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17年09月1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发展水利固根基
——“奋力追赶超越打好‘五大攻坚战’”系列连续报道之特色农业篇(五)
文章字数:1743
   本报记者 王聪
  农业要发展,水利是基础,更是关键。粮食增产、渔业增收,农民致富,都得益于水利基础设施的有力保障。近年来,我市通过观念转变、项目统筹、产业转型、机制创新,强力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狠抓水保生态流域治理,大力发展现代渔业,助推特色农业大发展、大跨越。农田水利发展步伐蹄疾步稳
  走进商南县富水镇王家楼村猕猴桃种植基地,一排排喷灌设施吐着水雾滋润着猕猴桃种苗。基地负责人介绍说:“这是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的喷灌项目,喷灌面积差不多400亩,可帮了我的大忙。猕猴桃苗子怕旱怕涝,娇贵得很。原来喷灌没装好时,隔几天就要雇人挑水浇灌,费时费力费钱不说,效果还不好。现在好了,有了喷灌随时随地都可以浇灌,省事多了。”
  这只是我市通过水利设施建设打好特色农业攻坚战中的一个具体事例。近年来,根据中省有关“三农”工作的总体部署,我市统筹谋划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综合建设工作,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新形势下发展特色农业的内涵和外延。通过科学编制高效节水、高标准农田建设等专项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着力保障国家小型水利重点县项目实施效果。在规划的引领下,多方面整合项目资金,打破行业区域界限,以县为平台统筹整合水务、农业、林业、交通、国土、扶贫等行业涉农项目资金,实现集中投入、集中攻坚。全市加快推进PPP等新的建设模式,积极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到农田水利建设中。
  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共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53万亩,新建修复机井27眼,新建修复抽水站3处,新增提引蓄能力54万立方米,为保障我市粮食生产,助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顺利打赢特色农业攻坚战提供了有力支撑。水保生态流域治理成效显著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为加快推进水保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我市经济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市围绕“保生态就是保发展、护生态就是促发展”的工作理念,强化工作举措,狠抓水土流失治理,强力推进水保生态建设进程,注重建管结合,确保管护责任到县到镇。
  今年上半年,全市共完成水保投资560万元,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57.4平方公里,其中新修“四田”1.86万亩,造经果林18.76万亩,造水保林9万亩,封育治理23.99万亩,极大地改善了我市水保生态环境,为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升级,实现山清水秀、永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现代渔业转型升级亮点纷呈
  “以前,由于没有持续稳定的经济来源,加上丈夫伤残不能从事体力劳动,自己也没有一技之长,只能到处打零工,收入一大部分都花在给丈夫看病吃药上,生活可以说是非常艰难,自从有了这个养殖场,我可以固定在里面上班,每月稳定收入1500元咧,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生活有了基本保障,我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山阳县南宽坪镇黑龙谷村村民黄力芳高兴地说。
  黄力芳所说的养殖场指的是陕西黑龙谷水产养生有限公司,这家公司经营范围主要包括特色水产养殖、销售,旅游观光、休闲农家乐、餐饮垂钓等,2017年该公司在市水务局渔政监督管理站的精心指导和帮助下,建设成为市级渔业产业脱贫示范点。直接带动了黑龙谷村38名贫困户精准脱贫,其中通过劳务用工的方式吸纳了周边18名贫困人口就业,人均可月收入1800元;通过扶贫贷款参股方式,吸引20名贫困户每户入股5万元,每户每年净收入3000元,有力确保了贫困户稳定增收。
  为加快特色农业发展,打好脱贫攻坚战,我市紧紧围绕《全市2017年产业精准脱贫行动方案》要求,坚持以渔业发展、群众增收为突破,以贯彻落实惠农惠渔政策为抓手,以贫困户增收脱贫为目标,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责任,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吸引贫困户参与生产供销流通各个环节,使农户成为渔业产业链条的“有效供货商”,通过“大户带小户、老户带新户、企业帮助贫困户”的联结方式,鼓励水产养殖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发展水产养殖、休闲渔业、餐饮农家乐等项目。大力发展特色渔业,创建水产养殖技术交流平台,极大地促进了特色渔业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持续增收促收,让贫困户真正在联产发展中收益。
  今年上半年,全市累计发展大鲵养繁殖面积1550平方米,冷水鱼养殖面积3000平方米,完成水产品产量221万尾2200吨,实现渔业经济总产值8400万元,产业发展增加收入4000万元,带动贫困户220户660人顺利脱贫,贫困户人均增收1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