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写大爱
文章字数:4561
市委政法委书记朱崇和(左一)多次进村入户进行调研
如今的龙潭村,环境改善了,村子变美了,成为外地游客心目中的世外桃源。
驻村工作队多方筹集资金,对村民居住环境进行亮化、绿化。
村民修建产业路
瓜果豆架,,黑瓦白墙……贫困户的院子由过去的脏乱差变成了白靓美。
帮扶干部为村民放映电影,,借机宣传帮扶政策。
“首先感谢习主席脱贫攻坚政策的下达,再感谢市委政法委和县委政法委的真情帮扶,你们辛苦了,我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这是一封来自65岁老人的感谢信,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一名朴实的群众对党和政府以及帮扶干部的深切感激。说这话的老人是柞水县营盘镇龙潭村4组村民杨光文。“我没想到我在有生之年能看到村子里这么大的变化,日子越过越有滋味了。”7月27日下午,位于营丰公路旁的两间土房子里,杨光文正在吃糍粑,油汪汪的酸菜,白生生的糍粑,吃在嘴里格外香。说着近几年的生活变化,他满是皱纹的脸上灿若菊花。在他看来,在村里过了六十多年,这两年日子越过越有指望,2014年以来,市委政法委包扶了他们村,门前的水泥路硬化了,路灯安上了,房子涂白了,去年他在村合作社的帮扶下种了1000株重楼,加上自己的养老保险、公益林补偿等补助金,一年收入好几千块钱,今年村上又是给他申请五保,又要给他厨房铺砖,啥困难和问题都解决了!
龙潭村地处柞水县营盘镇东北方向,距离营盘镇8公里,距离县城26公里,距离西安只隔了一条终南山隧道。这里四周被大山包围,犹如一座孤岛,属于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高寒偏远地区。据2015年统计,全村432户1093人中,人均收入低于3015元的贫困户就有171户422人,占全村人口的38%,贫困一度成了这个村的代名词。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市委政法委和柞水县委政法委依托该村独特的地理优势和环境优势,紧扣“企业引领项目、产业带动增收、加大资金投入、改善人居环境”的思路,使原本一个偏僻小山村走上了追赶超越的快车道,成为域外人们争相来此的世外桃源。
改善基础惠民生
盛夏时节,沿着村中唯一的一条道路前行,你感受到的是清风徐徐,丝毫没有城市的喧闹和闷热。一座座庭院干净漂亮,错落有致;山坡上鲜花绽放,菜园里瓜果飘香;阡陌里,三三两两的外来游客闲庭信步;村里小伙子一个个精神抖擞,忙着创业干事……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几年前媒体所报道的“光棍村”。
说起这一切,就要从市委政法委包扶这个村子开始。去年以来,按照市、县的统一部署,市委政法委联合柞水县委政法委驻龙潭村扶贫工作队进驻村子,帮扶干部们听民意、搞调研,首先从群众最期盼的水、电、路、讯开始,按照“加大资金投入、改善人居环境”的脱贫思路,积极争取把龙潭村纳入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先后投入专项资金200多万元,集中用于人居环境的全面改善。据统计,项目实施以来,全村累计硬化贫困户院落场地6000余平方米,硬化入户路、串户路50条3000平方米,建花坛4500延米,房屋外墙涂白78户1万余平方米,对100余户贫困户房屋圈舍厕所进行改造,在主道路安装路灯81盏。通过以上项目的实施,目前全村95%以上的农户通了水泥路,家家住房外观涂白,室内环境明显改观,主要路口有照明路灯,极大地改善了人居环境,提高了全村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
“孩子原来就有车,每次都停在路对面很远的空地上,去年修了路,车直接开到家门口,方便得很。”龙潭村三组村民李家印笑着说道。李家印的家在三组水泥路右侧的一个山坡上,以前门前只有一条小路,买的米、面等生活用品只能扛回家,门前泥巴路成了李家印的一块心病,再加上自己还养土蜂,顾客上门来买蜂蜜极其不方便,总想着再攒几年钱把路修一修。“去年政法委帮我们把门前这条路修了,我们一家真是感激不尽!”李家印激动地说。如今,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坐在院子里,看着门前干净整齐的路面,小狗在院子里悠闲地跑来跑去,庭院花香迷人,这便是李家印心中最幸福的场景。
这只是龙潭村基础设施变化的一个缩影。“村子里的变化真的太大了,我没想到我在有生之年能看到这么大的变化。”采访中,听到最多的就是村民说的这些话。
发展产业促民富
新式沙发、茶几,干净透亮的地板砖,软床垫、大衣柜,嵌着花边的落地窗帘,这曾是周庆莲梦想中家的模样,如今她已经实现了。“以前那个土房都几十年了,没攒下钱盖不起,给儿子也没娶媳妇,现在好了,你看这么大的房子,住在里面就跟做梦似的。”周庆莲满脸笑容地对记者说。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过去的穷山恶水在市、县两级政法委帮扶干部眼里就是青山绿水,金山银山。驻村工作队全面了解了村子的实际情况后,发现该村虽然偏僻,但是距离西安近,环境优美,于是积极引进旅游投资企业,由企业为贫困户建房,企业将二楼以上卖给外地游客居住。这便是周庆莲一家住上大房子的原因,村上像她这样房子经改造的农户共8家。最近每天进出村子的全是外地游客,他们携老扶幼,其乐融融地在村里生活着,给村子增添了不少活力,使村子的农产品也有了销路。
最近正逢暑期,每到周末,周庆莲家楼上住满了外地来的游客,他们大部分都是西安退休的专家、学者。采访期间,就碰到一位西安设计院退休的程女士。“刚搬到这个地方一周,简直太喜欢了,不仅凉快,空气质量好,还安静的很。我和爱人每天散散步,写写字,看看书,远离城市的喧嚣,这样的生活真是太惬意了。”程女士说。热情的她带我们到她的家里参观,精致装修的一室一厅,厨卫书柜全部包括,她的先生正坐在窗前看报纸。窗外蓝天白云绿树青山,阵阵微风吹来。“我把这里的情况告诉了朋友们,他们都想来买房子,但已经卖完了,就连前面正在盖的那两栋也已经卖完了,太抢手了。”程女士说。她准备在这里住三四个月,等到天冷了再回西安。“这种扶贫方式是真的好,可以说是一步到位的扶贫,我们这些人过来住,要买老百姓的蔬菜,要付费让老百姓帮忙洗车,有时还在农家乐吃饭,日用品零食之类的要从农民办的商店里买,这都增加了农民们的收入。”程女士说。
除旅游产业外,龙潭村还下大力气着重推进本村的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引导贫困户散养土鸡、养生态黑猪、养牛和种植猪苓、重楼等中药材。目前,全村共有3个企业、1个合作社在产业脱贫中发挥作用,共帮扶全村114户贫困户。
“一天到晚总得有个事干,也能给你们干部减轻些负担。”在2组村民陈功平家里,他正在请两个村民帮忙修鱼塘的排水系统。陈功平今年55岁,自身患有慢性病,媳妇有精神障碍,上有90多岁的父亲,下有30多岁的智障儿子,以前经济来源全靠6亩多地。去年包扶干部了解到他家情况,主动帮他争取产业贷款5万元,并出工、出钱帮他修建了3个200多平方米的鱼塘,养草鱼3000多尾,现在最重的已长到7两多,预计年底就能出售,一年能挣2万多元。村干部还为他安排了生态护林员工作,每个月有400元的工资,儿子在村民的带领下在外务工,一年还能挣2万多元,为实现脱贫奠定了基础。
像陈功平一样,如今全村100多户贫困户全都有了产业,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日子越过越好。“是这些干部让我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真的感谢他们。”面对记者的采访,贫困户由衷地感谢。
倾情帮扶暖人心
“我们都是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能够深切感受到农民的不易,如今组织给了我一个服务于农村的机会,我自当珍惜在这里的每一天,尽力为他们多做一些事。”采访中,柞水县委政法委副书记宋登奎如是说。
宋登奎是驻村工作队队长,长时间的驻村,他已成为村中的一员。行走在村中,每一位村民都会和他搭讪,而他也会和村民们开玩笑,了解一下他们的产业发展状况,近期的困难,等等。让我们从中感受到的是干部和贫困户打成一片的和谐,是干部们真正沉下身子、踏踏实实服务农村的工作作风。
“自从政法委包扶了我们村子,无论是朱崇和书记还是驻村干部,都是倾心倾力帮扶,要不是他们,我们村脱贫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村支部书记王德斌讲了一件事,今年6月份,在一次入户走访中,朱崇和书记了解到4组贫困户王贤学妻子因患风湿性关节炎,腿部严重变形,导致走路困难,影响整个家庭脱贫的情况后,当时就表态要争取资金,给全村范围内因病致贫的贫困户进行身体检查。王贤学妻子听到后,感动地说:“我这个病对家庭拖累真是太大了,若能好转,我一定把日子过好,才能对得起领导的关心。”
包扶干部用实际行动温暖了当地老百姓的心,无论是贫困户还是非贫困户,人人都从心里感激他们。在前不久国家和省上检查时,检查组对该村的包扶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当地老百姓的满意度极高。数据不仅写在了百姓的脸上,更写在他们的心中。
村富景美人乐业
环境改善了,村子变美了,人们脱贫致富的信心也足了。如今的龙潭村,到处呈现出一派“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新景象。
“自从市、县委政法委包扶了我们村之后,不仅村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原来致富动力不足的人,如今都有了强劲的动力,信心增加了很多。”村支部书记王德斌说。
骆仁建是朱崇和书记所包的贫困户,平时靠打工供两个娃上学,以前村上建议他办农家乐,他不愿意,认为村子比较偏肯定没人来吃。朱书记和他聊了几次,他思想上有了触动,2015年他办起了农家乐。朱书记帮忙协调了5000元资金。两年过去了,他每年能收入3万元,如今生意越来越好的他总是对人说:“如果不是政策好,朱书记关照,如今我还在外面下苦哩!”
一组村民赵富财是一位独居老人,多年来以打零工、上山挖药为生。他家里住的是老土房子,顶棚是黑的,墙面、地板是黑的,加上人也长得黑,家里平日乱糟糟,村民们开玩笑称他为“四黑光棍”。因此,邻居们都不愿到他家里去,久而久之,老人的性格更加内向。去年,柞水县委政法委书记王博到他家里走访后,看到老人生活的状况很是同情,专门召开现场会,解决老人居住环境问题。随后,驻村工作队专门对老人的房屋进行改造,从“四黑”入手,对房屋进行涂白,对院落进行美化。如今,老人的院子已是花团锦簇、瓜果飘香,十分温馨,还吸引着不少外地游客参观拍照。环境变好了,老人的精神面貌也变好了,人也注重卫生了,邻居对他的称呼也变了,由以前的“四黑”称他为“四白”了。
龙潭村4组其实就是原来的杨四庙村,这里就是几年前媒体报道的光棍村。然而,这几年村里在包扶单位的带动下,环境变好了,道路通畅了,不仅本村的青年、光棍走了出去,发了家、致了富,原先的穷山恶水如今变成了青山绿水,吸引了大批西安人到这里居住,成了休闲养身福地。如今,在村里穿梭来往的全是西安牌照的车辆,三三两两的西安客人悠闲地行走在村里,享受着这里的青山绿水、优美风光。前几年,该村小伙周鑫洋担心找不到媳妇,独自背着行囊走上外出务工之路,打工期间认识了一位外地姑娘,并与之成婚。当他带着媳妇回到老家时,新媳妇欢喜得不得了:“这里不仅山清水秀,而且清幽养性,住着格外舒服。”像周鑫洋一样,当地青年王斌在外务工期间认识了现在的媳妇,看到老家环境改变,和妻子商量之下回来养起了猪,卖起了豆腐,去年还买了车,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说起未来,龙潭村驻村工作队干部信心满满地表示:按照全市以及柞水县发展全域旅游的部署,村上将依托营盘镇极具优势的生态旅游资源,做好龙潭村生态民俗开发规划,筹建“龙潭村生态旅游民俗接待中心”,在全村打造吃住游一体的特色休闲生态游产业模式,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未来,建成一个“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欢声笑语、游人如织、产业兴旺、群众富裕”的龙潭村便是他们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