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17年08月3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柞水现代农业产业园“三变”富三农
本报记者 王涛 谢非 陈丹娅 通讯员 宋英超 肖青坪
文章字数:3530



   
  蜿蜒的金井河穿流而过;两边的田野里种养大棚顺河而建,花卉争艳,雁声四起;成片的中药材基地里,经过一夜雨水的浸润,更显得翠绿……这是城里人羡慕的田园风光,也正是当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希望。
  为破解脱贫致富难题,增强村级集体经济,今年以来,柞水县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典型带动、整村推进”的工作思路,实施“三变改革”,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引导群众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既实现了广大农村闲散资金的有效整合,又充分调动了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探索出了一条很好的脱贫致富好路子。
  资源变资产村民腰包“鼓起来”
  8月25日,初秋季节,走进瓦房口镇金台村卉丰现代农业园区,一排排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里,一棵棵金黄色的向日葵格外夺目,一朵朵粉红的非洲菊分外耀眼,一弯弯碧绿的龙拐柳直入眼帘,为秋日的金台村勾勒出了一副美丽、丰收、喜悦的画卷。园区也是繁忙一片,游客拍照、工人采花、架子车穿梭不断,好不热闹。
  正在园区喷洒沼液的廖宗文告诉记者,他将家里的5亩土地流转到了园区,从过去的年每亩地流转资金400元涨到如今的600元,以前土地没有流转的时候,自己每年出门打工还要操心着家里的庄稼,请假回来种地就会误工,不请假庄稼靠媳妇一个人没办法打理,所以一年日子过得紧巴巴,一直挣扎在温饱线上。自从土地流转给产业园区之后,每年都能收到园区给的流转资金,还不用出门打工了,长拉短算还能挣上一万多元。
  和廖宗文一样,今年75岁的贫困户李家凤也将自己的土地流转给了园区,然后每天都在园区务工。李家凤说自己过了一辈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日子,年轻的时候没有本事,没有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好的家庭条件,现在年龄大了,家里的负担重了,没想到还能靠土地流转挣得收入。李家凤说,她一辈子没有出门挣过钱,没想到在老了的时候还能在家门口挣钱,只要自己勤快,园区几乎每天都有活干,除草、摘花、施肥、松土这些简单的农活对于在农村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她来说已经很轻松了。“有时候一天50元,有时候一天80元,对我们这么大年纪的人来说,出门没人要,在家门口一年轻松争五六千元就可补贴家用了。”
  金台村距柞水县城60公里,清澈的金井河流过,堆积出了平整肥沃的土地。可常年以来,都以种庄稼为生和劳务输出为主的村落,并没有带来村庄多少变化。
  自从柞水县卉丰现代农业园区入驻之后,让村子变了。2011年,柞水县卉丰现代农业产业园成立后,公司以花卉为主导产业,近年来,在县上和镇上的大力支持下,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以卉丰农林开发有限公司为依托,以花卉种植专业合作社为平台,以农户为主体,实行“五统一”管理制度,即统一种苗供应、统一技术规程、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投入使用、统一品牌销售。依托龙头企业,农民的土地资源“转起来”,让村民的腰包真正的“鼓起来”。
  “目前,卉丰现代农业园已被省政府认定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园区流转了100多亩土地,涉及农户近70余户,流转最多的有5亩,最低的也接近1亩,流转的费用比村民种地收庄稼的费用要高,而且村民还可以进入园区做工,所以大家的脱贫信心很高。”园区负责人高堂国介绍说。
  据介绍,瓦房口镇依托卉丰现代农业产业园已带动22户62名贫困户稳定脱贫。捆绑有经营能力的18户贫困户无成本参与经营,每户种植管理一个大棚,实行公示挂牌管理。并保证贫困户每年户均工资及经营分红收入至少达到8000元;吸纳家庭人口少或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4户,利用金融扶贫贷款5—10万元入股,占有企业一定比例的股份,年终统一核算,企业按照股份比例进行利润分红,使贫困户增加现金收入户均5000元以上。
  资金变股金贫困群众造血系统强起来
  “我把三亩五分地入股到中药材种植合作社,一年1750元保底收入,我和娃经常去合作社做活,一天能挣160多块钱,年底加上股金分红,一家三口收入至少能多挣1万元,这可比以前光种地强多了!”8月25日,家住金井河畔的马家台村贫困户张兴发跟记者算了一笔收入账,入股合作社之后他的家庭收入上了一个大台阶。
  今年以来,在瓦房口镇的积极带领下,马家台村积极探索“三变”新路子,通过把分散的资金聚起来,将资金变股金,推动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目前,中药材种植产业园区项目总投资达2115.3万元,铺底流动资金300万元。
  该村在2016年开始建设中药材种植产业园区项目,通过包扶部门和村委会引进安徽亳州市铭浩中药材购销有限公司,在柞水县设立分公司,并牵头成立柞水县林湶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已在马家台发展白术种植1500亩,其中示范基地500亩,贫困户种植700亩,非贫困户种植300亩。合作社采取“支部+企业+农户”的模式,由公司预购种苗,全程免费技术指导,保价回收,让贫困户零风险种植,带动贫困户137户483人增收脱贫,并在当地形成可持续性的支柱产业。
  “看它长得好,应该能成,我就决心入股了!”该村一组贫困户宋英明因为要供孩子上大学,自身又没有挣钱的手艺,生活一度陷入贫困,村里合作社种植的白术让他看到了希望,他下决心筹来一万元资金入了股,每年可以分红3500元。尝到甜头后,他又自主种植白术3.5亩,算下来,一年可以增收1.4万多元。“企业为咱提供种苗,免费上门培训、服务,还承诺以市场价回收药材,叫人很放心。”
  记者了解到,并非只有贫困户将资金投入了合作社,其他村民也纷纷筹集资金加入了合作社。村民周富唐看到村里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迅速,马上将自己存下的一万元现金入股到了合作社,并与企业合作,将自己手头的五亩土地全部种上了白术。村主任张兴洲告诉我们,一亩白术的收成至少有3000元,相比种庄稼来说,选择种植药材能够增收数倍不止。
  目前,该合作社共吸纳群众资金26.3万元,其中农户自筹入股资金6.2万元;8户贫困户各贷款5000元入股到合作社,享受保底+固定分红+利润分红;基地内30户贫困户以自有承包土地入股,每亩每年按500元入股合作社,享受保底分红;73户贫困户以产业扶持资金为股金,每人入股2000元,享受保底分红。入股合作社已成为该村群众致富脱贫的一条重要渠道。
  农民变股东脱贫道路宽起来
  走进瓦房口镇老庄村,有几间大棚传来大雁的叫声,引起了记者注意,走进一个大棚,村民王国政正在捡拾香醇雁蛋。“这蛋一个要卖两块多钱,肯定比养鸡合算。这跟前有大户带着我们养,技术不是问题。”王国政说。
  王国政所说的大户起示范带动作用的,正是几里之隔金台村的香醇雁养殖基地。据了解,该基地建于2014年,占地20亩,年可发展香醇雁1.5万只,实现产值320万元,利润90万元。现养殖香醇雁8000只,肉鸡5000只,该基地带动农户30户114人,从事香醇雁养殖。近年来,瓦房口镇大力实施“支部+园区+基地+贫困户”的企业捆绑带动战略,依托金台村香醇雁养殖基地在金台、马台等几个村子创新“支部+合作社+产业园+贫困户”的工作模式,走出来一条强党建、壮园区、兴产业、促脱贫的新路子,让新型农业带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
  香醇雁养殖基地负责人,金台村党支部书记冯晓琴介绍,该养殖基地带动当地贫困户分为两种方式:一是合作经营模式,贫困户将土地和林地承包经营权、生产工具、农业设施资产或现金等作为股份参股到企业,实行年底分红,实现“搭便车”脱贫致富。像金台村四组的贫困户王忠全家里有四口人,妻子长期患有慢性病,一年就需要支付一万多元的医药费。两个女儿还在上学,全家的经济压力很大。如今,王忠全将扶贫贷款贷到的5万元以参股的形式投入到香醇雁养殖基地,每年都有5000元的分红。另一种是托管模式,为12户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提供养殖大棚2座,为每个贫困户人口提供100只脱温香醇雁苗,贫困户选派专人在公司的技术指导下负责养殖,产品公司统一回收,统一核算,按人口分配利润。金台村二组的徐家瑞,一次性就认购了400只香醇雁,然后再到基地来打工,年收入能达到6000元。以上两种产业带动模式使贫困户户均稳定增收1.2万元以上,实现带动贫困户全部脱贫。在冯晓琴的带动下,周边几个村已发展涉农经济组织7个,其中现代园区1个,公司企业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3个。
  瓦房口镇镇长徐欣告诉记者,在镇上的努力支持下,瓦房口镇现代农业扶贫现代产业园占地230亩,已经形成食用菌栽培区、特色畜禽养殖区、生猪繁育养殖区、花卉种植加工区和休闲垂钓区五大区域。目前入住企业四家,已建成日光温室大棚4座,拱形大棚160座、标准化养殖圈舍9000平方米,截至目前,园区的年产值达1200万元。该村脱贫帮扶工作依托“一园五区三基地”捆绑贫困户到企业、到基地实现脱贫。花、猪、雁、香菇已经成为瓦房口镇农业产业链的一个亮点,现在镇上通过产业园区内的龙头企业带动生产基地,解决了老百姓务工的问题,也增加了老百姓的收入。”徐欣满是欢喜地说,镇党委、政府与帮扶部门并肩作战,金台已经成为集种植、特色养殖一体的扶贫现代农业产业园,在支部引领下,在企业带动示范作用下,贫困群众正通过“三变”让自己的小康路走得更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