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企业带动 让贫困户融入农业产业化
文章字数:3316
本报记者 李小龙
开栏的话
开发式扶贫、参与式扶贫,始终是脱贫攻坚的主要渠道。产业实体扶贫可以帮助贫困地区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进而实现贫困人群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实践证明,依托产业实体实施精准扶贫,就是要在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构建一种比传统产业化经营更为紧密稳靠的利益联结关系格局,而且利益分配让度对象直接明确到具体参与的贫困群众,把实现绝大多数群众摆脱贫困的基础准确定位在发展产业实体经济的基石之上。
即日起,本报隆重推出“产业扶贫看商洛”主题系列报道,配发系列评论员文章和典型报道。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企业发展、贫困户增收为目标,通过政府支持、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入企务工、订单种养等形式,把企业和贫困户的利益连接起来,让贫困户融入农业产业化,最大限度扩大产业扶贫覆盖面。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73户龙头企业,走上了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政府注资 增强企业带动力
“窑沟为民散养鸡养殖合作社吸收74户贫困群众入股,年出栏活禽15万只……”据丹凤县扶贫局工作人员近日介绍,去年以来丹凤县华茂牧业公司在龙驹寨街道办事处赵沟村先后组建了3个散养鸡养殖专业合作社,统一设计鸡舍、供应鸡苗、供应饲料、技术管理、保价回收,依靠华茂公司“这棵大树”,412户贫困户进入产业链逐步脱贫。
“我们计划利用3年时间、用好3000万元扶贫资金、扶持900户贫困户、带动3000名贫困人口在肉鸡养殖产业链上脱贫致富。”华茂公司董事长张丹英满怀信心地表示。事实证明,这一“华茂”模式,确实带动贫困户实现了有效增收,也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的充分肯定,丹凤县更是被确定为全省现代农业产业精准扶贫试点县。
而这只是我市龙头企业带动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一个小小缩影。去年以来,我市精心筛选丹凤华茂和洛南天玉、坤元等3家企业作为首批现代农业产业精准扶贫试点企业,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7500万元,采取“政府(供销社)+龙头企业+贫困户”模式,不断扩大龙头企业发展规模,着力带动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和收益分红等方式增收脱贫。
先借后还 解决贫困户顾虑
8月30日,在商南县清油河镇清油河社区东木沟组贫困户陈青的养鹿场,陈青一家在技术员的指导下,正忙着采割鹿茸。据测算,陈青今年以来采收的鹿茸大概能卖两万多元。
去年8月,在广东东莞打工的24岁青年陈青回到老家,采取“借鹿还茸”模式从试马镇上苍鹿业公司借了25只鹿,走上了养鹿脱贫之路。
商南县佳忆德果业有限责任公司先后投资3500万元在洋淇村、李家沟村、王家楼村、赤地村和油坊岭社区建成3100亩标准化生产基地。公司采取“借苗还果”方式,免费为贫困户提供种苗,并对建园需要的架杆、拉丝给予补助,贫困户按照公司的技术要求进行猕猴桃种植管理,公司与贫困户签订回收协议,以不低于市场价回收猕猴桃,实现统一品牌(佳忆德)、统一销售。目前帮助项目区内140户贫困农户掌握猕猴桃种植与管理技能,走上绿色、持久发展之路。
去年以来,商南县依托商南县佳忆德果业有限责任公司、商洛市鸿伟生态公司、商南县海鑫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一大批企业实体,创新推出的“借鹿还茸”“借苗还果”“借袋还菇”“借鸡还蛋”等借还模式,扶持带动3272户贫困户10433人走上了脱贫路。
据了解,该模式主要针对有劳动力、有发展意愿,但缺资金、缺技术的贫困群众,采取“政府担保贴息、企业赊本让利、群众先行发展、收益免息还本、联手共建共富”的方式,由农业龙头企业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批量生产初级产品,先行赊借给贫困户进行培育管理,待到产品成熟变为商品时,再由企业负责回购。
我们采访发现,这种模式有效解决了贫困户“发展产业缺资金,自力更生缺技术,销售产品缺渠道”等问题,既无“开头之难”,又无“后顾之忧”,与贫困户在生产、加工、营销全产业链上建立利益联结,实现增收脱贫。贫困户无发展产业的顾虑,降低了发展成本。同时,相应的补贴政策激发了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的积极性,用财政“小资金”撬动了龙头企业的“大投入”,有力助推了产业发展。目前该模式已经在全市推广开来。
信贷变股金 实现企户互赢
商洛市丰联公司充分利用政府扶贫政策,创新“小额贷款+”模式,为贫困户有效利用小额贷款创造条件。该公司组织10户贫困户,建设一个存栏500头育肥猪和20亩猕猴桃园的生态农场。贫困户将土地流转后,统一租赁给公司。按扶贫政策,银行给每户贫困户家庭小额贷款5万元,政府进行担保,该公司承诺还贷,并确定将此贷款作为贫困户的股份用于农场建设和生产经营,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规模。
“小额贷款+”模式推行的优点为:贫困户享受的扶贫小额信贷变为股金,使贫困农民变为企业股东,每年可获得固定股本分红。与此同时,在扶贫攻坚中,盘活了信贷资金,促进了企业发展,目前该公司已投入资金5000万元,带动346户贫困户参与农场生产,促进了企业项目快速顺利推进。
目前这一模式已经在全市推广开来,它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贫困群众无劳动力、无技术、不会发展产业等问题。很多贫困户拿到5万元的扶贫贷款,不知道该怎么用,但现在只要贫困户将扶贫小额信贷作为股金投入企业,就能坐收红利。同时也解决了企业融资难题,深受企业欢迎。
租地务工 稳定增收渠道
丹凤县武关镇南坪村村民陈粉绒谈到收入情况,很满足地说:“我家是贫困户,以前也想自己干些啥;可一没资金,二没技术。这几年,将自家的两亩多地流转给民乐公司,自己在公司打工一年也能收入3万多元,这真是寻到脱贫的好门路了!”
陈粉绒所说的民乐公司就是商洛民乐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生态农业、农副产品加工及冷链物流为一体的集团化公司,也是带动贫困户增收的一家典型企业。
“现在公司这些员工大都在四五十岁左右,女工安排在棚里浇水、摘果,男工负责修棚、销售等,月工资一两千到三四千元不等。可以说,随着产业的发展,村民从一开始不愿来到现在的积极加入,态度是180度大转弯。”民乐公司总经理汤凤梅说,公司每年支付贫困户及其他群众土地流转费达120万元、工资510万元。
据了解,去年以来,在丹凤县武关镇精准识别出的贫困人口中有70%以上依托民乐等龙头企业走上了产业脱贫的路子。
贫困户流转自家土地给企业,同时还能进入企业务工,这样就可以有两份稳定的收入,这种方式是目前全市最为广泛的一种企业带动增收脱贫模式。订单农业回购协议保障
订单农业 回购协议保障
洛南县古城镇高塬村的李运山是洛南县有名的中药材种植大户,也是高塬村及附近几个村的药材合作社负责人,他对带动附近30多户贫困户脱贫致富非常有信心。
原因就是,他种植中药材已经有近20年的历史,种植经验非常丰富,而更重要的是他一直与商洛天士力药业公司合作,与该公司一直签订有订单回收合同,如果市场不好时,最起码不会赔钱。
像这样的还有商州区的森弗天然制品有限公司,该公司以互联网大数据为依托,通过与合作社、示范园、贫困户建立订单式生产关系,在全市布局特色农业,与105个贫困村12513户贫困户达成结对子帮扶计划,签订了1.35万亩的菊芋种植收购协议和6840亩的万寿菊收购协议,从根本上保障了贫困户发展产业的后路。
订单农业是我市发展脱贫产业最根本的保障,也是龙头企业发展产业最大的优势所在,市场行情好时,按市场价收购;市场价格低落时,按协议保底价收购,保障贫困户的利益,为贫困户提供了托底。
我们发现,受自身能力和条件限制,贫困户靠“单打独斗”很难发展好脱贫产业。因此我市以实施“十百千万”工程为抓手,大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通过政府投资、扩大融资、财政补贴、政策保险等方式,重点扶持发展加工型、流通型、营销型龙头企业,引领带动区域产业发展。同时,大力创新推行“政府(供销社)+龙头企业+贫困户”“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贫困户”等精准扶贫模式,积极探索股份合作、订单生产、土地流转、务工就业、参股分红等形式,形成了资产入股联结、资金入股联结、务工就业联结、产业经营联结等方式,而这些在龙头企业与贫困户的利益结合中往往都是重合出现。
经过实地采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龙头企业让贫困户参与到了规模化经营之中,与贫困户建立了稳定的带动关系,向贫困户提供了全产业链服务,提高产业增加值和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就业能力,使贫困户、龙头企业利益共享,实现双赢,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产业扶贫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