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产业脱贫成效明显
文章字数:1162
本报讯(记者 陈波)我市七县区均属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片区,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面对巨大的挑战和严峻的考验,我市积极探索产业脱贫攻坚新机制新路子,根植产业发展基因,激活发展动力,积极参与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全市产业脱贫工作有序开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科学制定规划,精准培育产业。指导各县区编制了《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规划》,列出了产业脱贫“菜单”。精选出发展核桃、板栗、中药材、食用菌、茶叶、生猪等十大市域优势产业,其中商州设施农业、洛南烤烟、商南水杂果、山阳九眼莲、镇安魔芋、柞水花卉等县域特色产业以及一些市场好、周期短、见效快的光伏产业、休闲农业等小众产业发展迅速,使村有特色产业、户有增收项目,全产业链开发,加速产业脱贫。截至目前,全市共发展生猪120万头,新发展核桃良种示范园4.85万亩,种植中药材12.99万亩,栽培代料食用菌1.66亿袋,已建成光伏发电站12个,已有156个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
加大资金投入,主动对接项目。及时下达产业脱贫引导资金6310万元,并实施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建立多元投入机制。目前,全市产业扶贫贷款累计发放16.60亿元,带动服务1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开展产业保险产品11种,提供风险保障近10亿元。积极筹划建设脱贫产业项目库,主动与省国资委系统助力脱贫攻坚商洛合力团对接,初步与中铁一局达成了劳务输出、农产品和旅游产品推介等合作意向,与省能源集团投资公司进行深入商谈,计划设立“商洛市产业扶贫融资基金”,融资10亿元,助推产业脱贫。
培育带动主体,精准带动模式。推广带动模式,探索了集团承载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农业园区吸纳型、合作社帮扶型、产业大户引导型等带动模式,带动贫困户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全市打造产业脱贫新型经营主体4540个,其中龙头企业108个、现代农业园区85个、合作社1790个、家庭农场275个,种养大户2282个。精准利益联结,探索订单生产、土地流转、务工就业、参股分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形成了资产入股联结、资金入股联结、务工就业联结、产业经营联结等四种联结方式,使贫困户、经营主体利益实现双赢。镇安达仁镇盛启蚕桑合作社,利用“每张蚕种小蚕共育补贴150元”的政府产业扶持资金,将蚕种集中共育到3眠4龄阶段,然后无偿交给贫困户喂养产茧。该模式带动贫困户85户,户均养蚕7张,增收1.26万元。
精准技术帮扶,加速脱贫进程。为增强产业脱贫技术支撑,帮助解决生产技术难题,产业脱贫办牵头各成员单位组建了市级农业、林业、旅游、水产、光伏5个产业脱贫专家服务团。其中农业部门组建种植、养殖、食用菌、植保、农产品质量安全5支农业科技服务志愿团,已为市级各包扶部门、贫困村开展针对性的技术服务120多场次。同时,组织全市13个培育机构,加强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技术培训,将全市1806名农村能人培育成贫困户发展产业的职业农民,确保科技帮扶精准到户,技术培训精准到人。
科学制定规划,精准培育产业。指导各县区编制了《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规划》,列出了产业脱贫“菜单”。精选出发展核桃、板栗、中药材、食用菌、茶叶、生猪等十大市域优势产业,其中商州设施农业、洛南烤烟、商南水杂果、山阳九眼莲、镇安魔芋、柞水花卉等县域特色产业以及一些市场好、周期短、见效快的光伏产业、休闲农业等小众产业发展迅速,使村有特色产业、户有增收项目,全产业链开发,加速产业脱贫。截至目前,全市共发展生猪120万头,新发展核桃良种示范园4.85万亩,种植中药材12.99万亩,栽培代料食用菌1.66亿袋,已建成光伏发电站12个,已有156个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
加大资金投入,主动对接项目。及时下达产业脱贫引导资金6310万元,并实施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建立多元投入机制。目前,全市产业扶贫贷款累计发放16.60亿元,带动服务1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开展产业保险产品11种,提供风险保障近10亿元。积极筹划建设脱贫产业项目库,主动与省国资委系统助力脱贫攻坚商洛合力团对接,初步与中铁一局达成了劳务输出、农产品和旅游产品推介等合作意向,与省能源集团投资公司进行深入商谈,计划设立“商洛市产业扶贫融资基金”,融资10亿元,助推产业脱贫。
培育带动主体,精准带动模式。推广带动模式,探索了集团承载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农业园区吸纳型、合作社帮扶型、产业大户引导型等带动模式,带动贫困户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全市打造产业脱贫新型经营主体4540个,其中龙头企业108个、现代农业园区85个、合作社1790个、家庭农场275个,种养大户2282个。精准利益联结,探索订单生产、土地流转、务工就业、参股分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形成了资产入股联结、资金入股联结、务工就业联结、产业经营联结等四种联结方式,使贫困户、经营主体利益实现双赢。镇安达仁镇盛启蚕桑合作社,利用“每张蚕种小蚕共育补贴150元”的政府产业扶持资金,将蚕种集中共育到3眠4龄阶段,然后无偿交给贫困户喂养产茧。该模式带动贫困户85户,户均养蚕7张,增收1.26万元。
精准技术帮扶,加速脱贫进程。为增强产业脱贫技术支撑,帮助解决生产技术难题,产业脱贫办牵头各成员单位组建了市级农业、林业、旅游、水产、光伏5个产业脱贫专家服务团。其中农业部门组建种植、养殖、食用菌、植保、农产品质量安全5支农业科技服务志愿团,已为市级各包扶部门、贫困村开展针对性的技术服务120多场次。同时,组织全市13个培育机构,加强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技术培训,将全市1806名农村能人培育成贫困户发展产业的职业农民,确保科技帮扶精准到户,技术培训精准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