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17年10月2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精准扶贫咱们一起奔小康
文章字数:4296








  金秋的商州,处处展现着丰收的景象。在牧护关镇竹园村,移民安置房整齐划一,通村公路干净整洁,两旁的太阳能路灯笔直挺立,健身广场上笑声阵阵,一幅美丽乡村的画卷展现在眼前。这是商州区大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缩影。
  商州区属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有124个贫困村、3.7万户贫困户、11.42万贫困人口。2016年,全区实现41个贫困村摘帽,2.82万人脱贫,今年全区在精准施策上加大力度,在精准推进上加快速度,在精准落地上加紧进度,力争3.69万人脱贫,让越来越多贫困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精准施策建立扶贫政策“菜单”
  为贫困户量身定做脱贫路径。商州区因地理因素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全区农民主要经济来源以外出务工为主,脱贫路径单一,区委、区政府依据脱贫攻坚的总体目标,因地制宜,从产业扶持、易地搬迁、教育支持、生态补偿、就业创业、兜底保障、医疗救助、危房改造、贴息贷款补助等方面为贫困户建立各行业扶贫综合“菜单”,同时根据贫困户不同的致贫原因对症下药,精准施策。
  利民普惠政策让所有群众得实惠。为了让广大群众享受更好的普惠政策,商州区各部门出台了四项普惠政策:一是由区广电网络公司负责,各镇办配合,对愿意安装有线电视的所有农户免费安装有线电视,安装费由区财政解决。二是由区卫计局负责,组织医务工作者深入各村,对所有农村居民免费开展义诊活动。三是扩大救助资助范围。未纳入贫困人口的农户患大病住院的,同样享受贫困人口医疗救助政策;区教体局出台具体政策,非贫困家庭子女考上大学的,同样予以一次性奖励资助。四是实施危改惠民政策。以镇办为单位,对贫困村中的非贫困户危旧房改造继续执行85%的补助政策。普惠政策的出台,让所有的群众都得到了实惠,和睦了群众关系,推进了精准识别,为后期的精准帮扶打下了基础。
  精神文明脱贫工程实现“扶贫先扶志”。为激发贫困人口脱贫的内生动力,树立“扶贫先扶志”的正确导向,商州区实施了一系列的精神文明脱贫工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社会正能量。全省首个以脱贫攻坚为主题内容的商州广播电视台脱贫攻坚频道正式上线开播,推出一批脱贫攻坚先进典型,公开表彰奖励,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大力实施精神文化脱贫工程,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组建民主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文明劝导调解纠纷等村民自治活动;抽调精兵强将组建了脱贫攻坚文艺宣传队,利用文艺演出这一活泼生动热闹的宣传形式对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等政策进行解读、宣传,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凝聚更多扶贫帮扶力量;成立脱贫攻坚政策宣讲团、脱贫攻坚典型人物宣讲团、道德模范宣讲团、脱贫攻坚文艺宣传团等四支宣传队伍深入扶贫一线开展工作,增强群众脱贫致富信心和决心,为早日实现小康梦加油鼓劲。 
  创新机制增强扶贫内生动力
  实施区级领导包抓脱贫攻坚“十条规定”,发挥“关键少数”示范带头作用。制定出台了《区级领导包抓脱贫攻坚工作十条规定》,从政治角度、工作制度层面明确区级领导对脱贫攻坚的包抓责任,“大员上一线”,亲自包抓3个贫困村,联系3户以上贫困户,每周至少一天到村“解剖麻雀”,每月召开一次包抓镇办脱贫攻坚工作协调推进会,向区委汇报一次包抓帮扶工作开展情况,每半年撰写一篇高质量的调研报告。《规定》通过夯实区级领导的包抓责任,细化包抓工作内容,使区级领导真正走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
  建立贫困人口政策兑现中心,实现“进一家门,办百样事”。按照“花最少的时间、走最少的路、说最少得话、办最全的事”服务理念,在攻坚办一楼建设商州区农村贫困人口政策兑现中心,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一厅式服务。政策兑现中心本着“集中办公、公开办事、规范操作、限时办结”的运作方式,集中办理扶贫、农业、林业、移民、人社、卫计、教育、民政等“八个一批”相关政策咨询、辅导、兑现等,以方便群众服务,提高办事效率为宗旨,及时、高效地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有效提升政策兑现率,真正实现“进一家门,办百样事”。
  开展“一杯清茶话脱贫”活动,建立“凝聚共识献良策”互动交流机制。每周一晚在全区开展“一杯清茶话脱贫”主题交流活动,邀请相关企业家、新型经营主体、产业大户参加,聚焦食用菌产业脱贫、危房改造、光伏产业脱贫、就业脱贫、健康脱贫、教育脱贫、村企对接脱贫、创业扶贫等工作中存在的难点问题,深入讨论交流,征集合理化建议,研究制定解决的办法和帮扶措施,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形成一种凝聚共识献良策互动交流机制。
  建立“扶贫工作日”制度,实现结对帮扶常态化。为了加强驻村帮扶,确定每周二为全区“扶贫工作日”。工作日的工作内容是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综合采取发展产业、易地搬迁、生态补偿、教育扶持、健康扶持、民生兜底等措施,通过蹲点调研、入户宣讲、因户施策、精准帮扶、技能培训、座谈交流等方式,着力抓好产业发展、易地搬迁、危旧房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精神文化提升、环境卫生整治等工作。
  建立“贫困人口动态管理库”,确保“不落一个贫困户”。针对贫困人口国办系统定期限时开放,为加强对贫困人口实行常态化识别,动态化管理,建立商州区贫困人口“动态管理库”,并制定商州区贫困人口“动态管理库”运行实施办法。对2017年度核定的贫困人口实施贫困户动态管理,严格按照贫困户识别及退出程序,对在册建档立卡户及预纳入的农户实行动态管理,真正实现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脱贫,确保“不落一个贫困户”。
  党建引领“三变”改革添活力
  面对艰巨的脱贫任务,商州区通过党建引领“三变”改革,建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产业发展双赢机制,为贫困户稳定增收提供了产业脱贫的路径支撑。
  推行“支部+‘三变’+专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腰市镇江山村发挥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抢抓“美丽乡村”和江山景区项目开发机遇,立足为景区提供配套服务,成立了江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全村336户1030人以土地、人口、劳力、房产和资金五种方式入股分红,调动了全村群众入股入社的积极性,较好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有效提高了群众致富增收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以“农耕生活体验、民俗风情展示、田园风光观赏、户外拓展游览”为特色的乡村旅游度假基地进一步提升,户均每年可望增加收入5000元。自从2016年央视乡村大世界“江山快乐行”节目播出后,省内外慕名前往旅游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全村建成万寿菊基地1个,成立农家乐协会、江山旅游扶贫开发服务有限公司和江山朝阳光伏扶贫电力有限公司,吸纳42户贫困户入股,涉及旅游观光、配套服务、劳务输出、光伏发电等特色产业,使11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
  推行“支部+‘三变’+集体公司+贫困户”模式。沙河子镇王山底村自2011年以来,通过党支部带实体、党员带产业、能人带群众的“三带”模式促进“三变”,在村支部书记秦浩有的示范带领下,成立了秦洋建材厂、秦梓矿业有限公司、旅游开发公司和汇泰富光伏发电有限公司,206户850名村民以资金、土地入股,共募集资金2010万元、整合土地420亩,年人均分红2400元。
  推行“支部+‘三变’+党员大户+贫困户”模式。在试点村大力开展“两建两带”和“双培双带”活动,扶持党员创办领办食用菌、核桃等产业项目,引导贫困户以土地流转、补助资金注入等多种形式合作参股,新发展合作社150个,全区1380名党员大户带动帮扶贫困户6898户20963人,今年全区新发展食用菌1800万袋,促进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
  产业扶贫建起促进增收“蓄金池”
  近年来,商州区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主攻方向,根据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大力发展果、菌、畜、药、电商、劳务等六大主导产业,重点推进现代农业、乡村旅游业、中药材种植、光伏发电等,形成扶贫产业格局。在发展产业过程中做好四个结合,即林果业与养殖业结合、种植业与加工业结合、种粮与劳务结合、长项目与短项目结合。“产业支撑”项目包括:大力发展以良种核桃、良种樱桃为主的经济林,达到贫困户每户新增一亩经济林,扶持贫困户3万户;重点发展“猪、牛、羊、鸡”四大品类,贫困户年户均单项收入5000元以上;主要发展市场价格稳定向好、成本低廉效益显著的桔梗、二花、黄芪等广普中药材,户均种植面积1亩以上,户均单项年收入5000元以上,人均1500元以上。
  为稳定增加建档立卡贫困村和贫困户的收入,商州区大力实施光伏扶贫产业和食用菌产业,出台了《食用菌产业扶贫指导意见》。截至目前,建成村级分布式光伏电站44个,装机容量14兆瓦,已经并网投运40个;集中式电站项目4个,总装机容量达65兆瓦,覆盖124个贫困村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增收,带动2.1万户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脱贫。加快贫困户食用菌的认领工作,实施“三带一创”,创新分红模式,新培育食用菌新型主体19家,与15个镇办57个贫困村4560户签订三方合同,带动新发展食用菌2000万袋。新建培育电商综合体农村淘宝服务站12个,建电商物流基地2个,培育电商人才8000人,扶持创业2200人,带动就业5500人。
  同时,创新发展生态产业,让贫困户与生态“融合发展”。结合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和古村落保护,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丹江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园区建设,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促进生态产业体系之间的“融合”;大力推广和发展电商扶贫业务,128个贫困村实现淘宝网站全覆盖,生态产品与电商平台得以有效“融合”。
  防贫堵贫筑起贫困发生“拦水坝”
  因病致贫是贫困地区最大的致贫因素,商州区把社会保障作为兜底脱贫举措。制定社会保障兜底脱贫实施方案,落实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确保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应保尽保;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最大限度对孤、残贫困人员实行集中供养;加大对贫困户重大特大疾病救助范围和工作力度,提高贫困户养老保险发放标准。
  教育脱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环节。商州区构建了从学前教育到小学、中学、大学,直至就业的“一条龙”帮困包扶机制,彻底解决贫困户子女上学的后顾之忧。对贫困家庭学生从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十三年教育,全程免除学杂费并发放生活费,从根本上依靠教育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结合区产业发展和劳务输出实际,实施贫困户教育培训工程,力争贫困户家庭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实用技术,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户。
  生态补偿是陕南贫困地区摆脱贫困的必要途径。商州区落实国家易地搬迁政策,把80%以上的集中安置率作为硬指标,按照与城镇、园区、中心村“三靠近”原则实施统规统建,一大批陕南生态移民在新型社区有了幸福生活。“十三五”时期,商州区把生态补偿作为新的途径,加大生态补偿和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提高补偿标准、扩大覆盖面,使脱贫攻坚与秦岭生态保护、丹江流域治理有机衔接、相互促进。同时,充分利用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和天然林管护专项资金,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成生态保护人员,优先安排贫困户到护林员、保洁员等公益岗位就业。(记者汪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