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17年10月2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美丽乡村换新颜
本报记者 陈波 谢非 通讯员 王文锋
文章字数:1237
  走进山阳县法官镇法官庙村,依山傍水的漂亮民房掩映在树丛中,整洁的院落、干净的道路、新建的广场……一幅风景如画的新农村美景展现在面前,处处焕发着勃勃生机。
  近年来,在“生态立市”战略目标确立之后,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出台了《关于建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的意见》等文件,针对农村环境“脏、乱、差”突出问题,多次在重点区域、重点镇村召开环境连片整治现场会,强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走出了一条符合山区实际的环境美化之路。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量大、面广、线长,必须突出重点,梯次推进,才能取得实效。为此,市环保局突出城镇周边、乡级以上公路沿线、主要河道及行政村等四大重点区域,明确了垃圾收集清运、污水收集处理、养殖污染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等四大重点综合整治任务,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与生态建设、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文明家园及特色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全面规划、分类指导,统筹安排、整体推进。近3年来,全市各级自筹资金4.5亿元,建成一大批农村环境基础设施。
  在整治项目实施中,市、县区环保部门积极探索推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模式,对县城周边15公里内的镇村垃圾,实行“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县处理”。在重点镇、旅游景区所在镇及5万人以上的镇建设污水处理厂,其余镇,采取管网收集,建设人工湿地或微动力设施处理。污水管网无法覆盖的相对集中区域,通过三级化粪池集中处理。在养殖业集中区域,以修建沼气池、生产有机肥和综合利用为主导,建立“猪-沼-菜”“猪-沼-果”等一体化生态农业体系,探索出了符合商洛山区实际、富有地方特色的整治模式。今年以来,市环保部门积极探索,建起了商南县金丝峡镇秋木沟、丹凤县竹林关镇石槽沟垃圾热解气化处理站和商州区腰市镇江山村、丹凤县棣花镇许家塬村垃圾分类低温碳化处理厂,彻底告别了垃圾填埋的唯一处理模式;丹凤县棣花镇许家塬村、商南县金丝峡镇王家坡社区建成了一批新型微动力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在垃圾、污水处理方面进行了一场技术性革命。
  与此同时,市环保局敢于出重拳,鼓实劲,求实效。在工作方式上,落实县区、镇办、村(社区)三级责任制,对农村环境实施网格化管理,不留死角,在全市98个镇办设立了环保所,在部分重点镇建起了环境监控信息平台;围绕丹江等流域污染防治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在全市实施“三级河长制”,并建立了丹江等流域污染防治及河流出境断面水质月监测、月通报,季评比、年考核制度;突出执法监管,对重点污染源企业实施挂牌管理、“黑名单”管理,联合公、检、法部门开展“亮剑行动”,严厉打击环境违法并在媒体上公开通报。对达不到要求的,挂牌督办,约谈主要责任人,年度考核实行“一票否决”。
  通过一系列切实有效措施的实施,我市农村环境状况得到极大改善,环保设施有了极大提升。目前,全市92个镇办、942个村建成农村生活垃圾处置设施519处,配备保洁车3592辆、垃圾箱垃圾桶16万个,建成污水处理设施310台(套),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260多处,受益人口180多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