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17年10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老庵寺村的蜕变
本报记者 汪瑛 谢非 肖云
文章字数:1473
  本报记者 汪瑛 谢非 肖云
  太阳能电池板整齐划一,百亩万寿菊黄金灿灿,生态水库碧波荡漾……如今,老庵寺村的光景已经不同往日,俨然成为柞水县又一靓丽的“名片”。
  老庵寺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核心引领作用,不断探索“党支部+‘三变’改革+集体经济+贫困户”的精准扶贫模式,有效盘活农村资源,走出了一条“三变”促扶贫、扶贫助发展的新路子。
  支部带动盘清家底资源
  老庵寺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69户518人,低保户30户73人,五保户16户16人,贫困发生率为50.04%,2016年人均纯收入3860元。盘清“家底”,才会明白“三变”要“变”什么。村党支部组织村组干部清查核实、确权登记、评估认定,逐块将集体土地、林地、水域等资源和闲置的房屋、设备等进行登记造册、公开公示、评估认定。
  村里林山、土地资源丰富,但村民传统观念认为土地还要种粮食,林地要砍柴火,入股等于什么都没有了,最初并不愿意入股。为此,村组干部屡次上门宣传、动员、解释,最终大部分农民都愿意配合。目前,农户自愿出让土地承包经营权615亩、林地承包经营权10070亩,专项扶持资金50万元。
  支部牵头做强主导产业
  资源盘点回来了,但是发展什么产业?怎么实现资源转变?通过召开村委会、党员大会、邀请专家、外出学习等方式,反复讨论了40余次,最终才达成共识,确定了全村以光伏、垂钓、电商、食用菌、中药材为主的五大产业。
  有了发展产业的方向,“三变”改革才有着力点和落脚点。村党支部先行先试成立了白龙产业开发公司,同时,组建了东升、谷子地、鸿升3个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将村集体、农户、贫困户的资源、资产、资金梳理归类,整合捆绑,折价入股投入到公司,动员贫困户和一般农户以农户贷或资金入股到合作社,通过自主经营和参股分红,实现村企融合、户企融合。
  村支书邓兰英边走边指着对岸的游客说:“看,对岸有人在钓鱼,每天到水库钓鱼的人大概有三四十人,他们多数是来休闲旅游的,钓完鱼在附近农家乐吃饭,带动了整片村民的经济收入。”老庵寺充分利用西川水库资源,建成了集休闲、娱乐、观赏、烧烤为一体的垂钓园,利用原村活动室房屋,建成农村电商服务中心,发展农产品营销。
  往日荒废的土地成了药材基地,目前,全村累计发展食用菌30万袋,种植白芨、天南星、重楼等名贵中药材300多亩,栽植油用牡丹、高山茶叶800多亩,就近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62人。
  支部统筹壮大集体经济村干部办集体企业,不免会面临很多问题,股份该怎么分类,该怎么划分,都需要仔细推敲。县“三变”办公室主任周建波到村提供专业指导,最终按照入股资源类型及村民权益,将村集体、农户、贫困户的资源、资产、资金梳理归类,整合捆绑,共设置集体资产股、土地股、林地股、资金股、人头股5种股权类型。通过核算,“三资”折合价值1243万元,折合1243股,分别投入到3家公司、3家合作社。
  “我们为老庵寺村设计了‘一大主体支撑,两型经营带动’的经营模式。产业主体是白龙产业开发公司,两种经营模式分别是参股经营和自主经营,有效统筹管理3个企业和3个合作社,这样可以很清晰地划分股份,设置分红比例。”周建波说。在分红比例把控方面,村党支部按照保底分红、股份分红、集体均摊等3种方式划分分红比例。
  村民吴贵峰在村活动室拿着股金证,领到了第一桶金,这其中包括他在合作社务工费用1745元、土地股分红56元、林地股分红848元,他感叹道:“这比在外面打工好多了,没想到我一个种了半辈子地的农民,现如今也成了公司的股东,起码收入有保障了。”
  以前那个闭塞落后的小山村已经再换新颜,未来将会有更多的资源变为资产、更多的资金变为股金、更多的农民变为股东,老庵寺也会成为集涉农产业、休闲娱乐、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