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美酒
文章字数:1527
“路过龙驹寨,喝酒不吃菜”。凡是到丹凤(原龙驹寨)的人,都爱喝这里盛产的味道甘美的葡萄酒。但大多数人却不知道丹凤葡萄酒的历史。
最早在丹凤县筹办葡萄酒生产的人,名叫华国文,他原是山西省洪洞县人。小时家境贫寒,青年时期随父母到河南省南阳县定居,信奉天主教。因勤奋好学,曾被意大利传教士安森曼收为弟子。后来,安森曼将酿造葡萄酒的技术传授给他,并将他带到香港学艺。回来后,华国文偶尔经商来陕,一九一一年中秋节前到了龙驹寨,看到市场上有大量的龙眼葡萄时,便四处走访、询问,先后到茶房、棣花两地考察,发现这里葡萄产量大、品种好,栽种历史悠久。加之龙驹寨冬季气候不冷,葡萄不用深埋就能过冬,夏季不热,葡萄生产期病害少含糖分高,实为生产葡萄酒的好地方。
经过周密调查,华国文下决心要在这里造出葡萄酒来,于是他参照意大利的酿酒技术,采用科学先进的方法,酿造出了“共和牌”葡萄酒。经过试销,得到了西京天主教会人员的好评。后来他派员赴天津采购制酒设备,不料中途失事,但他并没有失望。一九一六年,华国文又重新合股,成立了“协记美利酿酒公司”,生产“葡萄牌”葡萄酒,一九二四年改名为“大芳葡萄酒酿造公司”,生产“蜜蜂牌”葡萄酒。年生产量三四万斤。一九三四年华国文离陕,该公司由一些经商人员经营,生产了“四皓牌”“丹凤朝阳牌”葡萄酒,商标上印有中英两国文字。在准备远销海外市场时,中日战争爆发了,未能实现,当时产品以其优良质地颇为远近游客称赞。那时尚无公路,交通不便,主要靠丹江东流船帮水路运往湘、鄂江浙等地,沿驿道西去的马帮驰运陕、甘、宁、青一带。从此丹凤葡萄酒成了过往旅客必带的佳品。
抗战胜利后,这里的酿酒业又为诸家各自经营,酿造出“渊明牌”“东坡牌”葡萄酒以及“天马牌”葡萄酒。随后,因地方混战,加之国民党的横行暴敛,使得酿酒作坊业逼迫停产。到了解放前夕,仅只剩下两家破烂摊子。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重振丹凤葡萄酒厂雄风,使之迅速得到了恢复。一九五一年在私人作坊入股的基础上,成立了公私合营的葡萄酒厂。一九五二年私方提出了退股转商,经过批准后,全部成为国家经营的企业,企业开始起死回生,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一九七七年葡萄酒产量超过了千吨大关,产值达到一百七十多万元。产品品种除继承了丹凤葡萄酒外,又在配方和制作方法上得到改进,相继生产出了“五味香葡萄酒”“木梨香葡萄酒”以及“玫瑰香葡萄酒”等十几个品种,行销全国各地。其中“丹凤葡萄酒”(即传统酒)荣获省级优质产品称号。一九八五年十月,原国家主席胡耀邦同志来到丹凤县视察工作期间,曾品尝了“丹凤葡萄酒”后,勉励要继续提高质量,增强竞争力,争取打入国际市场。根据胡耀邦同志的指示,丹凤葡萄酒厂领导班子重新拟定了长远发展规划,提出了“创万吨酒夺取金牌、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丹凤县委、县政府调整农业布局,在抓粮食生产的同时,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扩大葡萄生产被提上议事日程。县上成立葡萄管理局,负责全县葡萄生产规划及技术指导,推广、引进及培育优良品种,且派一名科技副县长主管,各区乡镇设立了葡萄专干,专抓葡萄生产,使葡萄生产成为农民致富的一大门路。全县几个区,农民买葡萄一年收入就270多万元,一九八五年全县栽种葡萄面积达到1.5万亩,实现了原料基地化、种植大片化、苗木良种化,为葡萄酒生产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企业内部,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实行厂长负责制后,狠抓了质量管理工作,对设备进行改造升级后,从国外引进五台葡萄处理设备和年产一千吨的葡萄酒生产线,并加大了新产品的研制开发力度。
在丹凤葡萄酒厂刚刚度过一百0六岁生日之际,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下,在这新的时代里,她已经迈上新征程。
最早在丹凤县筹办葡萄酒生产的人,名叫华国文,他原是山西省洪洞县人。小时家境贫寒,青年时期随父母到河南省南阳县定居,信奉天主教。因勤奋好学,曾被意大利传教士安森曼收为弟子。后来,安森曼将酿造葡萄酒的技术传授给他,并将他带到香港学艺。回来后,华国文偶尔经商来陕,一九一一年中秋节前到了龙驹寨,看到市场上有大量的龙眼葡萄时,便四处走访、询问,先后到茶房、棣花两地考察,发现这里葡萄产量大、品种好,栽种历史悠久。加之龙驹寨冬季气候不冷,葡萄不用深埋就能过冬,夏季不热,葡萄生产期病害少含糖分高,实为生产葡萄酒的好地方。
经过周密调查,华国文下决心要在这里造出葡萄酒来,于是他参照意大利的酿酒技术,采用科学先进的方法,酿造出了“共和牌”葡萄酒。经过试销,得到了西京天主教会人员的好评。后来他派员赴天津采购制酒设备,不料中途失事,但他并没有失望。一九一六年,华国文又重新合股,成立了“协记美利酿酒公司”,生产“葡萄牌”葡萄酒,一九二四年改名为“大芳葡萄酒酿造公司”,生产“蜜蜂牌”葡萄酒。年生产量三四万斤。一九三四年华国文离陕,该公司由一些经商人员经营,生产了“四皓牌”“丹凤朝阳牌”葡萄酒,商标上印有中英两国文字。在准备远销海外市场时,中日战争爆发了,未能实现,当时产品以其优良质地颇为远近游客称赞。那时尚无公路,交通不便,主要靠丹江东流船帮水路运往湘、鄂江浙等地,沿驿道西去的马帮驰运陕、甘、宁、青一带。从此丹凤葡萄酒成了过往旅客必带的佳品。
抗战胜利后,这里的酿酒业又为诸家各自经营,酿造出“渊明牌”“东坡牌”葡萄酒以及“天马牌”葡萄酒。随后,因地方混战,加之国民党的横行暴敛,使得酿酒作坊业逼迫停产。到了解放前夕,仅只剩下两家破烂摊子。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重振丹凤葡萄酒厂雄风,使之迅速得到了恢复。一九五一年在私人作坊入股的基础上,成立了公私合营的葡萄酒厂。一九五二年私方提出了退股转商,经过批准后,全部成为国家经营的企业,企业开始起死回生,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一九七七年葡萄酒产量超过了千吨大关,产值达到一百七十多万元。产品品种除继承了丹凤葡萄酒外,又在配方和制作方法上得到改进,相继生产出了“五味香葡萄酒”“木梨香葡萄酒”以及“玫瑰香葡萄酒”等十几个品种,行销全国各地。其中“丹凤葡萄酒”(即传统酒)荣获省级优质产品称号。一九八五年十月,原国家主席胡耀邦同志来到丹凤县视察工作期间,曾品尝了“丹凤葡萄酒”后,勉励要继续提高质量,增强竞争力,争取打入国际市场。根据胡耀邦同志的指示,丹凤葡萄酒厂领导班子重新拟定了长远发展规划,提出了“创万吨酒夺取金牌、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丹凤县委、县政府调整农业布局,在抓粮食生产的同时,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扩大葡萄生产被提上议事日程。县上成立葡萄管理局,负责全县葡萄生产规划及技术指导,推广、引进及培育优良品种,且派一名科技副县长主管,各区乡镇设立了葡萄专干,专抓葡萄生产,使葡萄生产成为农民致富的一大门路。全县几个区,农民买葡萄一年收入就270多万元,一九八五年全县栽种葡萄面积达到1.5万亩,实现了原料基地化、种植大片化、苗木良种化,为葡萄酒生产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企业内部,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实行厂长负责制后,狠抓了质量管理工作,对设备进行改造升级后,从国外引进五台葡萄处理设备和年产一千吨的葡萄酒生产线,并加大了新产品的研制开发力度。
在丹凤葡萄酒厂刚刚度过一百0六岁生日之际,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下,在这新的时代里,她已经迈上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