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17年08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拓宽茶农致富路
——商洛茶产业发展系列报道之二
文章字数:2697
  记者 刘婷 吕丽霞 方立 


  六月的山阳县,山高林密、骄阳似火。驱车行进在漫川关镇莲花村,只见青山环抱,绿水环绕。宽阔平坦的通村公路,绿意盎然的生态茶园,整洁靓丽的村容村貌……这是该村依托茶叶精准扶贫带来的可喜变化。实施“三变”促增收
  “可别小看这一片片小小的茶叶,我们家的衣食住行都靠它呢!全家就指望着茶叶能圆我们的脱贫致富梦!”6月底,村民徐成莲正在山上采摘茶叶。徐成莲介绍,她摘茶叶十几年了,一天收入七八十元钱,每年从清明前采摘到中秋前后能挣一万多元钱。在莲花村,像徐成莲这样的村民比比皆是。
  茶叶是莲花村的绿色名片,但发展茶产业并非一帆风顺。山阳县金桥茶叶有限公司负责人许红飞说:“过去群众对种茶有顾虑,认为种茶技术含量较高,前期投入大,见效慢,再加上水电路等配套设施不完善,都不愿去尝试。为转变群众的发展观念,帮助群众打消顾虑,我走村入户宣传动员,帮助贫困户发展茶叶。1995年,我带头承包3000多亩山林种植茶叶,投资了500万元,当时不懂技术,700多亩的茶叶苗被晒死,损失了50多万元,后来专门学习种茶技术,再没出现过这种情况了。发展了20多年,现在公司自有茶园5500亩,今年产绿茶27吨,预计产红茶6吨,预计今年产值能达到1600万元。”
  许红飞说:“金桥茶叶公司以茶叶专业合作社为发展基础,公司与当地农户互惠互利,融合发展,通过公司+基地+农户,产、加、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让茶农在产业链上实现了增效增值。公司在发展中采取‘一统四入’的方式盘活了资源。公司把村集体经济及个体农户的部分闲置土地以承包租赁方式流转到企业,费用分一次性和逐年支付两种方式。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通过协议将个体农户的零散低效茶园纳入企业集约经营管理,实现提质增效。企业先投入技术、种子和培训费,对分散闲置坡地实施连片建园,对经营权发生变更或缺劳力缺资金缺技术缺市场、不便继续经营的零星小块茶园,通过合理估价,进行整体收购或入股联营,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贫困家庭土地流转收入一部分,入股分红一部分,打工收入一部分,打工人员经过长期实践操作逐渐成为产业技术骨干,工资性收入明显增高。”
  许红飞告诉记者,通过用活用产业政策达到了“三变”:土地变股权、股权变股金、农户变股东。公司与茶农签订分红协议,年底兑现分红,使群众增收长期稳定并持续增长,真正实现企业增效、群众增收、农村繁荣的目的。
  “龙头”带动促脱贫
  种茶既要千家万户齐参与,更需有“龙头”来带动。
  六月暑天,热气逼人。记者走进商南县富水镇油房岭村生态茶园示范基地,放眼望去,只见一排排新栽植的茶苗基地全部覆盖着黑色的遮阳网,整齐划一,错落有序。这里是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1000多亩的标准化茶园,茶园严格执行生产记录台账,推进合理施肥、从源头控肥控药。
  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现有2000亩生态茶园,发展泉茗、仙茗、炒青、乌龙茶、红茶、白茶、茯茶7大系20多个花色品种。负责人刘保柱介绍,由于茶叶种植前期投资较大,制约了农户的发展。公司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全面提升茶产业综合效益。从去年开始实行基地示范作用,按照每亩200元到700元不等的价格流转1000亩土地种植茶苗。公司计划用三年时间发展5000亩无性系茶叶基地,带动周边群众种植5000亩茶园,最终建造万亩茶园。按照科学化布局、园区化建设、清洁化加工、品牌化营销、产业化经营发展理念,科学种植茶叶。随着规模的扩大,公司收购农户的鲜叶统一加工包装销售,实行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打响商南茶品牌。
  “贫困家庭情况不同,扶贫模式也要不同。”商南县沁园春茶叶有限公司负责人王超介绍,为了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脱贫,公司坚持分类施策,对有劳动能力、有土地,缺资金、缺技术的,采取直接帮扶模式。对无劳动能力,或脱贫能力差的,采取托管帮扶、合作帮扶模式,在合作社、种植大户带动下增收致富。
  商南县沁园春茶叶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无性系良种茶苗繁育、种植、加工、销售和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沁园春公司运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在试马镇郭垭村、红庙村等村实施万亩白茶基地建设。公司以国家对小麦的收购保护价为准,地租实行浮动,与农民协商签约,流转土地20年,建设茶叶种植、加工基地。村里成立合作社,农民在茶园务工拿报酬,公司自负盈亏。
  目前,沁园春茶叶有限公司栽植无性系良种示范茶园6800亩,通过土地流转、配股分红、基地务工、扶持带动、技术服务等五大帮扶措施,培训290户茶农发展茶叶种植,解决630余户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带动370户茶农发展茶叶种植,形成典型示范带动,集中规模种植,分散到户经营,公司统一销售的商南茶叶产业发展新格局,公司与农户形成利益相关的共同体,有效发挥产业扶贫作用,带动项目区群众致富。产业扶贫鼓腰包产业扶贫效果如何?群众最有发言权。记者沿着进村水泥路,走进商南县试马镇郭垭村茶叶基地,见到在此务工的彭桂凤。47岁的她在茶园务工3年多了,每年清明前后采摘茶叶,平时在茶园帮忙锄草,每天挣70多元钱,每年大约能挣一万元钱。
  彭桂凤说:“在农村一年挣1万多元钱,都算高收入了,家里的油盐酱醋都不愁了。我们邻居家还自己种茶叶,把鲜叶卖给公司,那收入才叫高呢,我还指望着再种些茶叶,将来奔小康呢!”
  商南县茶叶局负责人介绍,这些年,通过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特别是发展茶叶产业扶贫,群众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贫困人口明显下降。目前,商南茶叶种植面积达到24万亩,遍布全县10个镇101个村,可采摘茶园15.5万亩,年加工能力达到4000吨,发展茶叶大户4200多户,带动茶农人均增收3000多元,茶产业已经成为商南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近年来,我市进一步加大对茶产业的扶持力度,整合美丽乡村建设、休闲旅游建设资金,倾斜精准扶贫、退耕还林资金,争取省级财政项目资金,对返乡创业投身茶产业的优秀人才在贷款、融资等方面给予扶持,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对秦岭千亩生态茶园、老茶园改造进行重点扶持,山阳县对连片发展茶园500亩以上的给予2万元的补助,有效激发了茶农的积极性。商南县将千亩有机茶种植、无性系良种茶园基地建设和5万公斤红茶精深加工、茶叶生产线项目列为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财政补助项目,对新购茶叶机械(具)的企业给予一定补贴或在贷款等方面进行扶持。同时,拓宽土地流转方式,在商南试马镇试点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企业进行配股分红,2016年,共向1800余贫困户分红30余万元,有效实现了企业、农户双丰收。
  观念一变天地阔,茶叶染绿致富路。目前,全市以商南、镇安、山阳为中心,茶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茶叶被贫困人口视为“油盐罐”“钱袋子”,茶树成了茶农的“摇钱树”,鼓起了广大茶农的腰包,加快了茶农的致富增收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