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17年10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厉害了 这五年
——庆祝十九大特别策划之一
文章字数:4765

 这五年,商洛的天更蓝了,水更绿了,环境更美好了。
这五年,张德清走遍了商洛的各个工矿企业,做低碳环保的践行者。
借助扶贫东风,孙竹在新农村建设舞台上实现自我价值,人生也更加精彩人生也更加精彩。

不管刮风下雨,石晓华每天都要和同事一块负责5000吨货物的装卸工作,为商洛本土企业提供物流运输服务。
五年时间,依托互联网平台,刘海不仅收获了自己的事业,也带动了周围乡亲实现了增收。
几年来,作为第一书记,汤龙吃住在村上,和群众一块谋发展、兴产业,努力摆脱贫困。

  

  编者按: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老百姓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行各业的人们将自身发展融入社会发展大潮,又以自身发展带动社会共同繁荣,获得感和幸福感都来得实实在在。过去五年的辉煌成就,是各行各业人们团结奋进拼出来的,是他们撸起袖子干出来的,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力量共筑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庆祝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本报记者深入乡村、社区,与老百姓话家常,听他们细数五年来的可喜变化,与读者共同感受伟大祖国日益强盛的铿锵脚步。
  农村舞台显身手
  孙竹,今年38岁。五年来,他借助精准扶贫东风,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工程,为自己带来收入的同时,带领20多位乡亲一块致富,为商洛的新农村建设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2002年,孙竹从商洛师专毕业后,在双语学校当了一名教师。2008年,他辞职经商,开了一家烟酒店,生意惨淡。2011年,他再次转型做起了文化传媒。像大多数人一样,为了改变命运,他在人生的道路上努力地拼搏着。
  2015年,随着精准扶贫在商洛大地上如火如荼地进行,一批新农村建设项目相继开工。此时,孙竹也将目光投向了新农村建设。此前,凭借着诚信、踏实的经营理念,他收获了很多的朋友和人脉,此时,作用凸显了出来,这些朋友纷纷为他介绍工程项目,而他也将每一项工程做到尽善尽美,收获良好口碑的同时,他的工程也越来越多。仅去年一年,他先后参与到了商南县湘河地坪村、试马观音堂村、后湾村等10多个新农村建设项目,帮助他们美化庭院、修建水泥路、安装路灯等,总工程量达到500多万元。
  “为自己带来收入的同时,也为新农村建设出了一份力。”说起当初的选择,孙竹很是自豪。他告诉记者,作为一名从农村走出来的青年,熟悉农村,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而建设美好乡村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当前,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新农村建设为更多的创业者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作为一名创业者,他也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农村道路、村容整治、垃圾处理等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中,为更多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农村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一书记忙扶贫
  “村里的人越来越多了,人气越来越旺了,生活越来越好了。”这是商州区刘湾街办十五里铺村75岁的任大爷最直观的感受。过去的5年,对于该村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五年,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摆脱了几十年“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出行困境;这五年,村里修建了文化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村民们有了自己的活动场所;这五年,村里修建了河堤,村民们修缮了房舍,山清水秀家园变美了;这五年,家家户户有了自己的产业,挣钱更容易了。说起这些变化,该村第一书记汤龙功不可没。
  汤龙,今年41岁,是商丹园区管委会的一名干部。2015年,他受园区委派,担任十五里铺村第一书记。自此,他成了村中一员,带领全村497户1735人开始谋发展、兴产业。汤龙清晰地记得他初次来到十五里铺村时的情景:家家户户门前垃圾成堆,全村没有一条水泥路、没有健身广场,低矮破旧的党员活动室更是凸显了这个村的贫困,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6600元,低于全省1332元,低于全市435元,低于全区466元,外出务工赚钱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更无从说起。
  “对于出身于农村的我来说,力所能及地为老百姓做些事是我最大的心愿。”自上任的第一天起,汤龙就吃住在村里,开始走访调查、建档立卡,了解每一家每一户的情况。在深入走访调查后,他决定率先从群众最期盼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做起,制定了“一年全面启动、两年成效明显、后期稳定发展”的总体目标,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小流域治理等工程建设。自此,一股建设热潮在十五里铺村掀起:村道硬化了,通组路修好了,沿线民居改造靓化了,党员活动室、文化广场建成投入使用……三年时间,十五里铺村人居环境越来越美,产业发展逐步明晰,人们脱贫致富的信心也越来越足。
  “三年来,作为扶贫干部,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农村的贫困、群众的疾苦,心灵得以洗礼,也更加坚定了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我要把贫困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把他们的冷暖时刻放在心上,听民声、解民忧、办实事,让贫困群众能笑起来。”汤龙表示,接下来的扶贫工作仍任重而道远,他一定会以决战决胜的信心,以坚韧不拔的斗志,撸起袖子加油干,用心用情用智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勇当脱贫攻坚的排头兵,引领包扶群众早日脱贫,享受美好幸福生活。
  物流助推经济发展
  “推进‘互联网+物流’,既是发展新经济,又能提升传统经济。”在2016年7月20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如是说。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物流业起着联结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桥梁”作用,是实现生产有效转化为消费的灵敏“调控器”。没有现代物流业,就不可能有高节奏的现代化经济活动。随着商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物流业不仅降低了企业的发展成本,也为百姓生活带来了便利。作为物流行业的一员,五年来,石晓华见证并参与了商洛物流业的发展壮大,为商洛经济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五年来,不管刮风下雨,在商洛火车站西边的一个大型货场上,总有一个身影指挥着集装箱、火车皮、大型货车的装卸工作。他就是石晓华,今年44岁,是商山物流装卸站站长,平均每天指挥5000吨货物的装卸工作。这些货物涉及煤炭、钢材、木材、建材、粮食、化肥、日用百货、矿石、矿粉、矿渣等,为商洛几十家企业提供物流运输服务。
  石晓华所在的企业最初是一家水泥企业,曾在商洛叱咤一时。然而,随着市场饱和化,企业的效益日减。五年前,随着商洛经济的快速发展,一大批企业入驻,当时却没有一家大型物流企业,无形中增加了这些企业的生产成本。石晓华所在的水泥企业从中发现了商机,及时转型,将眼光瞄向为商洛的大中型企业提供物流运输上,在火车站边上建立了一家物流公司。五年来,公司先后投资数亿元,建成仓储库房2栋,建筑3万平方米大型的物流园,经过几年的努力,货物吞吐量达到了年50万吨,为商洛比亚迪、炼锌厂、商洛移动、联通、华润万家等本地大型企业提供物流、租赁服务。
  “我们的工资是按业务量提成的,随着业务的增多,我自己提高了收入的同时,也为更多的企业提供了便利,降低了成本,也算是为商洛经济发展作出了一份小小的贡献。”说及未来,石晓华表示,他们将利用物流园平台,更加有效地降低区域内企业的运营成本,改善区域投资环境,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助推商洛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
  农产品销售大有可为
  刘海,商南县试马镇荆家河人,是一位80后。自20岁开始,他作为一名打工仔,一直在外面漂泊、打拼。五年前,看到家乡的发展日新月异,他果断放弃了打工生活,回到老家做起了电商,借助互联网,将当地的核桃、木耳、香菇、蜂蜜等土特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在带动乡亲共同致富的同时,他也实现了自己的华丽转身。
  “虽说好男儿志在四方,但也应志在家乡。”2013年初,刘海回到老家探亲,看到家乡的工业园区建设初具规模,觉得家乡的创业环境很好,于是决定回乡创业。在他看来,回乡创业是一举多得的选择。“自己的生活有了着落,还能帮助家乡解决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大家再也不用漂泊在外,那种举目无亲的生活不好受。”这是刘海的亲身感受。
  说干就干,刘海自己先种植了2万多袋香菇,尝试着在网上销售。由于讲诚信、重质量,他的网上营业额直线上升,货物供不应求。于是,他将业务扩展到了周边农户,木耳、蜂蜜、核桃等当地特产都拿到网上销售。仅仅几年时间,刘海有了自己的香菇种植基地,种植香菇12万袋;投资300多万元,成立了合作社,发展社员10多户,10多人在他的厂里上班,带动贫困户5户。
  “仅核桃一项销售额就达到了100多万元。”采访中,刘海的订单还不断地飞来,他自信满满地告诉记者,今年全年的营业额达到500万元没有问题。在他看来,过去的五年,国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业的成本越来越低,而他作为电子商务大军中的一员,有幸参与其中。展望未来,迅猛发展的农村电子商务必将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开辟一片新的天地,工业制成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渠道更加畅通,他将会借助互联网平台带动更多的农民增收。
  说不尽的获得感
  作为一名普通的市民,这五年苏剑锋最深刻的感受是:商洛的天更蓝了,水更绿了,道路更宽敞了,城市环境越来越好了。
  苏剑锋是一位80后,大学毕业后就在商州发展,作为一家品牌奶粉在商洛的总代理,他经常要到各县区出差。五年来,他感受最深的是:不管是哪一个县城、村镇,还是沿途,到处楼房林立,既有高大美观的新式建筑,又有古色古香的仿古建筑。农民的生活日新月异,改革开放让他们的住房由茅庵石板房变成了瓦房,现在又从瓦房变成了宽敞明亮的楼房;过去经常为吃饭发愁,现在不但饭菜花样多,还讲质量、讲营养,天天好像在过年;做饭过去烧柴、烧煤,现在用天然气、用电。家家有余粮,户户有存款,人人有手机,穿戴日日新,大家都开始注重日常生活质量。即使是边远的乡村,同样道路宽畅,四通八达,车辆川流不息,出行非常方便。到处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空气新鲜、环境优美,城乡没有太大的区别,到处一片繁荣景象。
  这五年,苏剑锋娶妻生子,一家人都搬进了城里,其乐融融。孩子也上了幼儿园,学校环境优美,设施齐全。二孩政策放宽以后,他的销售业绩也水涨船高,收入越来越好。
  做循环绿色低碳发展的践行者
  今年42岁的张德清,是市发改委的一名干部,他始终牢记习总书记的话,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践行者。五年来,他为了循环经济的发展四处奔走,推动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意见》《商洛市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创建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办法,扎实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作为一名基层发改工作者,张德清自觉担起产业扶贫重任,将光伏发电打造成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绿色稳定产业,自己也从一个“门外汉”成长为全市光伏发电行业的“土专家”。五年里,由他推动出台了全省第一个《关于加快光伏发电产业发展的意见》,编制了《商洛市光伏发电产业发展规划》《光伏产业政策汇编》等,探索出了“两种服务管理办法、三种产业结合方式、四种投资合作”模式,使商洛光伏发电产业实现了零的突破,并成为带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增长极和贫困群众脱贫的首选产业。
  张德清连续四年被市发改委机关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背后是他辛勤的付出。作为一名农民的儿子,一个土生土长的山里娃,张德清总是热情接待来办事的群众,属于自己业务范围的尽快办理,不属于的,耐心解释并积极协调,直到妥善解决为止,因此他被同事戏称为“管得宽科长”,可他却乐此不疲,还利用休息时间查阅了大量资料,引导商南天和泥浆公司研发废弃泥浆处理设备,不仅解决了泥浆处理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且填补了国内行业空白,更使该公司成为泥浆行业的领军企业和商南的纳税大户。他不厌其烦地多次协调,推动商州鼎兴建材等8家企业与陕西锌业公司合作,既解决了锌业公司冶炼废渣堆放问题,又降低了建材企业的生产成本,实现了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环保效益的双赢。
  “我是一个农村娃,能有今天的进步,是党教育和培养的结果。”这是张德清常挂在嘴边的话。如今已到不惑之年的他,仍怀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对发展改革事业的热爱,用实际行动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时刻践行着一名共产党人的担当和追求。(文/图 记者 王涛 董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