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仁 一村一品脱贫攻坚显身手
文章字数:3812
深冬时节,走进镇安县达仁镇象园村,放眼望去,一沟两岸的山坡上,碧绿的茶叶在暖阳斜照下,反射着耀眼的光芒。冬闲时节,对于象园的村民来说,意味着更多的忙碌和希望。
“像我们这样的家庭,多亏政府扶持种茶,不然靠啥收入过日子呀。”12月4日,正在茶园里扩盘松土的象园村三组村民陈宗友高兴地拉起家常,他一家三口,老两口和一个读高三的外孙女相依为伴,在达仁镇和村上的鼓励帮扶下,家里的十亩茶园茶叶采摘后统一被公司回收,一年收入两三万,今年脱贫不成问题。“日子宽裕了,外孙女上学也有底气了,今年考上了二本,我没让她走,还指望她考个一本好学校呢。”
近年来,在开展脱贫攻坚的过程中,达仁镇因地制宜,以象园茶产业为主要抓手,深入推进一村一品强镇富民工程,正将茶叶、蚕桑、板栗、养殖等一个个特色富民产业根植在这片绿色的土地上。
象园茶业 舌尖上的致富梦
这几天中午,在新建茶园工地上劳作回家后,象园村村支书黄正林必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赶快沏上一杯自己炒制的优质象园茶。用他的话说,喝上一杯象园茶,闻闻那淡淡的清香,再细嚼一下那嫩绿的小叶片,全身的劳累都神奇般的一股脑消失了。喝茶已经成了他这么多年的一个精神寄托,当了20多年村干部的他更能体会和茶叶之间的感情,因为那舌尖上小小的叶片让象园村摆脱贫困,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象园茶因其生长地域在象园村而出名,在我国众多的茶叶品牌中极少见,这源自于象园茶的历史渊源。
相传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达仁河刘姓从安徽迁移来时带茶种在象园种植,即今“象园茶”,民国16年(1927年)紫阳彭姓茶商路过象园时,见茶苗长势茂盛,随即迁到原象园乡新凤村定居,开始栽培茶树,炮制茶叶。从顺治元年刘氏开始种茶发展到现在,“象园茶”名气日盛,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而象园茶由于生长在具有“雨洗青山四季春”的宜茶环境和“高山云雾出好茶”的达仁镇象园村的独特地形,造就了其茶叶汤色清亮,香气高,耐冲泡,富含硒,栗香味等品质。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象园村还是出名的等国家救济粮过日子的贫困乡,用当地群众的话说,“发展板栗光长肉包子,种茶籽还不够老鼠拱,养蚕一到休眠就僵死,种苞谷风一吹都长个剃脑壳”。那个年代,尽管茶叶发展磕磕绊绊,但是历届政府都没有放弃过茶叶产业,这种一直传承的茶园种植基础也让茶叶产业成为当地经济支柱、致富的希望。
要实现精准脱贫,没有稳定有效的产业作支撑,减贫摘帽就不能令人信服。近年来,象园村在黄正林的带动下,将象园茶作为群众主导产业,成立合作社,吸纳贫困户入社,将产业发展与贫困户脱贫摘帽计划进行绑定,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致富。目前,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象园村茶园面积达到1.27万亩,由于茶叶产业的发展,象园村人均纯收入也从2014年的7500元增长到今年的过1万元大关。2018年,预计该村贫困户将全部实现脱贫。
“家里有茶园好得很,茶园都成了我们家的主要经济来源,现在日子越过越好!”正在家里粉碎甘蔗酿酒筹备过年的象园村三组村民闫世品谈起茶园,高兴称赞。曾经是贫困户的他,一家中7口人,上有两个老人,下有三个孩子上学。在政府帮扶下,种了30亩茶园,除种苗、肥料等均由合作企业免费提供外,每年还有3-4次的专业技术培训,这两年稳定收入都在5万元左右,茶叶已成为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去年已经顺利实现脱贫。
从简单的茶叶销售到当地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兴起,茶叶产业正在成为象园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成为老百姓“舌尖上的绿色银行”。象园村,也从曾经的贫困村,而今成了脱贫攻坚的明星村。去年九月,象园村被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三带四联“绿色股份”激活产业大发展
实践表明,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是贫困地区发挥资源优势、培育主导产业、实现规模经营的重要形式,是贫困地区培养新型农民、激发内生动力的重要载体,是贫困地区壮大集体经济、增强发展活力的动力源泉、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好山好水出好茶。作为“国家AA级有机食品”象园茶的主产地达仁镇,境内奇峰俊秀,碧水蜿蜒,森林覆盖率达87%,特别是数百年的种茶经验,得出了板栗林和高大花卉乔木林下套种,形成了立体生态茶园,生产出来的茶泡好后还带着浓郁的栗花香,造就镇安象园茶与众不同品质。得天独厚的山水条件,孕育了象园茶独特的品质,寄托着千万户茶农的生计,承载着达仁镇的脱贫致富梦。脱贫攻坚实施以来,达仁镇积极落实“三带四联”产业扶贫举措,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龙头、品牌为主线”产业发展之路,紧紧依靠科技创新,狠抓新品种选育和良种推广,强推科学管护和标准化生产,茶叶产量不断增加,知名度不断提高。该镇一手抓茶叶产业基地的建设,制定了茶叶发展规划,以象园、农光两个村为中心,辐射带动全镇其余6个村发展,计划利用三年左右时间,全镇改造提升低产茶园3万亩,每年递进式发展高质量茶园1500亩,保证了茶叶产业发展的持续性。另一方面,通过“三带四联”扶贫举措,依托盛华茶叶等公司和全镇20个茶叶加工厂,建立了由企业、合作社、中介组织和营销大户组成的茶叶营销网络,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茶叶销售市场,确保产品销售渠道畅通。
聚焦“三变”改革,达仁镇积极引导和组织困难群众自愿以土地林地经营权入股村上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发展集体股份合作经济,真正把贫困户捆绑在产业链上,把产业捆绑在经济组织上,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历史性跨越,正逐步带领群众走出了一条稳定长效的产业脱贫之路。当前,达仁镇现有茶园面积6.25万亩,年产量320吨,产值4200万元,全镇人均茶叶收入3856元,占人均纯收入的45.5%。
而作为村支书,又是象园茶叶合作社负责人的黄正林,在“三带四联”中义不容辞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他的合作社目前已吸纳茶园250亩,带动23户参与“三变”。他还自带村上基础最差的贫困户6户,让他们在合作社打工、入股并参与分红,每户每年可领到1000至8000元的分红。象园村一组贫困户黄显云,家中四口人,丈夫前些年肺矽病去世,上有一个老母亲,下有两个孩子,没有劳动力,经济贫困。“三变”改革动员会后,她将家中5亩茶园入股象园茶叶专业合作社。她说,茶叶种苗、肥料等均由合作企业免费提供,现在不仅每年能分得股金,不用再操心茶园科管,而且自己在公司帮工、炒茶、做饭等,收入比以前翻了一番。现在,她的旧房也经当地政府改造,真正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了。贫困户易德林,夫妻两人都是聋哑人,其母亲78岁,儿子读高一,黄正林主动每年拿出6000元资助其上学;贫困户章登富,今年四月因肺矽病去世,留下妻子及年迈老母和女儿,女儿今年读高二,黄支书每学期支助其5000元,一年合计支助其1万元。
一村一品脱贫攻坚显身手
产业是富民之源、强镇之本、脱贫之基。茶叶产业已发展成为达仁镇经济发展中最能带动二三产业良性互动的优势产业,茶农户均增收达1.4万元,每年还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500人,增加劳务收入1200万元。特别是新一轮脱贫攻坚启动以来,该镇牢牢扭住产业脱贫这一关键,持续为贫困户培育“绿色银行”,目前,茶叶产业辐射带动贫困户659户1419人,占贫困总人数的56%,已有320户依托茶叶产业稳定脱贫。
但是,并不是达仁镇所有的地方都适宜种茶。立足镇情实际,错位发展很重要。达仁特色资源丰富,茶叶、蚕桑、板栗、魔芋种植和畜牧养殖等历史悠久,经过多年不懈努力,“茶、桑、果、畜、芋”等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川道蚕桑坡间栗茶”的产业发展布局基本形成,特别是茶叶、蚕桑、板栗发展势头良好,已成为富民强镇的主导产业,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60%。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各项强农惠农和产业项目资金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群众利用发展产业来满足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一愿望愈加强烈。客观审视地理位置、资源条件等综合因素,化短为长、因势利导,紧盯优势不放松,达仁镇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治本之策,围绕“2020年以前怎么脱、2020年以后怎么富”的目标,确定了做大做强做优茶叶、蚕桑、板栗等主导产业,实现“兴一项产业,富一方百姓”。
为加强茶叶、蚕桑、板栗三大“一村一品”主导产业发展,达仁镇着力打造“一区两带十园”。一区即茶叶生产示范区,依托盛华茶叶公司、象园茶叶公司等龙头企业,以象园、农光流域为核心建设示范区,示范带动双河、春光、玉泉、枫坪、狮子口等村茶叶产业发展,到2020年实现茶叶种植总面积达到7万亩,产值达到8000万元。两带即蚕桑产业示范带和板栗产业示范带,依托百盛缫丝公司等龙头企业,以枫坪、丽光、狮子口公路沿线为中心,示范带动全镇发展蚕桑产业,重点推广小蚕共育、工厂化养蚕,实现蚕桑面积5500亩;以红仁路沿线狮子口、春光村为中心,示范带动全镇板栗发展,到2020年板栗产业实现产值2000万元。十园即十个产业脱贫示范园:春光村蚕桑养殖观光体验园,春光村板栗示范园,农光村产业品种种植示范园,象园沟“红豆杉+茶叶”立体观光示范园,象园村茶叶观光示范园,栗茶家园创业园,丽光村蚕桑科技示范园,双河村特色种养示范园,枫坪村蚕桑养殖示范园,玉泉村中药材产业示范园、玉泉蚕桑产业园。
“达仁镇将集中力量扶持贫困村和贫困户做强做大茶叶、蚕桑、板栗等脱贫产业,实现有劳动能力脱贫户的产业扶持全覆盖。以‘三变’为契机,不断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确保到2020年在6个村摘帽、1190户3219人脱贫的基础上实现‘三个一’:产业总产值超过一亿二千万元,农民产业收入突破一万元,村级集体经济达到一百万元。”达仁镇党委书记李兴斌谈及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时,信心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