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17年09月2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镇安:实施“三带四联” 推进“三变”改革
文章字数:3892






  时维九月,岁序三秋,层林尽染,丹桂飘香,镇安到处都是一片流金溢彩、生机勃勃的景象,一场“三带四联”脱贫攻坚战正在栗乡如火如荼展开,秋风皴染了丰收的原野,吹开了贫困群众开心的笑颜。
  镇安县位于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境内山大沟深,九山半水半分田,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是革命老区县,也是全省深度贫困县之一。截至目前,全县还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05万户6.18万人。
  针对当前贫困群众缺乏收入支撑脱贫难、发展产业抵御市场风险难、发展产业缺乏平台筹资难、实现稳定持续长效增收难、经营主体带动群众增收作用发挥难的“五难”问题,镇安县该如何破解这道课题?
  市委常委、县委书记李波说,我们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系统思维,精准施策,借鉴贵州“三变”改革经验,创新推行“三带四联”脱贫攻坚新路径,做实利益联结,拓展增收渠道,把贫困户牢牢地捆绑在产业链上,把产业链牢牢地捆绑在经济组织上,解决了农业规模小、农民组织程度低、农村环境面貌差等系列问题。
  该县结合县情实际,创新推行大户带、企业带、“三社带”(合作社、信用社、供销社)和联产、联业、联股、联营为主的“三带四联”精准扶贫新路子,积极推进“三变”改革,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实现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长远之计、根本出路。
  推行“三带”,让家家脱贫有产业
  今年54岁的贫困户曾文章,家住达仁镇春光村2组,既属因病致贫户,也是缺乏产业的致贫户,多年住的是石板房。去年12月,在本组养蚕大户徐纯锋的动员下,他加入了老徐成立的金椒鸿运蚕桑专业合作社,老徐不仅指导曾文章养蚕,还让他的儿子在自己的合作社打工。半年下来,曾文章春蚕养了两张纸,卖了4500多元,加上入股分红得了2600元,儿子打工的收入2000多元,老曾手头宽裕了,今年又依托危房改造补助政策拆了石板房,如今盖起了砖混结构的平房。“这放在以前,我想都不敢想,现在日子越来越红火,就像做梦一样。”老曾说,他只是徐纯锋在村上结对帮扶的23户贫困户之一。
  据村支书周庆仁介绍,在养蚕大户徐纯锋的示范带动下,全村目前已培育了12个养蚕大户、6个养蚕合作社,建起600多亩密植桑园,明年密植桑园将计划发展到1000亩,年可产出2000张蚕茧,预计收入可达400多万元,全村63户贫困户可通过蚕桑产业实现稳定脱贫。
  盛泰农业有限公司是云盖寺镇岩湾村的一家“三带四联”龙头企业。按照“社带户、企带村”和“股份+合作”的模式,公司积极响应号召,与回龙、云盖寺等镇100户贫困户签订协议,进行抱团发展。贫困户将自己的林地、房屋等资源评估折价成资产,按5万元的额度入股组合作社,再由合作社联合组建岩湾村产业发展公司,村产业发展公司按照金融扶贫政策进行贷款融资,村产业发展公司和盛泰公司等共同联营,贫困户连续四年每季度可分红1000元钱,利息由县财政补贴,5万元本金最终由盛泰企业偿还。
  镇安县委副书记王璟告诉笔者,今年以来,镇安县在实施精准扶贫中,强化“三带”,做好利益联结、技术联结、市场联结,实现把分散资金聚合起来,把闲散资源利用起来,把分户单干的力量凝聚起来,适应了市场发展的需求。他们采取鼓励引导农村致富能人和产业发展大户,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引导贫困户发展主导产业;通过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农村信用社带动,解决资金投入、规模生产、产品销售等难题,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
  通过“三带”的推行,一大批贫困户看到了脱贫的希望。据统计,全县目前共精准认定71家企业、156个合作社、148家村级产业发展公司作为联带主体,带动1.3万户贫困户加入产业脱贫的大军。
  创新“四联”,让户户增收有门路
  “现在托了政策的福,养猪不垫本、不愁养、不愁卖,今年上半年就卖了6头猪收入近万元。”家住青铜关镇丰收村九组的脱贫户张自新乐呵呵地说。
  远健养殖合作社是镇安县认定的“三带四联”合作社,主要以养殖黑猪为主,贫困户张自新就是远健养殖合作社“联业”生产的伙伴之一,他家有四口人,开了一间小型豆腐坊,二儿子几年前出车祸头骨受伤,花了十几万元而致贫。张自新告诉记者,他未加入合作社以前虽然也养猪,但是养猪技术低、数量少,存栏周期长,还卖不上好价钱,自从加入了合作社后进行“联业”生产,由合作社按照统一的生产标准,免费为他们统一提供仔猪、饲料和技术,等仔猪育肥出栏,合作社通过高于当地市场价进行保底回收、统一销售后,再向他们收回仔猪和饲料本钱。
  目前,远健养殖合作社通过与农户联产规模化发展,先后带动丰收村23户贫困户发展黑猪养殖,年出栏生猪850头,实现收入200多万元,实现了贫困户增收和合作社增效的双赢。
  丰收村村支书吴相琴说,目前,村上已在原有合作社基础上成立了公司,累计贷款775万元,172户贫困户分别与已认定的养猪、烤烟、蚕桑、板栗等8个合作社,以及旅游、劳务等5个公司签订协议进行“联产、联业、联股、联营”生产,发放股权证172本,流转土地1000亩。
  镇安县在大力开展“联产、联业、联股、联营”中,着力发展脱贫攻坚主导产业。联产就是将贫困户的土地、林地、房屋等各类资源折价入股各种经营主体,变资源为资产,资产变资本,农民变股民,实现贫困户入股分红。在产业发展经营链条上,吸纳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就业打工、联合生产,实现贫困农户就地就近就业增收。联股是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涉农资金、项目资金等整合量化,集中投入到经营主体,形成村集体股权和贫困户股权,企业按照资金投入和股权比例,捆绑贫困农户,并按股权分红收益。针对失能弱能等边缘贫困户进行联营方式,政府通过对公益性建设项目进行投入,吸纳贫困村和贫困户入股,并提供部分贫困户就业,让每个贫困户都有致富的摇钱树。
  据镇安县副县长王庆水介绍,目前,全县已累计建成茶园5万亩,年产380吨,产值1.5亿元;建成食用菌基地3000亩,栽培食用菌5000万袋;累计发展中药材8.5万亩、建成油用牡丹观光产业园1.5万亩、发展红豆杉6500亩。
  催生“五变”,让人人小康有盼头
  镇安政府县长贾建刚说,按照党委领导、政府带动、企业参加和贫困户受益的形式,镇安建立了领导包抓、干部包扶、政策保障、资金保障、第三方评估、考核保障等六项机制,保障了各项措施的落实。同时,把政府财政涉农资金、产业资金、教育扶贫资金等统筹规划,统筹安排到具体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转变为村集体股权和贫困户股权,贫困群众能够根据一定的比例获得收益,让贫困群众真切地获得“三带四联”带来的红利。
  “真的没想到,我将家里的土地流转给镇安天玉金银花饮品有限公司种植二花后,每年可以收取1750元的租金。像工人一样在二花基地里务工,我上个月又有2000元的收入。在公司又入了股,每年还多了4000元的分红款,这日子真是越过越红火。”西口回族镇岭沟村村民郝家仁“盘算”起过去一年的收成,笑得合不拢嘴。
  “通过实施‘三带四联’,实现了贫困户、合作社、企业、村集体、县域经济多元联动发展,催生出了五大变化:贫困户增收渠道变得稳定了,龙头企业、合作社融资变得容易了,产业链条变得延长了,集体经济变得壮大了,农村活力变得增强了。”镇安县扶贫局长詹茂方说。
  据了解,通过“三带四联”,镇安县真正把贫困户牢牢地捆绑在产业链上,1.3万户贫困群众吸附在当地,捆绑到企业,链接到市场,全县贫困户每年基地务工可得薪金3亿多元,流转土地可获得租金收入6000多万元,提供旅游餐饮服务可获得酬金收入3000多万元,资金入股可获得分红收入5200多万元。
  “三带四联”龙头企业百盛茧丝绸有限公司总经理赵郡明告诉记者,公司以前贷款难,现在只需县国投公司担保和提供企业带联贫困户名单就可贷款了。为增强农户、企业、村级集体“造血”功能,县上整合资金1.05亿元,建立金融扶贫贷款储备金,由金融机构按1:10的比例放贷。目前,全县贫困户及村产业公司、龙头企业已融资13.03亿元,实现了贫困户增收、企业增效。
  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镇安县科学规划建设“三带四联”产业示范园和企业孵化园“两个园区”,着力打造旅游服务、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立体农业“四个产业带”,重点发展和培育茶叶、蚕桑、食用菌、中药材、油用牡丹、红豆杉六大特色产业,集中连片流转的14.8万亩耕地和24.3万亩退耕还林地,由政府主导、村级产业公司负责,三年零地租,一次性集中流转给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发展产业,为特色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奠定了基础,促进镇安一、二、三产的融合,加速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
  在“三带四联”脱贫攻坚实践中,村级集体也是政策红利的受益者。回龙镇和坪村支书刘靖告诉笔者,和坪村集体产业公司建设的光伏发电项目,由118户贫困户通过扶贫贷款入股形式,共同出资584.5万元建设,建成后年产值可达85万元,实现贫困户户均分红4000元,村集体积累达34.8万元。
  云盖寺镇岩湾村5组有三条沟六面坡,土地资源分散,效益不高,贫困程度深,村集体资产管理公司经过认真的前期市场调研,与陕西菇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定合作协议,流转土地50亩,建起连片大棚100个。这100个大棚,由5名支委领办,带动农户113户,其中贫困户45户,年产值300万元,村集体年净收入可达27万元,再加上土地流转补偿、村级平台公司联股分红、“三带四联”贫困户联股分红收入,村集体总收入可达97.6万元。
  据了解,目前,全县为148个村级产业公司每个筹措50万元信贷资金发展集体经济,村集体经济年收入最多的村可达200万元,最少的村可达50万元,既做实了村集体经济,为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民生工程积蓄了动能,还促进了农村人才、资金、信息、技术、劳动力、土地等要素的流动,根本上解决了“空巢村”“空壳村”问题,实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真正让农民富裕、农业发展、农村繁荣,一举多赢。
   策划:李娉 组稿:王照斌 陈风军 金辉 倪方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