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水就业扶贫促进贫困群众致富增收
文章字数:1007
本报讯(陈墩山 朱恢军)今年以来,柞水县把就业扶贫作为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积极探索“三建三带”就业扶贫新路子,通过夯实扶贫就业基础、大力开发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和提升服务水平,有效推动了扶贫工作由“输血式”向“造血式”、内向型向外向型、粗放型向精准型的转变。
该县坚持“三个精准”,夯实扶贫就业基础,精准建立贫困信息,制定“一库五册”动态管理办法,采集贫困劳动力数据信息11043名,其中有就业创业意愿的5266人;精准掌握就业需求,为3237名有转移就业愿望和316名有创业愿望的贫困劳动力建立了个人信息档案;精准实施技能培训,整合农业、教育、扶贫、人社等部门培训资源,举办创业政策、旅游服务、家政服务等培训班13期503人,有效提升了贫困群众的就业技能。落实“三大举措”,大力开发就业岗位,认真落实奖补措施,大力开发扶贫基地就业岗位,基地每新吸纳1名贫困劳动力就业给予奖补500元,全县9个就业扶贫示范基地已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523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开发农村保洁、护林、公路养护村级公益性扶贫岗位222个,生态护林员公益岗位434个,贫困劳动力人均增收4500元;完善政策支持,开发特设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140个,有效破解了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三无”贫困劳动力就业问题。深化“三方协作”,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加强对口劳务协作,主动与新疆阿拉尔市、江苏省盱眙县、南京市高淳区等区域对接,签订劳务扶贫协作协议,向对口支援地输送贫困劳动力185人;加大政企用工协作,依托县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与县内外81家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安置贫困劳动力301人;强化基地转移协作,建立以西安、南京为核心,珠三角、长三角为补充的劳务输出基地,并与陕汽等国企建立“订单式校企合作培养”转移就业模式,有效转移了县内剩余贫困劳动力。完善“三项机制”,着力提升服务水平,健全就业扶贫帮扶机制,建立科级领导包镇办、干部包贫困村的就业扶贫机制,与镇办人社所签订“军令状”,确保就业扶贫政策进村入户;建立示范引领机制,围绕省级创业型城市、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和市级就业扶贫抓点示范县创建,打造就业扶贫示范基地9个、创业孵化示范基地6个,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673人,示范带动5000户贫困户稳定增收;完善信息服务机制,以“柞水扶贫日”“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活动为契机,开展贫困劳动力专场招聘活动10场次,组织进场企业33家,提供岗位数量2305个,达成就业意向347人。
该县坚持“三个精准”,夯实扶贫就业基础,精准建立贫困信息,制定“一库五册”动态管理办法,采集贫困劳动力数据信息11043名,其中有就业创业意愿的5266人;精准掌握就业需求,为3237名有转移就业愿望和316名有创业愿望的贫困劳动力建立了个人信息档案;精准实施技能培训,整合农业、教育、扶贫、人社等部门培训资源,举办创业政策、旅游服务、家政服务等培训班13期503人,有效提升了贫困群众的就业技能。落实“三大举措”,大力开发就业岗位,认真落实奖补措施,大力开发扶贫基地就业岗位,基地每新吸纳1名贫困劳动力就业给予奖补500元,全县9个就业扶贫示范基地已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523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开发农村保洁、护林、公路养护村级公益性扶贫岗位222个,生态护林员公益岗位434个,贫困劳动力人均增收4500元;完善政策支持,开发特设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140个,有效破解了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三无”贫困劳动力就业问题。深化“三方协作”,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加强对口劳务协作,主动与新疆阿拉尔市、江苏省盱眙县、南京市高淳区等区域对接,签订劳务扶贫协作协议,向对口支援地输送贫困劳动力185人;加大政企用工协作,依托县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与县内外81家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安置贫困劳动力301人;强化基地转移协作,建立以西安、南京为核心,珠三角、长三角为补充的劳务输出基地,并与陕汽等国企建立“订单式校企合作培养”转移就业模式,有效转移了县内剩余贫困劳动力。完善“三项机制”,着力提升服务水平,健全就业扶贫帮扶机制,建立科级领导包镇办、干部包贫困村的就业扶贫机制,与镇办人社所签订“军令状”,确保就业扶贫政策进村入户;建立示范引领机制,围绕省级创业型城市、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和市级就业扶贫抓点示范县创建,打造就业扶贫示范基地9个、创业孵化示范基地6个,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673人,示范带动5000户贫困户稳定增收;完善信息服务机制,以“柞水扶贫日”“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活动为契机,开展贫困劳动力专场招聘活动10场次,组织进场企业33家,提供岗位数量2305个,达成就业意向34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