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17年09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在希望的田野上
——洛南县石门镇花庙村脱贫攻坚见闻
文章字数:2541

丰收在望的烟田

采摘万寿菊

村牌

文化广场

土蜂养殖基地
   文/图 李琳 廖娟 何勇
  冒着初秋的蒙蒙细雨,从洛南县城出发,沿着蜿蜒起伏的洛潼公路驱车向北20公里左右,便进入石门镇境内,但见左手路旁矗立着一座古色古香的村牌,上面赫然写着三个俊秀飘逸的大字“花庙村”。
  花庙其实没有庙,而是一个依偎在大秦岭臂弯里安详静谧的小山村,一路盛开的格桑花仿佛热情好客的使者,引领着我们走进这个被誉为“商洛烤烟第一村”的地方。
  毫不夸张地说,从一进入村头红白相间的自行车赛道开始,我们的镜头、眼睛所及的每一寸光都被万寿菊染成了橘色,鼻孔所吸入的每一口氧都带着绿色烟草的醇香。一瞬间,眼前色彩斑斓、嗅觉甘之如饴,秋日的绚烂多姿尽收眼底,令人顷刻间心旷神怡。
  “大姐,下雨天你咋还摘花呢?”路过身旁一大片万寿菊园子时,同行的记者好奇地问。正在菊园里忙着采摘的中年妇女抬起头,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笑盈盈地说:“这点小雨算啥,收花的人都在村上等着呢,五毛钱一斤,现采现卖”,说完,大姐又忙不迭地背着筐子在花丛中穿梭开来。
  黄的菊,绿的烟,灰瓦白墙的民居、缠绵的雨,将花庙村的秋天装点成了一幅如梦如幻的水墨画。
  因为具有独特的土壤和气候优势,花庙村的烟叶种植已有近20年的历史,村里40岁以上的男男女女,几乎都能如数家珍地讲出自家种烟的一串串故事,当然,每一个故事的背后,都渗透了烟农们汩汩的汗水和政府倾力帮扶的真情……
  村东头一家整洁素净的二层楼院子里,48岁的王平周正低着头专注地辫烟,脚下散落的一堆堆烟叶,不一会儿就被他穿成了一长串,动作娴熟的让人惊叹,他旁边的凳子上,坐着小他两岁的妻子,也在手脚麻利地做着同样的事,再往旁边看,还有两个年龄悬殊的孩子也在帮着大人拣烟,大男孩约有十八九岁,小女孩才两三岁。他们的身后,有一扇白色铁皮大门的烤炉,上面挂着醒目的标志牌:“中国烟草”。
  户主王平周告诉我们,他家从2002年开始种烟,那时候他才30岁出头,年轻力壮,政府倡导群众种烟致富,他毫不犹豫就种了近20亩,这些年全靠种烟收入维持生计,虽然辛苦,但总算把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说这话时,王平周特意用手指了指身后的两层楼房和身边年龄悬殊的一双儿女,告诉我们,这是一个烟农倾尽半生的付出和收获的真实见证。
  说到今年的烟叶形势,王平周有些担心,他说由于初夏烟田遭遇冰雹,烟叶受损严重,加上前期干旱后期多雨,产量和质量可能都不如往年。
  “老王你怕啥嘛,今年收成不好,不是还有政府给咱烟农投保的烟叶保险赔偿么!”身边一直默默干活的妻子突然冒出一句暖心话,一下子扫去了王平周脸上的愁云。
  在花庙村,像王平周家这样的烟农还有很多,几乎占了全村总人口的60%以上,走在纵横交错的村道上,不时可以看见“突突突”冒着黑烟的手扶拖拉机、三轮摩托车轰鸣而来,车厢里载着满满的新鲜烟叶,烟农们不用一年四季颠沛流离外出打工,更不用把老人孩子丢在家里撒手不管,只要能吃苦,跟上政府的发展步调,守着少则几亩多则几十亩的烟田,等待着烟叶由绿变黄的过程,就可以把一沓沓花花绿绿的票子稳稳地装进自己的口袋里。
  难怪有人这样来总结花庙村群众的致富经:“十年前村里骑摩托的,80%都是种烟的,现在村里开小车的,80%都是种烟的。更不用说盖两三层小洋楼的,基本上都是种烟的。”
  以种烟为生、靠种烟脱贫增收,无疑是花庙村群众多年来走出的一条致富通途,尤其是近年来,国家烟草总局将洛南列为“全国首批整县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示范县”之后,洛南烟草产业又一次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从2014年起,花庙村每户烟农,都可享受国家烟草总局为其免费提供的价值近3万元的烤炉。如今,烟农已成功告别手动时代,实现智能化全电脑操控。这样新型的烤炉能容纳500至600杆烟叶,实现了通风和预警,保证了烟叶烘烤的质量。“新型烤炉大大减轻了我们的负担,不仅提升了烤烟的质量,还能提高经济效益。”烟农王永红自豪地说。
  群众的腰包鼓起来了,大家的脸上乐开了花,村组道路四通八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大叔大妈丢下锄头扭起了广场舞,农民夜校办起来了,连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凉亭、花园广场、观景台、人工气象站也都成了村里别样的景观……
  “烤烟作为花庙村的传统产业,虽然给群众带来了很多实惠,但是天气、病虫害等风险也在不断加大,所以近年来,我们在保持烟草主导产业优势的同时,也努力在产业转型升级和‘三变’实践中寻求新的突破。”石门镇党委书记何云兰这样描述着花庙村的发展思路。
  于是,从2016年开始,包扶花庙村的洛南县烟草公司便不遗余力地在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开创群众增收途径、打造乡村全域旅游等方面深思熟虑想办法。根据村情实际,他们确定了“做精做强烤烟生产、发展土蜂养殖、种植黄花菜”的特色种养业思路。依托烟草主导产业,成立了小康富农烟叶专业合作社,烟草公司免费为合作社修建了10多公里的水泥机耕路和大型蓄水池,配置了30余万元的烟用机械,把13户有种烟技术的贫困户纳入合作社,发展烤烟220亩,在技术员的精心指导和包扶干部耐心帮扶下,贫困户陈振汉种植烤烟28亩,当年纯收入10万元,一下子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他们还把村上有劳动能力的56户贫困户,纳入全村7个烟叶生产片区,采取务工、烟叶分级、土地流转和大户帮扶等形式予以承载,大大提高了贫困户参与产业、入股分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花庙村的东边,有一块高低起伏的坡地,远远望去,一个个玲珑精致的蜂箱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成群结队的蜜蜂“嗡嗡嗡”地在山坡上飞来飞去。
  这里便是该村兴丰土蜂养殖专业合作社所在地,摆放的375箱中华土蜂,是村上为五保户以外的贫困户免费发放的,每户5箱,作为第二产业由合作社指导养殖或代养,每年可实现每箱蜂1200—1500元的收益,且安全可靠风险小,可谓是花庙村群众除烤烟之后所收获的又一份甜蜜事业。
  此外,黄花菜、中药材、多功能设施大棚、生物质燃料生产及未来大红高粱的种植也让许多群众品尝到了赚钱的甜头、看到了发展的希望。
  “欲问秋果何所累,自有春风雨潇潇”,在一路烟雨中感受着花庙村发展变迁的点点滴滴,看到的是无尽的田园美景,感受到的是无边的丰收喜悦。绿油油的烟田连接着老百姓的钱袋子,黄灿灿的菊花映红了老百姓的脸蛋子,甜蜜蜜的蜂群温暖了老百姓的心窝子……
  菊是金,烟是银,勤劳质朴的花庙人正行进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用智慧和汗水放飞着心中五彩斑斓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