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忆事
文章字数:1688
因好友在金陵寺工作,也因此对金陵寺镇比较熟悉,但是记忆中的金陵寺镇以上的地方离我们有好远。记忆来自于我人生第一次远行。小学五年级那年放暑假,心血来潮就和同村的一个女孩骑车去金陵寺管坪,她的一个朋友家玩。当时我们骑车翻土子岭,土路坑坑洼洼,比较难走,再加上年龄小还找不到路,一路边走边问,饥饿,劳累让我俩后悔不已。那次经历在心里留下阴影,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去过西藏,云南等地方,但就是没有去金陵寺镇上面的地方:熊耳山、西窑、东窑等地方看看的想法。
周六无事觉得无地方可去,就想到了这个被记忆荒芜的地方。现在路好了,车也比较方便,感觉没走多远就到了管坪和东西窑的岔路口(不知那条沟叫啥)。因为老人们常说去西窑换瓮,去煤矿担煤,所以我们就问路边正在盖房的几个工人去西窑是不是靠右边走。农村人热情实在,他们听说我们闲来转转捎带的买个瓮,很热情的指路并说哪家有卖瓮的。他们自认为说得很仔细,可是因为没去,他们说的再详细,我心里还是糊里糊涂的。他们口中的三五里路在车轮下很短,我们凭着直觉顺着较宽敞的水泥路一直前行,很快又到了一个分岔口。我们依着他们所指的一直靠右走,但是一拐上右边的道路我们就后悔了,正好有一个老人在路边,从她口中我们知道我们找的西窑从左边(从代销店门口)走。调转车头顺着水泥路前行,我们很自信的认为走相对宽敞的路,一定能把我们带到目的地。可是当我们前面是一户人家大门,左边是几丈高的陡坡,右边是山坡时我们傻眼了。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去问路。出来一个穿着齐整,五十多岁看起来很睿智的男人,看着他们家的房屋以及引我们来的路我们猜测他应该是这个村的干部。从他口中我们才知道西窑不烧瓮,东窑有,我们又返回刚走的那条路。
去东窑的路要比去西窑的路难走,转弯多,坡度大。转过一个大弯,靠右边一堆倒塌的建筑映入眼球,最吸引人的是墙上“农业学大庆”这几个白字,从字上就可以看出这建筑的久远。现在这些房屋已经坍塌,但是烟囱依旧高耸,似乎在提醒人们记住它曾经的辉煌。见到了几户人家,看到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有瓮的身影,我相信这次我们走对了,是真的来到了“瓮”的故乡。现在家里有存货的人家不多,我们想要买翁还得继续前行。车顺着弯曲的水泥路上到从右手边刚能看到来时那一群白色新农村房屋时,我感觉自己松了口气。前面的路依旧是上坡趋势,路依旧狭窄,右手边还是深不见底的深沟,可是右手边的景色却让人放松。风卖力地为肆意生长的野草梳理着长发,这是他们的地盘,他们的乐园。更让我惊奇的是如此高度,已经到了冬季,可是这儿却生长着一种现在还有绿叶的树,没认出是什么树,但是散开的枝丫成巨伞状,像是给这的山遮雨,挡寒。顽强的生命让人敬佩,就因为眼前的葱郁,我认为自己这次来的都值。沟的另一面半山腰上,几座房屋在黄色,绿色,白色的衬托下含羞带娇,若隐若现,仿若仙境。周六那天阴沉沉的,看不到远山的全貌,我猜:有这么不同凡响的景色,应该是传说中的熊耳山了吧。
依旧凭经验前行,坡越来越陡,水泥路上粘上了泥,车轮打滑,明明前面的山顶不是很远,还能看到快到山顶处停放了一辆车,但是就是不敢再开车前行。为了安全期间,把车停在稍宽敞的地方打算走上去看看。刚一下车一股冷风吹来,让我有重回车上的冲动。走了五六十步远,从山上下来了一个小伙,小伙带着耳机边走边打电话,我的手机在那没信号,正在惊叹小伙手机信号好时看到小伙手里两个手机。这一发现让我的心稍稍平衡了点,也许他也有一个信号不好的。等小伙打完电话,问他这条路通往哪里?小伙说,这就是去熊耳山山顶(原来电视台)的路,这几天正在铺路,过些天路就铺好了,车一直能开上去。本来站在熊耳山脚下却没看到他的样貌,没有看到熊耳晚霞,觉得挺遗憾的,听小伙这么一说,像是点燃了一个希望,不再前行,下次约上好友再来完成心愿。
小伙家里就有瓮,下山走进泥泞的村子不到一千米就到了他家。院子里随处堆放着盆和瓮,就连猪圈、厕所、楼上……能放的地方随处可见。家里面除了过道,盆瓮堆的就如小山,比人高多了。物以稀为贵,他家老人卖太贵我们没买。后来在村里寻到了合适的就买了一个,捎带的我还买了一个小罐罐,蒜窝,算是满载而归。
周六无事觉得无地方可去,就想到了这个被记忆荒芜的地方。现在路好了,车也比较方便,感觉没走多远就到了管坪和东西窑的岔路口(不知那条沟叫啥)。因为老人们常说去西窑换瓮,去煤矿担煤,所以我们就问路边正在盖房的几个工人去西窑是不是靠右边走。农村人热情实在,他们听说我们闲来转转捎带的买个瓮,很热情的指路并说哪家有卖瓮的。他们自认为说得很仔细,可是因为没去,他们说的再详细,我心里还是糊里糊涂的。他们口中的三五里路在车轮下很短,我们凭着直觉顺着较宽敞的水泥路一直前行,很快又到了一个分岔口。我们依着他们所指的一直靠右走,但是一拐上右边的道路我们就后悔了,正好有一个老人在路边,从她口中我们知道我们找的西窑从左边(从代销店门口)走。调转车头顺着水泥路前行,我们很自信的认为走相对宽敞的路,一定能把我们带到目的地。可是当我们前面是一户人家大门,左边是几丈高的陡坡,右边是山坡时我们傻眼了。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去问路。出来一个穿着齐整,五十多岁看起来很睿智的男人,看着他们家的房屋以及引我们来的路我们猜测他应该是这个村的干部。从他口中我们才知道西窑不烧瓮,东窑有,我们又返回刚走的那条路。
去东窑的路要比去西窑的路难走,转弯多,坡度大。转过一个大弯,靠右边一堆倒塌的建筑映入眼球,最吸引人的是墙上“农业学大庆”这几个白字,从字上就可以看出这建筑的久远。现在这些房屋已经坍塌,但是烟囱依旧高耸,似乎在提醒人们记住它曾经的辉煌。见到了几户人家,看到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有瓮的身影,我相信这次我们走对了,是真的来到了“瓮”的故乡。现在家里有存货的人家不多,我们想要买翁还得继续前行。车顺着弯曲的水泥路上到从右手边刚能看到来时那一群白色新农村房屋时,我感觉自己松了口气。前面的路依旧是上坡趋势,路依旧狭窄,右手边还是深不见底的深沟,可是右手边的景色却让人放松。风卖力地为肆意生长的野草梳理着长发,这是他们的地盘,他们的乐园。更让我惊奇的是如此高度,已经到了冬季,可是这儿却生长着一种现在还有绿叶的树,没认出是什么树,但是散开的枝丫成巨伞状,像是给这的山遮雨,挡寒。顽强的生命让人敬佩,就因为眼前的葱郁,我认为自己这次来的都值。沟的另一面半山腰上,几座房屋在黄色,绿色,白色的衬托下含羞带娇,若隐若现,仿若仙境。周六那天阴沉沉的,看不到远山的全貌,我猜:有这么不同凡响的景色,应该是传说中的熊耳山了吧。
依旧凭经验前行,坡越来越陡,水泥路上粘上了泥,车轮打滑,明明前面的山顶不是很远,还能看到快到山顶处停放了一辆车,但是就是不敢再开车前行。为了安全期间,把车停在稍宽敞的地方打算走上去看看。刚一下车一股冷风吹来,让我有重回车上的冲动。走了五六十步远,从山上下来了一个小伙,小伙带着耳机边走边打电话,我的手机在那没信号,正在惊叹小伙手机信号好时看到小伙手里两个手机。这一发现让我的心稍稍平衡了点,也许他也有一个信号不好的。等小伙打完电话,问他这条路通往哪里?小伙说,这就是去熊耳山山顶(原来电视台)的路,这几天正在铺路,过些天路就铺好了,车一直能开上去。本来站在熊耳山脚下却没看到他的样貌,没有看到熊耳晚霞,觉得挺遗憾的,听小伙这么一说,像是点燃了一个希望,不再前行,下次约上好友再来完成心愿。
小伙家里就有瓮,下山走进泥泞的村子不到一千米就到了他家。院子里随处堆放着盆和瓮,就连猪圈、厕所、楼上……能放的地方随处可见。家里面除了过道,盆瓮堆的就如小山,比人高多了。物以稀为贵,他家老人卖太贵我们没买。后来在村里寻到了合适的就买了一个,捎带的我还买了一个小罐罐,蒜窝,算是满载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