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区小说研究的别开生面之作
文章字数:1910
商洛学院张文诺博士的《文学大众化与解放区小说研究》是一部解放区小说研究方面的别开生面之作,读后可以给人很多启迪。
《文学大众化与解放区小说研究》对文学大众化思潮进行了细致梳理与扎实研究,让读者认识到文学大众化发生的根源与发展态势。文学大众化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在40年代不但成为时代主潮,而且成为解放区文艺政策的重要内容,但当时的文艺理论家、作家们对于文学大众化具体内涵的理解仍然是浮泛的,甚至是模糊的。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文学大众化”做了明确的阐述:“许多同志爱说‘大众化’,但是什么叫作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这一阐述确立了文学大众化的内涵,标志着文学大众化运动的转向,对解放区作家们的思想观念、创作方法、写作方式、题材取向、接受方式、批评标准、批评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文学大众化”的角度来研究解放区小说的创作,可以分析解放区小说创作的复杂状况,揭示解放区小说创作的得失,也可以总结“文学大众化”对解放区文学创作的影响,对于今天文学创作逐渐成为个人呓语、日益脱离大众的倾向也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这部专著从文学大众化的角度切入研究解放区小说,有利于从一个新的视角去把握解放区小说,有利于把文学的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因为解放区小说既是左翼小说、苏区小说在新的革命时期的发展,又是解放区作家实践文学大众化的结果。作者选择文学大众化与小说创作两个维度,试图对学术界习惯于从政治角度对解放区文学进行研判的状况有所超越,侧重于探讨文学大众化思潮对解放区作家的创作理念、审美情趣、艺术手法、写作状态的影响,进而研究解放区作家在大众化追求、小说题材、结构形式、地域化风格等方面的创作实践。武汉大学陈国恩教授认为:“这是一个既有理论价值又有现实意义的选题,作者贯彻了历史反思的精神,不迷信、不跟风,凭着自己的理性,在老问题中谈出了新意义。”
以往对解放区小说的评价无论高还是低,都有潜在的政治因素或者先入为主的因素。张文诺博士力求摆脱潜在的政治因素,对解放区小说给以客观的评价。文学大众化实际上就是审美权利的扩大化和审美权利的民主化。从文学大众化的角度来研究解放区小说的创作,可以分析大众化与化大众的互动作用,一方面可以客观再现解放区小说的复杂状况,另一方面也可以确切评估解放区小说的化大众的作用。换言之,文学大众化和解放区文学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大众化促生了具有强烈意识形态性的解放区文学,另一方面解放区文学又在实践和扩展着大众化的多层意旨。解放区小说正是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把它全部归结为在政治因素影响下的政治化小说是对那段历史的简单理解。在作者看来,大部分解放区小说在艺术上达到了较高的成就,形成了全新的美学品格。当然,解放区小说也存在着诸多的弱点,专著正是在总结其创作的得失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的真实,给予客观的评价和论述。
专著的可贵之处还体现在追求历史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的学术自觉意识。作者在面对解放区小说创作文本时有意识地悬置以前解放区小说研究者对解放区小说的认识,尽量避免个人“好恶”和“爱憎”的感情,不对其进行超验的价值评判。在作者的视野之下,文学现象只有置于复杂而有机的历史联系与逻辑线索之中才被赋予应有的学术史价值。在文学大众化与解放区创作这一研究领域,毛泽东的“讲话”自然是不可绕过的至关重要的文学史事件。对“讲话”前与“讲话”后的历史联系的阐述必然成为研究者学术功底之深浅与学理之深刻与否的重要环节。该著有意识地专设一章论述“讲话”前的解放区小说创作。在这一章的论述中,我们发现研究界不时出现的庸俗历史主义或者机械进化论的思维定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历史理性与价值理性合一化的强烈介入,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
文学大众化作为一种在解放区最有影响的思潮,对解放区小说的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文学大众化思潮的影响下,解放区小说的创作要素、作家的写作状态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解放区小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品格。专著分析了文学大众化与解放区小说的内在联系,可以使我们避免把一个研究对象简单化、政治化,有利于我们认识影响解放区小说创作的复杂因素,从而得出符合历史事实的结论。读了这部专著,读者很容易得出结论:解放区小说并不是像某些批评家所说的政治化的小说,而是一种具有独特美学品格的小说,是一种具有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现代小说。解放区小说基本上实现了文学的大众化,并在文学的民族化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推动了中国现代小说的纵深发展,为中国现代小说赢得了普通民众读者,扩大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影响。
《文学大众化与解放区小说研究》对文学大众化思潮进行了细致梳理与扎实研究,让读者认识到文学大众化发生的根源与发展态势。文学大众化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在40年代不但成为时代主潮,而且成为解放区文艺政策的重要内容,但当时的文艺理论家、作家们对于文学大众化具体内涵的理解仍然是浮泛的,甚至是模糊的。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文学大众化”做了明确的阐述:“许多同志爱说‘大众化’,但是什么叫作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这一阐述确立了文学大众化的内涵,标志着文学大众化运动的转向,对解放区作家们的思想观念、创作方法、写作方式、题材取向、接受方式、批评标准、批评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文学大众化”的角度来研究解放区小说的创作,可以分析解放区小说创作的复杂状况,揭示解放区小说创作的得失,也可以总结“文学大众化”对解放区文学创作的影响,对于今天文学创作逐渐成为个人呓语、日益脱离大众的倾向也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这部专著从文学大众化的角度切入研究解放区小说,有利于从一个新的视角去把握解放区小说,有利于把文学的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因为解放区小说既是左翼小说、苏区小说在新的革命时期的发展,又是解放区作家实践文学大众化的结果。作者选择文学大众化与小说创作两个维度,试图对学术界习惯于从政治角度对解放区文学进行研判的状况有所超越,侧重于探讨文学大众化思潮对解放区作家的创作理念、审美情趣、艺术手法、写作状态的影响,进而研究解放区作家在大众化追求、小说题材、结构形式、地域化风格等方面的创作实践。武汉大学陈国恩教授认为:“这是一个既有理论价值又有现实意义的选题,作者贯彻了历史反思的精神,不迷信、不跟风,凭着自己的理性,在老问题中谈出了新意义。”
以往对解放区小说的评价无论高还是低,都有潜在的政治因素或者先入为主的因素。张文诺博士力求摆脱潜在的政治因素,对解放区小说给以客观的评价。文学大众化实际上就是审美权利的扩大化和审美权利的民主化。从文学大众化的角度来研究解放区小说的创作,可以分析大众化与化大众的互动作用,一方面可以客观再现解放区小说的复杂状况,另一方面也可以确切评估解放区小说的化大众的作用。换言之,文学大众化和解放区文学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大众化促生了具有强烈意识形态性的解放区文学,另一方面解放区文学又在实践和扩展着大众化的多层意旨。解放区小说正是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把它全部归结为在政治因素影响下的政治化小说是对那段历史的简单理解。在作者看来,大部分解放区小说在艺术上达到了较高的成就,形成了全新的美学品格。当然,解放区小说也存在着诸多的弱点,专著正是在总结其创作的得失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的真实,给予客观的评价和论述。
专著的可贵之处还体现在追求历史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的学术自觉意识。作者在面对解放区小说创作文本时有意识地悬置以前解放区小说研究者对解放区小说的认识,尽量避免个人“好恶”和“爱憎”的感情,不对其进行超验的价值评判。在作者的视野之下,文学现象只有置于复杂而有机的历史联系与逻辑线索之中才被赋予应有的学术史价值。在文学大众化与解放区创作这一研究领域,毛泽东的“讲话”自然是不可绕过的至关重要的文学史事件。对“讲话”前与“讲话”后的历史联系的阐述必然成为研究者学术功底之深浅与学理之深刻与否的重要环节。该著有意识地专设一章论述“讲话”前的解放区小说创作。在这一章的论述中,我们发现研究界不时出现的庸俗历史主义或者机械进化论的思维定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历史理性与价值理性合一化的强烈介入,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
文学大众化作为一种在解放区最有影响的思潮,对解放区小说的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文学大众化思潮的影响下,解放区小说的创作要素、作家的写作状态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解放区小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品格。专著分析了文学大众化与解放区小说的内在联系,可以使我们避免把一个研究对象简单化、政治化,有利于我们认识影响解放区小说创作的复杂因素,从而得出符合历史事实的结论。读了这部专著,读者很容易得出结论:解放区小说并不是像某些批评家所说的政治化的小说,而是一种具有独特美学品格的小说,是一种具有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现代小说。解放区小说基本上实现了文学的大众化,并在文学的民族化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推动了中国现代小说的纵深发展,为中国现代小说赢得了普通民众读者,扩大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