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17年08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发展产业筑根基
——“奋力追赶超越 打好‘五大攻坚战’”系列连续报道之精准脱贫篇(二)
文章字数:2437
  本报记者 李小龙
  “我自己有5亩茶园,每年收入几千元,加入华薇茶叶合作社以后,不但可以入股分红,农闲时我还可以在茶厂打工,收入增加了不少。”8月14日,丹凤县毛坪村的贫困户刘宏高兴地告诉记者,他们村有22户贫困户和他一样加入了华薇茶叶专业合作社,走上了产业脱贫的道路。
  毛坪村依托秦鼎茶叶公司和华薇、金茗茶叶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带动了77户贫困户通过土地租赁、务工增收、入股分红等方式在茶叶产业链上实现了增收。而这只是我市大力实施产业脱贫的一个小小缩影。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同样也是帮助贫困户精准脱贫的突破口,是贫困户脱贫摘帽的重要途径,更是确保贫困户长期稳定脱贫的最有效方法。因此,我市一直将产业脱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核心和关键,根据市情实际,不断深化“三带一创”模式,创出了一条产业脱贫的新机制新路子,扶持带动了全市5.89万户20.73万人。
  选优产业 深化发展模式
  产业扶贫的前提是要选对产业,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可复制的发展模式。
  市上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分类指导、长短结合”的原则,立足县镇村自然禀赋优势和贫困群众发展意愿,大力实施旅游扶贫、电商扶贫,重点发展核桃、板栗、中药材、食用菌、茶叶、生猪、土鸡、山羊等市域优势产业,优选培育1至2个市场前景好、竞争力强的地县域特色产业,积极发展光伏产业、休闲旅游等市场好、周期短、见效快的镇域特色产业。
  同时,不断深化我市创造的“三带一创”模式,结合不同产业形态和带动主体,总结出18种典型带动模式,探索出“五带四联”(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专业大户、职业农民带动,联产、联业、联股、联营)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三变”效应,让贫困户“一地得四金”,即土地流转挣租金、入园务工挣薪金、反租倒包挣售金、资金入股挣股金。各县区也创新出各具特点的典型模式,镇安县推广的“三带四联”模式、商南县推出的“四借四还”模式等,把贫困户牢牢镶嵌在了产业链条上。
  商南县试马镇沁园春茶业公司,通过“土地流转、配股分红、基地务工、扶持建园、技术服务”方式,扶持270户茶农种植茶叶1200亩,吸纳630名贫困人口入园务工,年支付农户地租350万元,每年向配股群众分红17万元,带动园区群众户均增收3900元。柞水县全域联动、产业联接、景区联带、入股联营的全域旅游助力脱贫攻坚的四联模式得到省扶贫办的高度肯定。
  目前全市建设产业脱贫示范点18个,特色产业大园区8个,建设柞水西川木耳和洛南古城玫瑰2个特色产业小镇,形成了产业脱贫新业态。
  今年上半年,全市发展生猪139.84万头、土鸡66.99万只、蜜蜂1.94万箱、鱼类237万尾,新建核桃示范园4.85万亩,板栗2万亩,中药材12.99万亩,食用菌1.66亿袋,烤烟8.4万亩,新建茶园2.3万亩,光伏发电装机86.85兆瓦,156个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累计建设镇村电商服务站点429个。
  加强扶持 培育带动主体
  面对贫困户发展产业存在缺技术、经验、资金,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等一系列问题,我市在针对性地出台相关政策、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的同时,把工作的重心重点放在了对产业大户、合作社、企业等经营主体的培育上,只有使它们健康持续发展,才能镶嵌在产业链上的贫困户稳定增收。
  今年以来,丹凤县把龙头引领作为深化产业脱贫的新载体,按照“一业一龙头”的发展思路,围绕种植、养殖、茶果、中药材、电商、光伏等十大类产业,确定了华茂牧业、商山丹水、秦鼎茶叶、凯森工贸、东兴药业等十大龙头企业支撑引领。
  今年上半年,市上主动征集经营主体融资项目171个,向金融机构推荐,帮助经营主体争取贷款。积极开展经营主体成长行动,推荐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开展示范创建,全市认定市级农业园区14个、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7个。开展产业脱贫“十佳”评选活动,评选出“十佳”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各10个。全市培育了4684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产业脱贫,参与率达69%,带动全市467个贫困村、3.98万户、12.6万人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了村有合作社,户有增收项目。
  破解难题 加大资金支持
  柞水县小岭镇岭丰村的贫困户吴吉秀因身体残疾致贫,但在政府5万元扶贫贴息贷款支持下,家里养了6头猪、5箱蜂,还种了6亩核桃地,生活有了盼头。
  为破解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难题,我市各县区都设立了扶贫贷款担保储备金3000万元、风险补偿资金500万元,按照1:10的比例放大贷款额度,并创新推行“农户贷”“产业贷”等金融扶贫贷款产品,为贫困户提供3年期限免抵押、免利息最高5万元的贷款。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10户以上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户均年增收1.2万元以上的,政府按每带动1户贫困户给予5至10万元贴息贷款。同时设立了政策保险基金1000万元,开发核桃、茶叶等产业扶贫保险品种12个,今年上半年实现理赔300余笔,赔额51万元,有效增强了扶贫产业抗风险能力。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市整合涉农资金9.32亿元,其中用于产业发展资金6.78亿元。全市财政已下达扶贫产业资金4.42亿元,农业产业扶贫引导资金8702万元。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扶贫小额信贷余额17.01亿元,增幅139.24%;发放扶贫产业贷款10.5亿元,增幅503.45%。
  培训技术 增强发展能力 
  8月19日上午8点不到,山阳县王阎镇龙洞川村小学三楼教室里就坐满了80多名群众,他们在等着山阳县经贸局邀请的专家来授课,这样的情景在该村已经是连续第六天了。山阳县经贸局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吴勇表示,今后还将根据村上产业发展需要和群众意愿,经常性地组织各类技能培训,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都能掌握一技之长。
  发展产业,光靠贫困户的积极性不行,关键还是要让他们掌握相关技术,才能使他们生产出合格优质的产品,供给带动主体或卖到市场。
  为此,市上组建了市级农业、林业、旅游、水产、光伏5个产业脱贫专家服务团,以及种植、养殖、食用菌、植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等5支农业科技志愿服务队,积极开展技术服务活动,已为贫困村开展针对性的技术服务120多场次。大力实施科技示范,将1809名农村能人培育成产业脱贫带头人,建立科技示范户3000户,实现了技术培训到户,技术指导到人。各县区也根据实际,组建了相应的技术团队,为扶贫产业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