收脱贫方案中,蜜蜂作为“五个百千万亿”优选产业项目之一,计划选取天竺山、板岩、杨地等12个镇办113个村,发展3000户贫困户家庭养殖中华蜂10万箱,年总产值1亿元。
在打造特色产业上,山阳县依托丰富的植被资源,加快推进绿色、环保产业,而养蜂不占地,不拉电,不排污,以一次性投资优势跻身短、平、快、久产业之首。为此,县上出台扶持政策,贫困户养蜂每箱只需出资200元,其余500元由政府补贴。资金扶持+政策引导,改变了贫困户靠“输血”的扶贫格局,“造血”模式不断复制增强了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
政府还从产品的销路入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实力雄厚企业投资兴建山阳县百林花中蜂发展有限公司,主要从事蜂蜜产品加工销售,实行贫困户+合作社+公司经营模式,以践行脱贫攻坚社会责任,微利经营理念与贫困户签订保底价收购合同,达到年生产1000吨能力,彻底解决贫困户后顾之忧。
据了解,目前全县拥有乡土技术人才50余人,能够独立养蜂200余人。在政府多措并举的推力下,一个财政倾斜支持,工会技术培训,企业保价收购,帮扶部门各尽其力的脱贫大舞台已经构筑起来,把责任扛在肩上,把力气下在村上,把贫困户的事放在心上,为脱贫攻坚多作奉献,进一步发展壮大养蜂产业。
勇敢:党员干部率先吃“螃蟹”
小蜜蜂能独自翻山越岭抵达危险区域采集回花粉,它们舍身忘我的勇敢精神向种群宣示着胆识。在山阳县脱贫攻坚中,一些党员干部同样遇到这样的问题:
好政策端在干部手上,如同烫手山芋;看着土蜂蜜值钱,却没有人敢为先,就像非洲草原的角马下河饮水,谁都怕被鳄鱼拖进水而退缩;还有一些群众担忧,发展产业“一窝蜂”,先期挣钱后期赔!农民的顾虑客观存在,怎么办?只有党员干部带头吃“螃蟹”,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方能做大富民产业。
高坝店镇双寨村自退耕还林后,每人只有0.6亩平地,山坡栽种的核桃由于管理不善,基本没有多少收入,村民依靠出产板栗和零星打工维持生活。2015年10月,政府调运了200箱中华蜂,拉到村上后,贫困户你推我让,就是不肯领养,实在分不下去了,村支书、村主任和党员等10人各领养20箱,开始了脱贫实践“第一课”。
“群众看不到真金白银,说什么都没有用。”有同样感受的是该村帮扶单位县工会副主席陈学斌。2016年4月,工会从宝鸡调运80箱蜂,拉回来贫困户还是踌躇不前,怎么动员就是没人要,咋整?身为工作队队长的陈学斌,在双寨村一组租地,让无业妻子养蜂20箱,当年产蜜500多斤,又卖了十几箱蜂种,双项收入3万余元。他还动员工会2名干部和一个技术员,每人示范养殖20箱。
看起来吓人的“螃蟹”似乎是一道丰盛的大餐。通过一段时间示范,这些见效快的小精灵产生了效益,群众开始跃跃欲试。2016年7月,村上18户群众抢先养蜂360箱。当年9月,又有33户群众加入到养蜂队伍,至此,全村专业养蜂达65户,其中贫困户49户,养蜂规模达到3000箱。
两岭镇25岁大学生村官李楠,算得上一个勇立潮头的智慧青年,他在街道组成立了“小村官中华蜂专业合作社”,2016年养蜂50箱,年收入5万元以上,并带动潘家垣组发展中华蜂300多箱,其中7户贫困户养蜂180箱,当年实现脱贫。今年,他又带动街道组李家福、吴胜宝、明榜劳各养蜂10箱,贫困户年增收1万元左右。
勤劳:智慧双手创造新生活
卢涛轻轻地伸出手指,托起巢脾中央的蜂王,查看蜂箱群势。他说:“除蜂王外,蜜蜂在蜜源充足的情况下,生命只有35-50天,它从出生到死亡都在不停地工作,其勤劳精神值得人类敬佩!”
山阳县在脱贫攻坚战斗中,将养蜂列入脱贫产业计划,以蜜蜂文化破除“要我脱贫”思想,其深意宣示“我要脱贫”的正能量。
养蜂创造致富神话在色河铺镇实现。该镇青年农民技术员张健将蜂分开单独核算,他养的其中一箱蜂,一年时间共分了9箱,单箱核算年收入1.3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
双寨村三组贫困户周成林已到知天命之年,夫妻俩人居家务农总是难以翻身,一年多前,他积极主动要求养蜂20箱去年收入2.3万余元,今年已发展到60多箱蜂,预计年底收入四五万元。四组残疾青年张朝栓身残志坚,一个人领养着外甥女生活,在技术员王发林的帮助下,年收入近2万元。
扶智比扶贫显得尤为重要。与周成林同组的张绍峰因灾因病致贫,因其做过手术,不能从事体力劳动,一家三口度日如年。在扶贫工作队和镇村干部的帮助下,去年7月,他一次性养蜂30箱,不到半年时间,蜂蜜卖了1.8万元,加上所卖的十几箱蜂种,当年增收近3万元。
“蜜蜂村”实现脱贫,也让双寨村村主任熊家财的群众基础更加稳固。他告诉记者,2016年,全村蜂蜜产出3万斤,产值120万元,分蜂1000箱,蜂种产值70万元左右。
蜜蜂将最后一点食粮留给别人的至高境界,在天竺山镇街道社区韩文全老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年逾花甲的韩文全老人有36年传统养蜂经验,他将老宅蜜源留给哥哥和弟弟,自己跑到距家十几里地的阳坡村,租赁坡地和房屋养蜂,去年卖蜂种300箱,收入21万元,产蜜2000多斤,一年收益30万元。目前,他存养蜜蜂近300箱滚动发展,预期效益非常可观。
“农民都站在一个起跑线上,勤劳的人就像蜜蜂一样,总会酝酿出‘甜蜜’生活。”卢涛朴实的语言,道出了蜜蜂精神对人思想的启迪,诠释了“贫困无光”“致富为荣”的小康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