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17年07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双手“摊”出幸福生活
记者 王倩 谢非
文章字数:1520

   
  他和万千农村小伙一样,从大山里走出来,心里揣着梦想,肩负着全家的希望;他腼腆内向、却始终笑容满面,和妻子做小生意10多年了,从卖水果到卖豆腐脑、再到现在卖绿豆面皮,几乎全年无休,日复一日,浑身似乎有着使不完的力气和永远不知疲倦的精神头儿;他靠着自己的双手和勤劳,一路走来,总算是有了像样的家,日子也逐渐红火起来。他说:“我觉得人穷就怕懒,只要勤劳肯干,多下功夫,总会好起来的,不当贫困户不拖后腿,依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这是我给自己定的目标。”他是37岁的丹凤县铁峪铺人,白丹江。
  清晨6点,太阳刚露出头,此时白丹江已经起床3个小时,期间他磨绿豆、烧水、摊凉皮,完成了今天要出摊的所有准备工作。每天从早上6点到中午11点,他和妻子张彩云在市区惠民一路的早餐市场出摊。一到夏天,他的生意格外火爆,有时人多都要排队。只见张彩云一手拿刀一手戴着一次性手套麻利的揭起一张绿豆皮子,三两下就切好,而后,白丹江麻利的浇汁,拌料,一碗颜色翠亮、晶莹剔透的绿豆皮就端到了客人面前,整个过程不到一分钟。他说:“这都是练出来的,手上不麻利,耽搁的就是客人的时间,来的大部分都是回头客,都是冲着绿豆皮口感劲道还能消暑来的,我们态度和服务一定要和我这绿豆凉皮的质量一样啊。”临近中午,白丹江的小摊迎来一个午饭小高潮后,中午1点多钟,他们才能回家,短暂的休息后,傍晚再次出摊,把今天做的绿豆凉皮全部卖完才收摊,有时结束已经是晚上7点多。
  白丹江小时候家里穷,家人也没有手艺,只能以务农为主。18岁时,他外出打工,养活全家人,家里的日子过得很是清贫。后来他在西安一家饭店打工时,遇到了做服务员的张彩云,对她的的踏实勤快很是欣赏,逐渐的有了感情,2005年两人便喜结连理。他回忆说:“结婚时我们啥都没有,只有几床被子,那时候是真苦,回一趟家也很不方便,走十几里山路,她也没嫌弃我。”说起当时的困境,白丹江对妻子充满了歉疚。就是因为家里太穷,又觉得一直给人打工挣不到多少钱,才有了自己做生意的念头。
  做生意初期,他们选择在西安卖水果,然而由于没经验,赔了不少钱。一年后,他又跟着亲戚学做豆腐脑,在北郊一个小吃城卖豆腐脑。“做豆腐脑比较麻烦点,半夜12点开始烧浆,一直忙到到早上6点,才能做好三大桶的豆腐脑。”他说,那时辛苦归辛苦,但是生意是真好,一早上要卖出近1000碗豆腐脑。卖了两年豆腐脑,也有了些积蓄,他在丹凤县商镇买了搬迁房。宽敞明亮的楼房让父母很高兴,再加上孩子的出生,一家人还沉浸在喜悦当中时母亲却因病去世,这给本来开始幸福的家庭添了愁云。
  悲伤过后,他把孩子留给父亲,他和妻子再度开始豆腐脑生意,但由于小吃城拆迁,另外选址后生意却不胜以前,在空闲的时候,他时常想起,小时候母亲为他做的绿豆凉皮,亮晶晶的碧绿色,在夏日里吃上一碗心里真舒坦。考虑到老人和孩子要需要照顾,他和妻子商量,回到商洛改做绿豆皮生意。
  2016年5月,白丹江从西安回到老家,在考察了市场后,发现绿豆凉皮在市场上很少见,有市场潜力,于是他带着父亲和孩子一起到商州做绿豆皮生意。他介绍,每天都要提前一天泡好绿豆,半夜3点起来一边烧炉子一边打浆,等沉淀好,父亲烧火,他和妻子一个围着锅炉摊皮子,一个在边上揭皮子,等上百张皮子摊好了,天也就亮了。“摊皮子最讲究的就是火候,火候掌握得好,水温才能保证,摊出来的凉皮才会不破有弹性。给绿豆凉皮调味的料水,这都是从母亲那里传下来的,来一点芥末,吸溜起来口感更特别。”白丹江笑呵呵地说,“每天收入七八百元是没问题的。”
  一碗碗爽口美味的绿豆凉皮,寄托着白丹江和妻子对未来的希望,更是他们致富的铺路石,“现在出摊受天气影响比较大,以后还想把生意做大,自己开门面,做出独一无二的绿豆皮。”白丹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