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 扶志扶智双管齐下诊疗思想贫困顽疾
文章字数:3803
通过丹凤大讲堂为干部“充电”
送戏下乡到农村 文化惠民暖人心
创新推出漫解脱贫攻坚连环画
丹凤扶贫题材微电影《段家湾的笑声》即将上映
搭建新媒体宣传大平台
农民夜校点亮群众致富路
群众中的文艺宣传队
技能培训
全县多形式表彰先进典型
在全县开展脱贫攻坚典型事迹宣讲会
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在决战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以来,丹凤县坚持以精神文化扶贫为突破口,用扶志扶智双管齐下方式开方抓药诊疗思想贫困顽疾,成功开辟了精神文化脱贫主战场,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帮助贫困群众摆脱“贫困”思想观念束缚,补充了精神之钙,激发了内生动力,逐步让贫困群众在经济上走出贫困,在精神上实现小康。
丹凤县不断丰富文化宣传载体,强化文化阵地建设,打通精神文化扶贫的“最后一公里”,提振了干群的精气神,增强了农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生活幸福感。
宣传形式接地气,变“送文化”为“种文化”
“脱贫不能等和靠,发展生产最重要。机遇就从头上飘,跳起才能抓得牢。”这是丹凤县组织编写创作的一本漫画集《用群众语言——漫解脱贫攻坚》,画册里共集纳了56幅漫画作品,内容全部是对脱贫目标、措施、政策等脱贫攻坚政策的系统解读,以群众听得懂、记得住、忘不了、“顺口溜”的语言,用漫画形式解读脱贫攻坚的相关政策。首批印刷了2.2万册连环画册,刚一亮相就被一抢而空,不得不再次加印,中省市媒体对这一创新进行了争相报道,部分主流媒体还对漫画内容进行了连载。
丹凤县在全县所有村(社区)均成立了脱贫攻坚“农民夜校”,农民群众白天忙于农事,天黑才能回家。丹凤县抢抓时间差,通过开办“农民夜校”让群众在闲暇时间“充电”,精挑细选了一批具有一定政策理论水平、熟悉法律知识、懂农村实用技术的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组成员和驻村农技员组成授课教师团队。此外,还从退休干部、农村致富带头人、“土专家”“田秀才”等优秀群体中选拔了一批有实战经验的人才充实到夜校教师队伍中。让授课老师与村干部、农民群众聚在一起聊政策、谈发展,引导群众脱贫致富。并结合丹凤实际将上级的各项惠民政策进行了提炼和解读,编印了《丹凤县脱贫攻坚农民夜校读本》作为夜校课本。所编写的内容都是从各部门捞出了真金白银的政策“干货”,该书成了干部群众快速了解农村扶贫政策的“百宝箱”,深受干部群众欢迎。
依托农民夜校,采取“固定课堂+流动课堂”的灵活模式,在镇办所辖村(社区)的会议室、文化活动室、党员活动室、闲置校舍、村民院落变成授课的教室。全县各镇办、包扶部门还不断创新活动载体,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作用,安排专人负责定期通过微信群、QQ群等形式上传学习资料,为群众利用闲暇时间开展自学、交流学习搭建平台。各镇办还确定了1——2个“农民夜校”示范点,全县共举办夜校培训班400余期,培训贫困群众3万人次。
丹凤县加大文化扶贫力度,创作推出了一批反映脱贫攻坚的小品、快板,还组织拍摄了方言碎戏《小高书记》和微电影《段家湾的笑声》等诙谐幽默的视频宣传片。先后开展脱贫攻坚文艺演出150余场次,在全县各镇办举办了“激发内生动力·合力脱贫攻坚”主题图片巡展,参观群众达3万余人次。
文化阵地惠民生,变“软资源”为“硬实力”
“文化场所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阵地,也是我们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抓手,为了建好这个广场我们下了很大功夫,硬是从乱石滩中一点一点砌出文化场地……”在寺坪镇牌楼河村该镇党委书记龚富杰指着新修的文化广场做着这样的介绍。牌楼河村地处山大沟深的土石山区,那里地无三尺平,以前群众连跳广场舞的地方都没有,现在建成了占地1.5亩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各种文化设施一应俱全,在小山沟里搭建起了周围群众的精神乐园。
丹凤县巧借百县万村综合文化广场服务中心示范点项目,在全县选出11个贫困村按照“七个一”的基本标准进行建设,重点抓好一个文化活动广场,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简易戏台,一个宣传栏,一套文化器材,一套广播器材,一套体育设施器材的建设。在建设中为了弥补建设资金缺口,将文化示范工程建设与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同规划、同部署、同实施,县财政为每个示范村争取配套建设资金50万元,用于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高标准建起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累计建设文化活动广场23293平方米、文化活动室836平方米,配套体育设施投入15.8万元、文化器材投入24.1万元。
丹凤县在村级文化服务中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广上还融入了“诚信、睿智、包容、创新”丹凤人主流价值观,并将这些内容列为村民的行动纲领、道德戒尺。在场所使用中,坚持村支部牵头组织,定人、定制度,鼓励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建立了各项可持续推进的管理制度,让各项设施设备真正派上用场。丹凤县注重本土文化挖掘和文化人才培育,培育了一批乡土文化能人、文化特色户、文化大院,积极开发县域特色的民间工艺项目。大力实施农村广播、数字电视户户通、送电影、送图书下乡等文化惠民项目落地生根,并发挥作用。
把“美丽乡村·文明家园”作为脱贫攻坚示范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将农家书屋、村广播室、乡风文明一条街、乡贤文化队伍等十项标准作为村级乡风文明建设的“规定动作”,鼓励各村社区开展形式多样的“自选动作”,构建村级大文化体系。扎实开展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为主要形式的“道德讲堂”,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道德建设的新途径。
在每个村(社区)均成立了以理论骨干、党员志愿者、先进模范、人才服务团、乡贤人士等为成员的“脱贫攻坚志愿服务队”和医疗志愿服务队,积极开展各类“送温暖献爱心·助力脱贫攻坚”志愿服务活动,定期深入村组开展义诊活动,现已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00余场次,调解矛盾纠纷50余件,为贫困群众办实事100余件。
丹凤县在贫困村中还组建了村级脱贫攻坚党支部,支部成员由驻村脱贫攻坚工作队、第一书记、镇包村干部、村“两委会”班子及监委会成员“四支队伍”中的党员组成,为文化阵地建设筑牢了坚强的组织堡垒,利用“党员主题日”和每周二集中帮扶日,组织干部进村入户开展送政策、送信息、送技能、送文化、送服务、送平安、送温暖、送产业“八送”服务活动,大力开展中药材种植、经济林科管、畜禽养殖、家政服务等实用技术培训。同步开展送戏、送电影、送图书、送科技等送文化活动,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快捷服务。
今年来,各村(社区)结合群众产业发展需求,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事迹报告、知识讲座、互动交流、文艺表演、公益服务等活动100余场,举办各类培训200余场次。
启智教化重实效,变“要我富”为“我要富”
丹凤县积极开展扶志扶智助力脱贫攻坚系列活动,利用典型引领,采取扶志与扶智双管齐下的方式,营造见贤思齐、崇德向善、艰苦奋斗、脱贫光荣的浓厚氛围,为干部群众提振精气神,激发内生动力。
丹凤县以刘西有精神作为新时期全县干群脱贫攻坚学习标杆。刘西有“十二把镢头闹革命”,带领丹凤县马炉村群众修田造地,摆脱贫困,让马炉村一度成为当时西北地区的一面旗帜。丹凤县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刘西有精神作为全县89个像马炉村一样的贫困村的动力源。县上在抓马炉村这个示范点时,定位于将马炉村打造成全县全市乃至全省的精神脱贫教育基地和村级干部教育培训基地。组织人力搜集整理与刘西有精神相关的文章和文献,积极筹建劳模纪念馆、村史馆,以起到彪炳先辈,激励后世的作用。
丹凤县整合力量,组建了全县脱贫攻坚政策、脱贫攻坚典型人物、道德模范事迹、文艺等四支宣讲团,巡回开展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等活动100余次。并编印《丹凤县道德模范及脱贫攻坚典型人物先进事迹汇编》500余本,推出一批脱贫攻坚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成立脱贫攻坚典型人物宣讲团、道德模范事迹报告团巡回宣讲报告。全县每年财政拿出160万元用于奖励表彰一批示范带头人、致富带头人、脱贫致富标兵。同时,组织开展奋进奖、创新奖、贡献奖、奉献奖等四类“全县脱贫攻坚奖”评选表彰活动,通过春风化雨的教化引导,激发群众自身动力,在全县形成人人愿为、人人可为、人人能为的脱贫攻坚工作氛围。
在全县30个贫困村中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组织开展“倡俭治奢讲文明树新风”专项整治活动2场次。在全县干部群众中发出了“移风易俗、纯净人情”倡议,建立了“道德评议日”制度,充分发挥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道德评议会“一约四会”的作用,治理铺张浪费、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以制度引领社会新风尚。深入开展“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身边好人、道德模范等评选表彰活动。在全县各村(社区)全面推行“善行义举榜”,树立正确的价值“风向标”,大力弘扬社会文明新风尚,凝聚农村发展正能量。
扶志扶智,关键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丹凤县在将精神文化扶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的强大动力,大胆探索,通过“三联三带三创”产业脱贫帮扶模式与“三变改革”结合,成功探出了龙头企业引领型的产业扶贫“华茂模式”、现代产业园承载型的“棣花模式”、合作组织联盟型“万湾模式”和集体经济带动型的“毛坪模式”等一批可复制、易推广的丹凤脱贫新路子。这些经验的取得又再次增强了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拓宽了农户脱贫致富渠道,实现了精神和物质的辩证推进。
精神文化扶贫,是从根子上解决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发挥精神文化在脱贫攻坚中的特殊作用,让精神文化启智开窍,开阔视野,进而激发贫困对象鼓起战胜贫困的信心,在各级组织的扶持下,摆脱贫困步入小康。策划:王舒 组稿:樊利仁 冯永发
送戏下乡到农村 文化惠民暖人心
创新推出漫解脱贫攻坚连环画
丹凤扶贫题材微电影《段家湾的笑声》即将上映
搭建新媒体宣传大平台
农民夜校点亮群众致富路
群众中的文艺宣传队
技能培训
全县多形式表彰先进典型
在全县开展脱贫攻坚典型事迹宣讲会
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在决战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以来,丹凤县坚持以精神文化扶贫为突破口,用扶志扶智双管齐下方式开方抓药诊疗思想贫困顽疾,成功开辟了精神文化脱贫主战场,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帮助贫困群众摆脱“贫困”思想观念束缚,补充了精神之钙,激发了内生动力,逐步让贫困群众在经济上走出贫困,在精神上实现小康。
丹凤县不断丰富文化宣传载体,强化文化阵地建设,打通精神文化扶贫的“最后一公里”,提振了干群的精气神,增强了农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生活幸福感。
宣传形式接地气,变“送文化”为“种文化”
“脱贫不能等和靠,发展生产最重要。机遇就从头上飘,跳起才能抓得牢。”这是丹凤县组织编写创作的一本漫画集《用群众语言——漫解脱贫攻坚》,画册里共集纳了56幅漫画作品,内容全部是对脱贫目标、措施、政策等脱贫攻坚政策的系统解读,以群众听得懂、记得住、忘不了、“顺口溜”的语言,用漫画形式解读脱贫攻坚的相关政策。首批印刷了2.2万册连环画册,刚一亮相就被一抢而空,不得不再次加印,中省市媒体对这一创新进行了争相报道,部分主流媒体还对漫画内容进行了连载。
丹凤县在全县所有村(社区)均成立了脱贫攻坚“农民夜校”,农民群众白天忙于农事,天黑才能回家。丹凤县抢抓时间差,通过开办“农民夜校”让群众在闲暇时间“充电”,精挑细选了一批具有一定政策理论水平、熟悉法律知识、懂农村实用技术的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组成员和驻村农技员组成授课教师团队。此外,还从退休干部、农村致富带头人、“土专家”“田秀才”等优秀群体中选拔了一批有实战经验的人才充实到夜校教师队伍中。让授课老师与村干部、农民群众聚在一起聊政策、谈发展,引导群众脱贫致富。并结合丹凤实际将上级的各项惠民政策进行了提炼和解读,编印了《丹凤县脱贫攻坚农民夜校读本》作为夜校课本。所编写的内容都是从各部门捞出了真金白银的政策“干货”,该书成了干部群众快速了解农村扶贫政策的“百宝箱”,深受干部群众欢迎。
依托农民夜校,采取“固定课堂+流动课堂”的灵活模式,在镇办所辖村(社区)的会议室、文化活动室、党员活动室、闲置校舍、村民院落变成授课的教室。全县各镇办、包扶部门还不断创新活动载体,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作用,安排专人负责定期通过微信群、QQ群等形式上传学习资料,为群众利用闲暇时间开展自学、交流学习搭建平台。各镇办还确定了1——2个“农民夜校”示范点,全县共举办夜校培训班400余期,培训贫困群众3万人次。
丹凤县加大文化扶贫力度,创作推出了一批反映脱贫攻坚的小品、快板,还组织拍摄了方言碎戏《小高书记》和微电影《段家湾的笑声》等诙谐幽默的视频宣传片。先后开展脱贫攻坚文艺演出150余场次,在全县各镇办举办了“激发内生动力·合力脱贫攻坚”主题图片巡展,参观群众达3万余人次。
文化阵地惠民生,变“软资源”为“硬实力”
“文化场所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阵地,也是我们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抓手,为了建好这个广场我们下了很大功夫,硬是从乱石滩中一点一点砌出文化场地……”在寺坪镇牌楼河村该镇党委书记龚富杰指着新修的文化广场做着这样的介绍。牌楼河村地处山大沟深的土石山区,那里地无三尺平,以前群众连跳广场舞的地方都没有,现在建成了占地1.5亩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各种文化设施一应俱全,在小山沟里搭建起了周围群众的精神乐园。
丹凤县巧借百县万村综合文化广场服务中心示范点项目,在全县选出11个贫困村按照“七个一”的基本标准进行建设,重点抓好一个文化活动广场,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简易戏台,一个宣传栏,一套文化器材,一套广播器材,一套体育设施器材的建设。在建设中为了弥补建设资金缺口,将文化示范工程建设与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同规划、同部署、同实施,县财政为每个示范村争取配套建设资金50万元,用于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高标准建起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累计建设文化活动广场23293平方米、文化活动室836平方米,配套体育设施投入15.8万元、文化器材投入24.1万元。
丹凤县在村级文化服务中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广上还融入了“诚信、睿智、包容、创新”丹凤人主流价值观,并将这些内容列为村民的行动纲领、道德戒尺。在场所使用中,坚持村支部牵头组织,定人、定制度,鼓励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建立了各项可持续推进的管理制度,让各项设施设备真正派上用场。丹凤县注重本土文化挖掘和文化人才培育,培育了一批乡土文化能人、文化特色户、文化大院,积极开发县域特色的民间工艺项目。大力实施农村广播、数字电视户户通、送电影、送图书下乡等文化惠民项目落地生根,并发挥作用。
把“美丽乡村·文明家园”作为脱贫攻坚示范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将农家书屋、村广播室、乡风文明一条街、乡贤文化队伍等十项标准作为村级乡风文明建设的“规定动作”,鼓励各村社区开展形式多样的“自选动作”,构建村级大文化体系。扎实开展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为主要形式的“道德讲堂”,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道德建设的新途径。
在每个村(社区)均成立了以理论骨干、党员志愿者、先进模范、人才服务团、乡贤人士等为成员的“脱贫攻坚志愿服务队”和医疗志愿服务队,积极开展各类“送温暖献爱心·助力脱贫攻坚”志愿服务活动,定期深入村组开展义诊活动,现已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00余场次,调解矛盾纠纷50余件,为贫困群众办实事100余件。
丹凤县在贫困村中还组建了村级脱贫攻坚党支部,支部成员由驻村脱贫攻坚工作队、第一书记、镇包村干部、村“两委会”班子及监委会成员“四支队伍”中的党员组成,为文化阵地建设筑牢了坚强的组织堡垒,利用“党员主题日”和每周二集中帮扶日,组织干部进村入户开展送政策、送信息、送技能、送文化、送服务、送平安、送温暖、送产业“八送”服务活动,大力开展中药材种植、经济林科管、畜禽养殖、家政服务等实用技术培训。同步开展送戏、送电影、送图书、送科技等送文化活动,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快捷服务。
今年来,各村(社区)结合群众产业发展需求,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事迹报告、知识讲座、互动交流、文艺表演、公益服务等活动100余场,举办各类培训200余场次。
启智教化重实效,变“要我富”为“我要富”
丹凤县积极开展扶志扶智助力脱贫攻坚系列活动,利用典型引领,采取扶志与扶智双管齐下的方式,营造见贤思齐、崇德向善、艰苦奋斗、脱贫光荣的浓厚氛围,为干部群众提振精气神,激发内生动力。
丹凤县以刘西有精神作为新时期全县干群脱贫攻坚学习标杆。刘西有“十二把镢头闹革命”,带领丹凤县马炉村群众修田造地,摆脱贫困,让马炉村一度成为当时西北地区的一面旗帜。丹凤县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刘西有精神作为全县89个像马炉村一样的贫困村的动力源。县上在抓马炉村这个示范点时,定位于将马炉村打造成全县全市乃至全省的精神脱贫教育基地和村级干部教育培训基地。组织人力搜集整理与刘西有精神相关的文章和文献,积极筹建劳模纪念馆、村史馆,以起到彪炳先辈,激励后世的作用。
丹凤县整合力量,组建了全县脱贫攻坚政策、脱贫攻坚典型人物、道德模范事迹、文艺等四支宣讲团,巡回开展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等活动100余次。并编印《丹凤县道德模范及脱贫攻坚典型人物先进事迹汇编》500余本,推出一批脱贫攻坚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成立脱贫攻坚典型人物宣讲团、道德模范事迹报告团巡回宣讲报告。全县每年财政拿出160万元用于奖励表彰一批示范带头人、致富带头人、脱贫致富标兵。同时,组织开展奋进奖、创新奖、贡献奖、奉献奖等四类“全县脱贫攻坚奖”评选表彰活动,通过春风化雨的教化引导,激发群众自身动力,在全县形成人人愿为、人人可为、人人能为的脱贫攻坚工作氛围。
在全县30个贫困村中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组织开展“倡俭治奢讲文明树新风”专项整治活动2场次。在全县干部群众中发出了“移风易俗、纯净人情”倡议,建立了“道德评议日”制度,充分发挥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道德评议会“一约四会”的作用,治理铺张浪费、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以制度引领社会新风尚。深入开展“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身边好人、道德模范等评选表彰活动。在全县各村(社区)全面推行“善行义举榜”,树立正确的价值“风向标”,大力弘扬社会文明新风尚,凝聚农村发展正能量。
扶志扶智,关键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丹凤县在将精神文化扶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的强大动力,大胆探索,通过“三联三带三创”产业脱贫帮扶模式与“三变改革”结合,成功探出了龙头企业引领型的产业扶贫“华茂模式”、现代产业园承载型的“棣花模式”、合作组织联盟型“万湾模式”和集体经济带动型的“毛坪模式”等一批可复制、易推广的丹凤脱贫新路子。这些经验的取得又再次增强了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拓宽了农户脱贫致富渠道,实现了精神和物质的辩证推进。
精神文化扶贫,是从根子上解决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发挥精神文化在脱贫攻坚中的特殊作用,让精神文化启智开窍,开阔视野,进而激发贫困对象鼓起战胜贫困的信心,在各级组织的扶持下,摆脱贫困步入小康。策划:王舒 组稿:樊利仁 冯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