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的吟唱
文章字数:1959
时令刚刚进入初伏,几场暴雨刚刚下过,天气就燠热起来,秋庄稼便铺天盖地的占据了每一个土塬,每一个丘陵,每一条沟壑,每一片田野。河流在阳光下泛着一片又一片的金色,两岸的庄稼在晚风中舞蹈一般摇曳,而树林里的那些鸟儿们,正享受着每一片阳光,每一片田园的绿色。在夏天里,整个世界除了银光闪闪的河流,除了粉墙瓦舍,满眼除了绿色还是绿色。
艳阳高照,热浪滚滚,温度从十四五度一直飙升到三十四度、三十五度!但是,就是在这样高温的天气里,在我老家那些田野和坡塬上,农人们仍然劳作不休,仍然在包谷地里施二遍肥,锄两茬草。我二哥从树林一般茂密的包谷地里钻出来,擦了一把热汗说:“天热好呀!天不热庄稼能长出来吗?再说大晌午的把杂草一锄,太阳一晒,草就全死啦。庄稼人嘛劳碌的命,要想过上好日子,不吃苦咋行?”我想二哥说的话,无疑是正确的,空调室里虽然舒服、凉爽,但却绝对长不出五谷杂粮,连养的花草也活不长久。
这时候,在河边的小树林里,在坡、沟、坎、塄的杂树底下,在湿热的夜晚,那些在泥土里沉默蛰伏了数十年,或者一两年,更或者一个春夏秋冬的生命,便终于忍受不了地壳的高温,纷纷从泥土里钻了出来,爬了出来,挤出身来,一个又一个拖着笨重的身体蠕动着,爬行着,拥挤着爬上附近树林的躯干,然后在黎明之前,拼命的挣脱掉包裹在它们全身的硬壳,又称蝉蜕,以一种全新的生命姿态,扇动薄得透明的蝉翼,在黎明的曙光中,发出一声声生命的呼喊。这就是蝉,又称知了的一种飞虫,而不能称之为飞禽。因为它们的体型实在太小,小如一个人的指头。
蝉蜕的过程,是一个十分神秘的生命现象。我在本文中的描述,也全得力于央视纪录频道的一个节目。看了那个纪录片对我的触动很大。我蓦然明白,原来在这个天地之间,不单单是一个人的诞生不容易,甚至连每一个弱小生命的诞生也十分不易,甚至令人震惊和感叹!比如蝉,比如蝴蝶,比如蜻蜓,原来它们只是个小虫子而已,可是通过蜕变,它们便具有了飞翔的能力,这是一种怎样伟大的革命啊!
小时候,一到夏天,一听到蝉或知了的鸣叫,我们一群乡村里的小孩子便兴奋起来,就三三两两的跑到河边、山坡上的野树林子里去拾知了壳。知了壳呈棕黄色,半透明的,头部还有两条触须,两只眼睛向外凸突着,又称复眼,模样儿十分滑稽,是我们小孩子童年时最好的玩物。而且拿到药店里还能卖钱,换小人书、连环画。药店里戴一副老花眼镜的陈老先生说:“娃呀,这叫蝉蜕,还是一种中药材呢,能疏风散热,治疗瘙痒,还能治咽喉肿痛声音发哑之症。是这,你让村里的娃们,都把拾下的知了壳给我拿来,一两我给你一块钱。”那时候,一块钱可是个大数目,能割一斤半猪肉,能到书店里买六七本小人书。于是我们一群孩子,就漫山遍野的寻找知了壳。可蝉蜕往往都在高树上,要想捡拾,得像摘野果子一样艰难。好在我们山里孩子都会爬树,一晌午下来,把我们累得半死,胳膊,小腿上到处都是被粗糙树皮划拉出的血红印子,乌青块,可一个人拾的再多,攒下的知了壳也不够一两,我们几个小伙伴便把攒下的知了壳往一堆一凑,竟有半小竹笼之多,拿到老先生哪里一下子就换了三块钱。第二天,我们一帮小伙伴就赶到县城里去,用那三块钱一人买了一根冰棍,滋溜溜的吸吮着,然后一溜小跑到新华书店购买了二十多本小人书连环画。拿到学校里,羡慕得那些男女同学都睁大了眼睛。有一年夏天,我突然嗓子发哑,竟发不出半点声音。把我急得干流眼泪哭不出声。我妈说:“没事没事,你去到树上摘几个知了壳回来。”我便跑到村前小河边的白杨树林里,爬上高树,摘了一把蝉蜕回来。晚上我妈用开水熬蝉蜕加薄荷,我喝了一碗也没觉得有啥味道,睡了一觉,第二天一早,竟然奇迹般的发声了。想不到,几个小小的知了壳,竟然治好了我的音哑之症,真是太神奇了。
现在,一到夏季,特别是三伏天的正午,天气越热,蝉鸣也越叫得繁乱,可谓蝉声震耳。但蝉声现在却被人们统统冠之为一个贬义词:蝉声聒嗓。我想用聒噪来形容蝉鸣,这实在有些不怎么公平,如果这个世界除了人类还是人类,没有鸟声、没有蝉鸣,没有第三者对我们人类生活在一边观照和注视的话,那么,这个世界无疑是悲惨的,空虚的,人们的生活,也无疑是寂寞的,荒谬的。
我不是蝉。
但我能感受到蝉从一只小虫子挣脱掉硬壳变成知了的过程,那一定是十分痛苦的。如果它,或者它们不愿承受痛苦和苦难的挣扎,那么,它,或者它们,无疑会干死在硬壳里,更不会吸风饮露,发出一声声歌唱。它,或者它们,便终生永远只能是一条虫子。一条僵死的小虫子。
这正如一个人,想要努力摆脱掉平庸、庸俗而走向伟大、崇高一样,那个挣扎,成长,直到羽翼丰满的过程,也无疑是艰辛痛苦的。是要承受苦难的。
我不是蝉,但假如我是一只蝉的话,我宁愿折断蝉翼,也要拼命挣脱掉裹在周身的硬壳,然后哪怕喊破喉咙,也要发出一声自己的自由的呐喊,或者美其名曰:吟唱……
艳阳高照,热浪滚滚,温度从十四五度一直飙升到三十四度、三十五度!但是,就是在这样高温的天气里,在我老家那些田野和坡塬上,农人们仍然劳作不休,仍然在包谷地里施二遍肥,锄两茬草。我二哥从树林一般茂密的包谷地里钻出来,擦了一把热汗说:“天热好呀!天不热庄稼能长出来吗?再说大晌午的把杂草一锄,太阳一晒,草就全死啦。庄稼人嘛劳碌的命,要想过上好日子,不吃苦咋行?”我想二哥说的话,无疑是正确的,空调室里虽然舒服、凉爽,但却绝对长不出五谷杂粮,连养的花草也活不长久。
这时候,在河边的小树林里,在坡、沟、坎、塄的杂树底下,在湿热的夜晚,那些在泥土里沉默蛰伏了数十年,或者一两年,更或者一个春夏秋冬的生命,便终于忍受不了地壳的高温,纷纷从泥土里钻了出来,爬了出来,挤出身来,一个又一个拖着笨重的身体蠕动着,爬行着,拥挤着爬上附近树林的躯干,然后在黎明之前,拼命的挣脱掉包裹在它们全身的硬壳,又称蝉蜕,以一种全新的生命姿态,扇动薄得透明的蝉翼,在黎明的曙光中,发出一声声生命的呼喊。这就是蝉,又称知了的一种飞虫,而不能称之为飞禽。因为它们的体型实在太小,小如一个人的指头。
蝉蜕的过程,是一个十分神秘的生命现象。我在本文中的描述,也全得力于央视纪录频道的一个节目。看了那个纪录片对我的触动很大。我蓦然明白,原来在这个天地之间,不单单是一个人的诞生不容易,甚至连每一个弱小生命的诞生也十分不易,甚至令人震惊和感叹!比如蝉,比如蝴蝶,比如蜻蜓,原来它们只是个小虫子而已,可是通过蜕变,它们便具有了飞翔的能力,这是一种怎样伟大的革命啊!
小时候,一到夏天,一听到蝉或知了的鸣叫,我们一群乡村里的小孩子便兴奋起来,就三三两两的跑到河边、山坡上的野树林子里去拾知了壳。知了壳呈棕黄色,半透明的,头部还有两条触须,两只眼睛向外凸突着,又称复眼,模样儿十分滑稽,是我们小孩子童年时最好的玩物。而且拿到药店里还能卖钱,换小人书、连环画。药店里戴一副老花眼镜的陈老先生说:“娃呀,这叫蝉蜕,还是一种中药材呢,能疏风散热,治疗瘙痒,还能治咽喉肿痛声音发哑之症。是这,你让村里的娃们,都把拾下的知了壳给我拿来,一两我给你一块钱。”那时候,一块钱可是个大数目,能割一斤半猪肉,能到书店里买六七本小人书。于是我们一群孩子,就漫山遍野的寻找知了壳。可蝉蜕往往都在高树上,要想捡拾,得像摘野果子一样艰难。好在我们山里孩子都会爬树,一晌午下来,把我们累得半死,胳膊,小腿上到处都是被粗糙树皮划拉出的血红印子,乌青块,可一个人拾的再多,攒下的知了壳也不够一两,我们几个小伙伴便把攒下的知了壳往一堆一凑,竟有半小竹笼之多,拿到老先生哪里一下子就换了三块钱。第二天,我们一帮小伙伴就赶到县城里去,用那三块钱一人买了一根冰棍,滋溜溜的吸吮着,然后一溜小跑到新华书店购买了二十多本小人书连环画。拿到学校里,羡慕得那些男女同学都睁大了眼睛。有一年夏天,我突然嗓子发哑,竟发不出半点声音。把我急得干流眼泪哭不出声。我妈说:“没事没事,你去到树上摘几个知了壳回来。”我便跑到村前小河边的白杨树林里,爬上高树,摘了一把蝉蜕回来。晚上我妈用开水熬蝉蜕加薄荷,我喝了一碗也没觉得有啥味道,睡了一觉,第二天一早,竟然奇迹般的发声了。想不到,几个小小的知了壳,竟然治好了我的音哑之症,真是太神奇了。
现在,一到夏季,特别是三伏天的正午,天气越热,蝉鸣也越叫得繁乱,可谓蝉声震耳。但蝉声现在却被人们统统冠之为一个贬义词:蝉声聒嗓。我想用聒噪来形容蝉鸣,这实在有些不怎么公平,如果这个世界除了人类还是人类,没有鸟声、没有蝉鸣,没有第三者对我们人类生活在一边观照和注视的话,那么,这个世界无疑是悲惨的,空虚的,人们的生活,也无疑是寂寞的,荒谬的。
我不是蝉。
但我能感受到蝉从一只小虫子挣脱掉硬壳变成知了的过程,那一定是十分痛苦的。如果它,或者它们不愿承受痛苦和苦难的挣扎,那么,它,或者它们,无疑会干死在硬壳里,更不会吸风饮露,发出一声声歌唱。它,或者它们,便终生永远只能是一条虫子。一条僵死的小虫子。
这正如一个人,想要努力摆脱掉平庸、庸俗而走向伟大、崇高一样,那个挣扎,成长,直到羽翼丰满的过程,也无疑是艰辛痛苦的。是要承受苦难的。
我不是蝉,但假如我是一只蝉的话,我宁愿折断蝉翼,也要拼命挣脱掉裹在周身的硬壳,然后哪怕喊破喉咙,也要发出一声自己的自由的呐喊,或者美其名曰:吟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