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17年10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在“荣光”中变革
文章字数:2330
  本报记者 汪瑛 谢非 肖云
  “哎呀,对不住啊,早上摘的菜已经卖空了,现在村上正在摘,还得等一会才能运下来,再有半个小时就到了。”近日的每天清晨,车家河村的有机蔬菜销售点,人头攒动、供不应求。车家河荣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机蔬菜”自进入市场以来,以物美价廉、现摘现卖、绿色环保走俏全县。
  车家河村位于柞水县城以北8公里,辖6个村民小组,有贫困户199户548人,是乾佑街办唯一的贫困村。村支部围绕“党建扶贫、产业扶贫”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三变”扶贫模式,通过合作社,将各种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推动特色农业和旅游产业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发展,促进了农业增效、生态增值、农民增收。
  当好“领头雁”
  “每次街办开会,我都抬不起头来,总觉得比别的村支书矮了一截,在村民跟前也说不起话。”村党支部书记王学军说,由于村民们只能靠天吃饭,村支部也没有集体积累,民穷、村穷,根本谈不上“办事有人跟、说话有人听”。这样的状况,让2016年当选为车家河村党支部书记的王学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为了寻求一条引领群众增收致富的脱贫路子,王学军带领“两委”班子先后6次到朱家湾、梨园、马房子、老庵寺等村考察学习后,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了柞水县荣光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党支部引领、合作社带动、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管理、精准化脱贫”的工作思路,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集约化经营模式,充分发挥党支部引导、保障、协调、服务的核心作用,建成日光温棚5个、钢架大棚31个,种植设施蔬菜90亩,有机农业产业形成一定规模,在全县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为绿色产业的发展铸造了“新引擎”,增添了新动力。
  在修建大棚初期,村民心里没底,谁也不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这关键时期,村党支部多次组织党员、群众代表到先进村巡回观摩学习蔬菜及其他产业,让种养户现身介绍产业发展情况,讲解种植先进技术和经验,通过组织“外学”和“内看”,大大激发了群众依靠支部、依靠产业增收致富的决心和信心。
  做好“加减法”
  为带动更多的农户参与,合作社成立之初,村班子成员带头筹集资金240万元入股,成为首批变成“股东”的“农民”。通过12次的村民大会、27次的村组会议和不计其数的上门讲解,在班子成员追加资金80万元后,陆续有15户贫困户筹集资金70万元、61户村民拿出90亩土地折资45万元,村集体将园区基础设施折资20万元入股到了荣光农民专业合作社当中。
  为了将各类资金聚合,发挥最大化效能,合作社做好群众手中资源“加法”和闲散户经营“减法”,采取“党支部+合作社”的开发模式,将各类资源集合,逐渐减少闲散经营户,推动农业产业由“分散式”向“规模化”发展。
  共同投资了450万元开发车家河村脱贫攻坚产业园项目,发展设施蔬菜、花卉种植。其中班子成员占股71%,贫困户占股15%,61户村民土地占股10%,园区财政投入占股4%,合作社年终利润按各自所占股比例分红,土地入股按保底分红(500元)和收益分红,基础设施折股分红用于村级集体经济积累。
  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荣光农民专业合作社优化整合群众手中分散的资源、资金,用土地、林地等资源入股,将群众手中的零散土地,集约发展为大规模的产业园区用地,发展农业产业和旅游业,带动群众增收。为变财政资金“一次性投入”为“长期受益”,村集体整合财政资金投入到合作社,村集体持股分红,在发展产业的同时增加了村级集体积累,预计2017年底村级集体积累可达20万元。
  拧成“一股绳”
  2015年,徐世汉还是车家河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妻子因车祸造成手腕关节残疾,失去正常劳动能力,女儿正在读书,只能靠他种菜维持收入,家里的生活十分贫困。今年,他要摘掉贫困户的帽子,目前已成为技术精进、经验丰富的蔬菜种植专家。
  在村支部的鼓励下,徐世汉不仅在合作社入了股,还率先申请承包了两个蔬菜大棚,从那时起,他每天跟着技术人员学习种菜技术,积极参与合作社的经营管理。勤快好学,爱钻研的徐世汉,不到一年,就熟练掌握了蔬菜大棚的育苗、耕种、施肥等技术,凭借蔬菜大棚和入股分红,一年收入能达到5.2万元。村干部韩祖东说:“第一次建大棚的时候,好些人都不愿意进来参与,他第一个进来,在里边实实在在把钱挣到了,这就是一个现身说法。好些在观望的贫困户都说,人家都挣到了,咱为啥不?”在徐世汉的示范带动下,村里越来越多的贫困户以各种方式加入合作社,并在老徐的精心指导下,掌握了蔬菜种植技术,正在摆脱贫困。今年,老徐也因此被评为全省劳动模范。
  合作社采取引进种植技术的方式,开展绿色蔬菜种植技术推广,将过去单打独斗的菜农聚合起来,参与蔬菜基地种植管理,先后6次邀请县农技站干部现场进行蔬菜种植、袋料香菇培育、水果管护的指导培训,增强了技术含量,提高了科技附加值。同时,合作社还提供大棚维护、蔬菜管理、日常灌溉等就业岗位32个,返聘入股群众到合作社务工,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目前园区种植的黄瓜、茄子、西红柿、辣椒等各类蔬菜100余亩,种植袋料香菇10万袋,依托园区、县区销售,产品年收益可达225万元,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下一步,合作社将以“农业+旅游”模式,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将休闲观光农业融入全域旅游的新办法。目前,已经投资60万元,以土地流转集约,发展占地面积约340亩的旅游采摘和农业体验项目,栽植李梅、甜柿子、樱桃等优质水杂果苗木1.7万株,林下套种万寿菊5万株,预计当年增加效益10万元,可带动30户贫困户年均户增收约0.3万元;水杂果两年后挂果,预计产生效益12万元,可带动40户贫困户年均户增收约0.4万元。
  通过村集体参股合作社经营,村民以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资源要素入股的方式,创新了收益分配方式,把村集体、村干部、农户和贫困户的利益联结起来,盘活了农村各类资源,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