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17年08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吊庄
文/图 唐爱武
文章字数:2522

新修吊庄村门楼

秦楚分界墙原建筑分布图

村部广场

秦楚墙冬景
    很早以前,就听说过有个地方叫吊庄,因为好奇,一直想去看看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村庄。在潜意识里,既然名字叫吊庄,就应该是一个位于群山环绕的大山顶端的村庄,一个看似吊在半空的村庄吧。直到后来我见识到“庐山真面目”后,才知道望文生义是会害人的。
   走进吊庄村
    出商南县城,沿312国道西行17公里到了清油河镇,集镇主街道是一条几里长的南北向大街,街口的绿化带中摆放着宋朝开国功勋郑子明当年打油的油槽,沉稳霸气地诉说着属于它的那段历史和清油河镇的前尘往事。清油河的得名便是源自于这个油槽和它的主人。
    继续驱车西行,刚过清油街口,车子就开始爬坡。山区的道路大抵都是路随山转,好在经过多次扩建提标,倒也宽阔平坦。这里的山基本上都是南北走向,坦缓舒适,山上植被很好,以桦木为主的树木郁郁苍苍。虽然道路拐来弯去的让人有点晕,但负氧离子的功效和满眼的绿色让人心情舒畅了不少。车爬到坡顶,没有平路的铺垫,直接开始下坡,许是山大树绿的原因,行走在路上竟有些峡谷的感觉。至沟底,路标上大大地写着“丹凤界”,从这儿向北就是吊庄村了。从清油街口到吊庄村看起来路不长,就是一道梁而已,却也整整走了6公里。这道岭就是磨沟岭,一个把水分成两条河的山岭,东边清油河,西边武关河,两河分属商南、丹凤两县。
    独特的村子
    吊庄村是个典型的山区村,但和想象中的情景却大相径庭,既没有九曲十八弯的盘山路,也没有山顶上的小村庄,散落在几条山岭间的几个自然村落就构成了传说中的吊庄村。
    整个村子地理位置比较独特,自然分布三处:一处是国道两侧,磨沟岭西到丹凤界牌;一处是三条岭和四条岭夹缝中的吊庄,人口相对聚集些;继续向西翻过了四条岭就到了岭沟,这里面也居住着三四百人。过去去岭沟走大路,要从312国道丹凤地界上走上几里路再向北拐进沟,去年扶贫村建设时打通了岭沟到吊庄北端到涧场村的通村水泥路,建成了国道和水泥路互通的环形路,可以不从丹凤绕路了,大大地降低了国道上的道路风险,群众出行安全得到了保障。
    吊庄村是一个很小的村庄,过去的入村路口,东边是自家的山脚遮住了视线,西边是丹凤的小河,夹在山河间的水泥路只有3米来宽,不注意还真找不见。好在去年实施了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这种状况有了较大改善。在包扶单位朝阳集团的支持下,村里拓宽了入村道路,挖开了山脚,对小河道进行了治理,新建了恢宏的仿古门楼、文化广场,搭建了戏台,绿化了环境,在满眼的绿色中增添了一抹靓丽的风景,过往的私家车经常在此小憩,吸吸富氧清新空气,感受田园风光。
   昔日的辉煌
    社会的不断进步使得出行日益便捷,现在的吊庄虽名气大不如前,可千年的历史底蕴也不容小觑。吊庄自秦朝开始一直都是商於古道上的标志性地名,著名的秦楚分界墙遗址,就位于吊庄村辖区内。
    岭沟中部,一条两山夹缝间的小道蜿蜒向西,这条崎岖的山路就是当年誉满天下的商於古道。作为长安通往南方的官道,这条路既见证了战乱时期的金戈铁马,也留下了和平年代的许多逸闻趣事,而名扬天下的则是它作为南北通行和物资交流中转的地理位置。当时,这儿方圆几里都散落着各种商铺、客栈,很是繁华。
    吊庄的衰落是从上世纪日军侵华开始的。因运输抗日物资的需要,当时的国民政府沿武关河修建了土石路,现在的312国道就是在当时路面的基础上升级改建的。
    沿312国道向北一公里多,就是商於古道的老路。它从武关镇笔直向东,沿武关山脚缓缓而上,行至山垭处就是秦楚分界老城墙。老城墙建在最高的山垭处,南北走向,长一华里多,两山之间严丝合缝地用山石砌了起来。据老人们回忆,城墙最高处有十几米,下面是石砌城门,中间是休息室,两边是城垛,城墙宽3米左右,只可惜农业学大寨期间大部分城墙石头被拆下来修了梯田,但残存的城墙根基依然清晰可见。过了分界墙向东,古道磨光的石铺路面遗迹上,依然能感受到当年人马熙攘的盛况。踏着古人走过的道路,沿山坡徐徐而下,向东翻过四条山岭就到了青云驿,涉过清油河向东继续前行,便来到商南县老县衙所在地层峰驿,再向东二十里地到了阳城驿,当年李自成率十八骑在此休养生息的王家楼就在阳城驿南五里处。闯王在此娶妻生子,改村名为生龙寨。再向东就是河南省,向南则是湖北省。
    沿着秦楚分界墙遗址向东百十米开外,有一个守城官兵和百姓商贾吃水的扳倒井。当地流传着一段神奇传说:当年陈抟老祖路过此地时口渴难耐,见路边有一石井,井浅但水质清洌,由于没带饮水器皿,便用法力将井扳倒,一顿畅饮,甘甜的井水顿解旅途奔波之劳累,从此就留下了扳倒井。再向南,沿途依稀能见到浮土层中的累累白骨,无声地诉说着当年边关战争的激烈。
    秦楚分界墙和商於古道遗址,明显的地方都集中在吊庄村界内。从秦朝至今已两千多年的商於古道,残存的路面就在分界墙东边,路面上大如脸盆、小如碗口的石头,就是当年肩挑背驮的脚夫和拉车的骡马打磨过的,虽经千年轮回依然散发出淡淡的光辉,沉默低调地炫耀着曾经的辉煌。向西仰视古城墙,荏苒岁月为石面铺上了一层开着石花的黑毯,显得格外的深远与厚重。登上残墙,东西几十里赫然在目,陡峭的北山和奔腾的武关河让人对古人的智慧顶礼膜拜,唏嘘不已。
   今日的吊庄
    作为边远贫困村,过去的吊庄村山大沟深,地贫人散,整个村子的自然条件都比较差,只有部分老年人耕种着仅有的一点土地,年轻人多半在外务工,整个村子平时人并不多。
    随着脱贫攻坚政策的实施,党的雨露洒进了吊庄这个偏远的小村庄。去年以来,村内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地改善,全村新修了通组水泥路,打通了全村和清油河镇的环形道路,全村的饮水、电力、通讯、网络都得到了修建和提升,房屋改造、环境整治、门前绿化使整个村子焕然一新,仅去年一年返乡盖房居住的群众已有20家,现已开工的土地整理项目将极大改善山区土地现状。
    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吊庄村制定了三年脱贫帮扶计划,确定了“长期靠山林、中期靠种养、短期靠菇工”的发展思路。板栗、核桃、油桐经济林的科管,香菇、天麻、中药材传统经济的发展,生态养殖的猪、鸡、羊、土蜂,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插上了翅膀,就业培训、务工帮扶、移民搬迁、健康救助政策的实施,使山区的村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田间地头、山林坡头到处都有忙碌的身影,昔日衰败的村庄焕发出了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