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心里的信
文章字数:2121
我有一封信,不只是藏在我的书架或抽屉里,而是深深地珍藏在我的心坎里。虽然信的纸张折痕很深,笔迹也不是名人墨宝。但是我却觉得它字字珠玑,熠熠生辉。我一直视为珍宝,舍不得丢弃。从形式看,它既没有封函,也没有邮戳,不过是一张便笺。可是语句简练,催人上进。信的内容是这样写的:青春宜学习,勿在家蹉跎。接语速返校,莫可再迟疑。——王富源1972.9.1。
四十五年来,我之所以从不随意放置这封信,那是因为这封信里承载着一个使我终生难忘的故事。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初中毕业前夕,因为家庭困难,辍学在家,有两天没有上学。班主任王富源老师托我的同学捎信给我。打开信,我一看,非常激动,心已经飞到了学校。但是怎样克服困难,仍然没有底,就继续呆在家里。老师见我仍未到校,就穿着雨靴,手拄木棍,冒着绵绵秋雨,翻山家访来了。见到父母后,通过谈家常,得知我想辍学的主要症结是生活困难,于是,老师便对父母说,家里的困难是暂时的,要想法克服,上学是长久之计,关系到孩子的未来。不能错过这一机会,辜负大好年华。再说孩子还小,也帮不了多少忙。父母听了老师的话,明白了道理,同意让我上学。得知还没有缝好铺盖,老师爽快地说,到了学校,就让我和他一起睡。第二天,我就到学校去了,真的和老师住在一起。几天下来,我看到老师晚上要备课,批改作业。住在那里,给他添麻烦,再说也拘谨,没有和同学在一起自由。后来就和同学们一起住进了宿舍。老师为了我,走山路,踩泥泞,我有些内疚。可能老师看出来我的心思。他给全班同学讲,我不是故意逃课,而是有实际困难。老师说自己上初中时,家里发生变故,停课在家。一位姓尚的老师走了二十多里路家访,做通了母亲的工作,使他完成了学业。后来上了高中,又有老师家访,了解到他的困难。经学校研究,每月发两元钱的助学金。他说别小看这两元钱,那时每学期的学杂费才一元五角,两元钱可起了大作用。老师动情的说,那时学校的家访是经常的,特别是对困难的学生更是如此。老师说,他是国家培养出来的,就应当感恩国家感恩社会。老师接着说,同学们不同程度都有困难,希望大家能克服。建国只有二十多年时间,国家正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会面临许多问题。但不管怎样,眼前的困难都能克服。我们要看到,祖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机会,大家要把握命运,学好本领,长大为人民做点事情。我相信,同学们将来都会有出息的。班主任王富源老师当年三十出头,中等偏上的个头。虽然面容消瘦,却似乎有使不完的劲头。教室里没有电灯,他要求每个同学准备一盏油灯。每天早操前,老师叫醒同学们,让大家早早地进教室,带领大家温习前一天的功课,预习新课,纠正作业上的错误。他说温故才能知新。从外地进修回来,就把学到的新知识用蜡纸刻出来,油印成册,作为补充教材,并耐心讲解。他总想把自己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同学们。老师讲了许多故事,有两个至今我记忆深刻。一个是祖逖、刘琨《闻鸡起舞》的故事,他要求同学们从小立志,树立远大抱负。他说人生如登山,只要一步一步迈出坚实的步伐,才能成就辉煌。这也做不来,那也不想做,一点不尽人事,一味听从天命,就会虚度年华,碌碌无为。时间流走了,生命也流走了。另一个是《鲁滨逊漂流记》。老师说人不能脱离社会,鲁滨逊漂流到荒岛上,生活就困难。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没有解放军,就没有和平;没有工人,就没有生活用品;没有农民,就没有粮食。人不能孤立于社会之外,同学们要为社会做事。毛主席有一篇有名的文章,叫《为人民服务》,我们要像张思德那样,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老师总是这样对我们进行一些励志性的教育。比如《论语》里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鼓励同学间相互团结,共同进步。比如《孟子》里的“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鼓励我们不骄不躁,严谨治学。老师的国学功底深厚,他给学生们输送的传统文化营养,使我们受益无穷。我现在能积极踊跃地为慈善事业与中国传统文化事业尽心工作,不能说没受老师当年的言传身教的影响。王老师,你就是我前进道路上的一盏明灯。老师要求我们加强体育锻炼。他说一个人有很好的知识,如果没有好的身体,也派不上用场。他带领同学们上早操,上体育课,开展篮球比赛。回想起那段时光,真是令人难忘的美好时代。我们意气风发,生龙活虎,获得学业和身体的双丰收。老师没有一次讽刺挖苦过学生,也没有训过谁。记得有一次,他上课时脸上有黑,大家都笑起来。他问你们笑什么,同学们说你脸上有黑。他说这说明,自己的缺点自己不知道,别人却看得很清楚。每个人都要欢迎别人对自己的缺点提出批评,共同进步。老师就这样在不经意间启发教育我们。四十五年过去了,我每每拿出这封信,久久不能忘怀。便通过他家乡的人,打听到了老师的地址。带着这封信,和老伴去为他祝寿。老师已过古稀之年,依然精神矍铄。我和老伴都曾是老师的学生,现在都已经退休了。班主任王富源老师是我们的良师,是益友,更像是忘年交。我祝愿他健康长寿。他写的信,将作为传家宝,永远流传下去。用信中的故事,启迪后人,用信中的营养,哺育后人。老师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却如涓涓细流,滋润了我们的心田。如果没有他那时的教育,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像这样的老师,既教书又育人,是永远受人尊敬的。(陈甲民)
四十五年来,我之所以从不随意放置这封信,那是因为这封信里承载着一个使我终生难忘的故事。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初中毕业前夕,因为家庭困难,辍学在家,有两天没有上学。班主任王富源老师托我的同学捎信给我。打开信,我一看,非常激动,心已经飞到了学校。但是怎样克服困难,仍然没有底,就继续呆在家里。老师见我仍未到校,就穿着雨靴,手拄木棍,冒着绵绵秋雨,翻山家访来了。见到父母后,通过谈家常,得知我想辍学的主要症结是生活困难,于是,老师便对父母说,家里的困难是暂时的,要想法克服,上学是长久之计,关系到孩子的未来。不能错过这一机会,辜负大好年华。再说孩子还小,也帮不了多少忙。父母听了老师的话,明白了道理,同意让我上学。得知还没有缝好铺盖,老师爽快地说,到了学校,就让我和他一起睡。第二天,我就到学校去了,真的和老师住在一起。几天下来,我看到老师晚上要备课,批改作业。住在那里,给他添麻烦,再说也拘谨,没有和同学在一起自由。后来就和同学们一起住进了宿舍。老师为了我,走山路,踩泥泞,我有些内疚。可能老师看出来我的心思。他给全班同学讲,我不是故意逃课,而是有实际困难。老师说自己上初中时,家里发生变故,停课在家。一位姓尚的老师走了二十多里路家访,做通了母亲的工作,使他完成了学业。后来上了高中,又有老师家访,了解到他的困难。经学校研究,每月发两元钱的助学金。他说别小看这两元钱,那时每学期的学杂费才一元五角,两元钱可起了大作用。老师动情的说,那时学校的家访是经常的,特别是对困难的学生更是如此。老师说,他是国家培养出来的,就应当感恩国家感恩社会。老师接着说,同学们不同程度都有困难,希望大家能克服。建国只有二十多年时间,国家正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会面临许多问题。但不管怎样,眼前的困难都能克服。我们要看到,祖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机会,大家要把握命运,学好本领,长大为人民做点事情。我相信,同学们将来都会有出息的。班主任王富源老师当年三十出头,中等偏上的个头。虽然面容消瘦,却似乎有使不完的劲头。教室里没有电灯,他要求每个同学准备一盏油灯。每天早操前,老师叫醒同学们,让大家早早地进教室,带领大家温习前一天的功课,预习新课,纠正作业上的错误。他说温故才能知新。从外地进修回来,就把学到的新知识用蜡纸刻出来,油印成册,作为补充教材,并耐心讲解。他总想把自己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同学们。老师讲了许多故事,有两个至今我记忆深刻。一个是祖逖、刘琨《闻鸡起舞》的故事,他要求同学们从小立志,树立远大抱负。他说人生如登山,只要一步一步迈出坚实的步伐,才能成就辉煌。这也做不来,那也不想做,一点不尽人事,一味听从天命,就会虚度年华,碌碌无为。时间流走了,生命也流走了。另一个是《鲁滨逊漂流记》。老师说人不能脱离社会,鲁滨逊漂流到荒岛上,生活就困难。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没有解放军,就没有和平;没有工人,就没有生活用品;没有农民,就没有粮食。人不能孤立于社会之外,同学们要为社会做事。毛主席有一篇有名的文章,叫《为人民服务》,我们要像张思德那样,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老师总是这样对我们进行一些励志性的教育。比如《论语》里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鼓励同学间相互团结,共同进步。比如《孟子》里的“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鼓励我们不骄不躁,严谨治学。老师的国学功底深厚,他给学生们输送的传统文化营养,使我们受益无穷。我现在能积极踊跃地为慈善事业与中国传统文化事业尽心工作,不能说没受老师当年的言传身教的影响。王老师,你就是我前进道路上的一盏明灯。老师要求我们加强体育锻炼。他说一个人有很好的知识,如果没有好的身体,也派不上用场。他带领同学们上早操,上体育课,开展篮球比赛。回想起那段时光,真是令人难忘的美好时代。我们意气风发,生龙活虎,获得学业和身体的双丰收。老师没有一次讽刺挖苦过学生,也没有训过谁。记得有一次,他上课时脸上有黑,大家都笑起来。他问你们笑什么,同学们说你脸上有黑。他说这说明,自己的缺点自己不知道,别人却看得很清楚。每个人都要欢迎别人对自己的缺点提出批评,共同进步。老师就这样在不经意间启发教育我们。四十五年过去了,我每每拿出这封信,久久不能忘怀。便通过他家乡的人,打听到了老师的地址。带着这封信,和老伴去为他祝寿。老师已过古稀之年,依然精神矍铄。我和老伴都曾是老师的学生,现在都已经退休了。班主任王富源老师是我们的良师,是益友,更像是忘年交。我祝愿他健康长寿。他写的信,将作为传家宝,永远流传下去。用信中的故事,启迪后人,用信中的营养,哺育后人。老师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却如涓涓细流,滋润了我们的心田。如果没有他那时的教育,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像这样的老师,既教书又育人,是永远受人尊敬的。(陈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