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木老木匠匠
文章字数:1659
在商洛农村,有很多老匠人,如石匠、木匠、篾匠、铁匠、银匠、油漆匠、杀猪匠、劁猪匠、泥水匠等等,可谓七十二行,行行都有匠人。在过去,他们凭手艺养家糊口,行走江湖,曾经是社会的佼佼者。但在现代社会,这些老匠人的手艺已经被机器化大生产所取代,逐渐被人们忘却。
在这些众多的匠人中,木匠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生产劳动,还是居家生活,都离不开木匠,大到建筑行业的桥梁、房梁,小到日常生活的桌椅板凳,都需要木匠来制作。二伯父就是一位老木匠,他已经七十多岁了,虽然年老体迈,但对木匠手艺却依然情有独钟。他不但保留了全套的木匠工具,而且还时不时重操旧业,给儿孙们箍个盆呀,做些桌椅板凳什么的。这些纯手工打造的老式家具虽然笨重,却坚固耐用,在当下众多用轻薄塑料等化工合成材料制成的日常生活用具中独具特色,多了几分厚重,几分温情。
老木匠使用的工具有斧、锯、锛、刨、钻以及墨斗、拐尺等,可谓十八般兵器,样样齐全,每样都有每样的用途。如仅刨子就有刨光的,去槽的,镂空的,雕花的等等。老木匠对这些家伙什儿视如珍宝,除非行家里手,一般轻易不会让别人碰。这体现了一种朴素的不能“越俎代庖”的思想,既为了保护自个儿心爱的工具,也为了保护他人不受伤害。
俗话说:“一事通,百事通,一不成,百不成”。二伯父就是个典型农村的百事通,他不但精于制木,还会漆匠,泥瓦匠,侍弄庄稼果木也是一把好手。不管干什么活都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做为专行专业,二伯父木匠活更是做精细,不论是选材用料,还是去粗取精的锯、砍、刨、锛都非常考究。在组装拼接打磨的环节更是精雕细琢,榫是榫,铆是铆,严丝合缝,不能有半点马虎。二伯父的手艺包揽了村里的木匠活,不论是婚丧嫁娶还是建房造屋,凡是需要制木的,都非他莫属。从他手上出来的活儿,哪怕是个小板凳,也有模有样,有板有眼,绝不粗制滥造。
二伯父凭手艺得到了世人的尊重和认可,他的木匠手艺也从农村走向城市,收入不菲。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手表,缝纫机,自行车和收音机被称之为“三转一响”,既是一种潮流时尚,也是家庭身份地位的象征。一年暑假,二伯父揽下了县城某知名学校桌椅板凳修理的活,他加班加点地干,一个多月下来,就挣回了一辆“飞鸽”牌自行车,让村里的庄稼人羡慕不已。后来,年轻木匠都使用机器了,什么电锯、电刨、电钻啊,干起活来又快又好。老木匠风光不再,二伯父也收起了自己的家伙什儿,存之高阁。
不知什么时候,实木家具再度兴起,怀旧复古之风也刮遍了城乡,人们到处寻找老木匠做大门、八仙桌、供桌什么的,不但要求选材优良,精工细做,而且要有镂空雕花,工艺繁复。二伯父老木匠的手艺又重新派上了用场,可惜这时已经年老眼花,只能在自个儿家里干一干,给年轻工匠们打打帮手,指点一二。
这天,在老房子的屋檐下,二伯父借着落日的余晖,正在用力地刨一张八仙桌的桌面,虽然身手不再那么矫健,刨花也没有了昔日花儿般的模样和光泽,但一招一式仍然展现出老木匠的专注和执着。他对木匠这个行业至今充满着感情,闲暇时就会把家具箱和家具篮搬出来晒一晒,看一看,仔细的擦拭和打量。这些斧啊,锯啊什么的虽然已经过时,甚至被弃如弊履。但在他眼里就像是老朋友一般,昔日生活的点点滴滴,昔日的辉煌记忆,都承载在这些工具里,时常在脑海中浮现。庄子说:“道者近乎技也”。其实也可以说,技者近乎道也,技和道是相通的,都需要用心去学习、体悟和实践。这个世界上任何一门技术、技能都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都是生存的需要。正如贾平凹所说,熊掌的雄壮是因为捕食,马腿的粗壮是因为奔跑,长颈鹿脖子长是因为觅食树叶,鸟儿的羽毛漂亮因为在不断飞翔抖擞。老木匠的手艺也是一样,正因为满足了生存生活所需,所以才产生了美,产生了价值。老木匠的手艺还能否传承姑且不论,但老木匠的精神却值得继承和发扬。如果说大国工匠精神体现的是一种责任担当和家国情怀,那么老木匠的精神就是精益求精,是道德坚守,更代表了普通老百姓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激发的内生动力,这种动力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是值得提倡和弘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