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脱贫攻坚迈上新台阶
文章字数:3997
文/图 记者 李小龙 刘婷
脱贫攻坚事关全局,产业扶贫是重中之重。大力发展产业,助力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难在精准,只有做到产业覆盖到村、措施精准到户、贫困人口精准受益,产业扶贫才能取得新突破。我市如何在现有基础上破解发展瓶颈,将产业扶贫推向纵深?下一步还有哪些政策扶持?记者就此进行调查。
坚持规划引领精准扶贫产业
制定一个科学有效的产业扶贫规划,是打赢产业脱贫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为此,市上制定出台了全市产业发展和扶贫规划,以及核桃、板栗、中药材等专项发展规划,印发了《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深化“三带一创”推进产业精准脱贫意见》。各县区、镇办、村组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科学编制各自产业脱贫规划,带动贫困户制定产业脱贫计划。
据了解,在产业精准选择上,我市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以资源为基础、以科技为依托、以规模经营为引领,因地制宜合理确定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和规模,避免产业同质化问题,实现差异竞争、错位发展。坚持长中短结合,既注重培育市场前景好、效益稳定的中长期受益产业,又注重发展周期短、见效快的短平快产业。
“在产业总体谋划上,我市主要是坚持‘三化’思路,即以市、区县、镇办为单位,整流域、区域化布局产业。按照全产业链理念打造产业,在种养、加工、销售、流通上整体发力,拓宽贫困户就业增收渠道,坚持做到产业化发展。进一步做强核桃、板栗、中药材、食用菌、茶叶、休闲旅游等主导产业,做大马铃薯、生猪、土鸡、蜜蜂、烤烟、魔芋、蚕桑、油用牡丹等优势产业,做精冷水鱼、中华蜂、九眼莲、猕猴桃、苗木花卉等特色产业,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格局。”市产业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到2020年,全市将发展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100个,核桃面积达到340万亩、板栗300万亩、中药材200万亩;发展生态猪200万头、土鸡1500万羽;发展食用菌2亿袋、生态茶园达到48万亩。
深化三带一创增强扶贫实效
“我自己有5亩茶园,每年收入几千元,入股华薇茶叶合作社以后,不但可以分红,农闲时我还可以在茶厂打工,收入增加了不少。”11月28日,丹凤县武关镇毛坪村的贫困户刘宏高兴地告诉记者。目前,该村21户贫困户和他一样加入了华薇茶叶专业合作社,走上了依靠产业脱贫的路子。
毛坪村依托秦鼎茶叶、华薇和金茗茶叶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带动81户贫困户通过土地租赁、务工增收、入股分红等方式在茶叶产业链上实现了增收。这是我市实施“三带一创”机制的一个缩影。
“三带一创”产业精准脱贫机制是我市探索的比较成熟的产业扶贫模式,通过建立完善贫困户和带动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这个核心,有效解决贫困户发展产业的技术、资金、产品销路等难题,以实现贫困户与带动主体的“互利共赢”。
目前,我市正在持续探索、不断深化这一机制,围绕“把贫困户牢牢镶嵌在产业链条上”这一主线,积极推行“政府+市场主体(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产业脱贫带动模式,着力探索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土地托管、订单帮扶等不同方式,带动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相关环节生产经营活动,挖掘打造可复制、可推广、服水土、接地气的产业扶贫优秀范例,使全市贫困户均能从中受益。同时,各级金融机构也在创新“产业贷”产品,落实“农户贷”政策,积极发展特色农业保险和小额扶贫保险,稳步扩大“银保富”、农产品价格指数、气象指数保险等险种,为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保驾护航。
据了解,到2020年,全市将力争认定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60家,发展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290个,培育家庭农场100个、职业农民1万人,发展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100个,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脱贫带动率达到六成以上。
推进“三变”改革壮大集体经济
“我们每年都能在农业园区领分红了,以后的日子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12月1日,贫困户李传龙高兴地说。目前,村里有55户贫困户像他一样,不久前在山阳诚惠生态农业园领到了股金证,根据股金协议,这些贫困户今年共分得18.5万元的红利。
据介绍,占地500亩的山阳县诚惠生态农业园,分为食用菌生产加工、电商销售、生猪繁育、有机肥等五大产业,在当地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创新探索“党支部+公司+贫困户”模式,依托“三变”改革,引导群众通过土地、“集体贷”资金入股的方式参与园区建设,折股量化共8000股,年可分红500万元,辐射带动并稳定实现了园区周边3个村328户贫困群众稳定增收。这是我市目前正在大力推广的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的一个典型。
推进“三变”改革是全新的工作任务。由于县情、镇情、村情复杂多样,产业基础不一,资源禀赋各异,没有固定的模式,我市在工作推进中,始终坚持试点示范先行,在试点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试点中总结提炼经验,再全面推广。结合我市实际,全市先期启动200个“三变”改革试点村建设,其中市上抓50个试点村,财政部门负责筹措资金,市农业局、市委政策研究室负责整体推进工作。市级各牵头部门主要负责人,各县区党政主要领导、主管副书记、主管副县长各抓1个“三变”改革试点村。在抓点示范中,全市选择有代表性的贫困村,抽调精干力量,组建专门班子,驻村调研、科学论证,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为全市开展“三变”改革创经验、铺路子。力争到2020年,全市贫困村基本完成“三变”改革,每个贫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5万元。
实施四轮驱动健全营销体系
11月30日,在商洛高新区创业孵化园,一场品牌助推脱贫攻坚“商洛蓝”农产品展示推介会正在火热进行。商洛盛泽商贸公司、陕西秦峰农业、镇安华兴特色农产品公司、洛南宏泰金银花专业社等30多户农产品企业及专业社参加推介,共推介核桃、木耳、香菇、金银花、手工挂面、秦岭土蜂蜜等30多种商洛名优农特产品,吸引了省内外众多客商参会。
为了提升产业扶贫效益,我市坚持市场导向,围绕延长主导产业链条,积极推进初级加工、精深加工、主食加工、综合利用多元化发展,不断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力争全市每年新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5家以上,到2020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比达到2:1。
我市将加大农特产品营销网络建设,抓好区域农产品集散地、批发市场、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年内将建成洛南核桃、镇安板栗、商南食用菌交易市场,着力建设农产品收购、储藏、运输、销售的全程冷链物流体系,持续开拓发展空间。
充分利用“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市”这个金字招牌,大力开展“三品一标”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积极创建著名商标、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依靠品牌影响促进农产品实现溢价效应,力争到2020年全市累计认证“三品”产品280个,累计认定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15个,农产品注册商标发展到150个,创建省级名牌产品20个、国家级品牌示范区1个、驰名商标2个。充分发挥电商营销新业态和现代网络媒体作用,支持各类主体和农村人才发展“互联网+”农业营销新渠道,让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不愁卖、增效益。
坚持三产联动实现融合发展
12月2日,记者在镇安县云盖寺镇看到,由陕西天行健公司投资建设的红豆杉产业园内一派火热景象,村民在技术员的指导下,移栽红豆杉苗木。
红豆杉产业园项目计划总投资22亿元,是打造集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康养于一体的现代田园综合体项目,目前发展红豆杉7000亩,栽植红豆杉苗木1200多万株、大棚扦插红豆杉苗木200多万株,带动红豆杉种植户1396户,其中贫困户216人,吸收贫困人口务工2000人,项目建成后将有效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产业扶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市在工作推进中,始终坚持系统化思维,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绿色化、田园景观化的思路,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依托山水风光,挖掘农耕文化,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农副产品加工、农村电商等产业,拉动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进入产业链;发挥农产品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果蔬加工、肉类加工等农副产品加工业,形成一批加工基地,搭建贫困人口生产就业新平台,增强贫困地区就业承载能力;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开发农业文化产品,创建休闲农业品牌,培育集农业生产加工、休闲体验、观光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农业田园综合体,推动农业承接二产,联结三产,实现融合发展,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开辟新渠道。到2020年,全市将创建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县1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县2个,建设市级休闲农庄30个。
凝聚各方资源助力产业脱贫
据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加强协调沟通,在政策统筹、项目设置、资金使用、人力调配、信息共享方面密切衔接,引导资源要素向产业扶贫聚集,形成整体作战的工作合力。以开展产业脱贫推进月活动为载体,推进“三带一创”模式全覆盖,积极探索推进“三变”改革,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合力掀起党委总揽、政府主导、各方同向、干部真帮、群众实干、村村兴产业、户户增收入的产业脱贫新高潮。
市上将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按照“产业到村、项目跟进”思路,用好财政产业扶贫资金,让资金项目跟着贫困人口走,引导汇聚一切可用财力,形成“国家补贴、单位帮扶、信贷支持、群众自筹、社会捐赠”的扶贫开发多元投入机制。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的原则,加强资金整合,统筹推进扶贫开发项目建设,防止“大水漫灌”“撒胡椒面”,切实加强资金管理,确保一分一厘、一丝一毫都用于扶贫开发。
我市也将围绕补齐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短缺
这一短板,多渠道、多层次引进培养一批产业扶贫人才队伍。围绕全产业链开发,积极引进农产品加工、电子商务、休闲农业发展等急需专业技术人才。大力实施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鼓励商洛在外优秀人才带资金、带项目、带技术回乡创业。不断充实基层农技机构力量,组建种植、养殖、林果等产业脱贫专家服务团,及时解决产业发展技术难题。加强产业政策和实用技能培训,让贫困户掌握1至2门生产技能,增强“造血”功能。通过共同努力,形成层层传导压力,人人真抓实干的局面,通过做强产业这个脱贫根本,为全市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脱贫攻坚事关全局,产业扶贫是重中之重。大力发展产业,助力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难在精准,只有做到产业覆盖到村、措施精准到户、贫困人口精准受益,产业扶贫才能取得新突破。我市如何在现有基础上破解发展瓶颈,将产业扶贫推向纵深?下一步还有哪些政策扶持?记者就此进行调查。
坚持规划引领精准扶贫产业
制定一个科学有效的产业扶贫规划,是打赢产业脱贫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为此,市上制定出台了全市产业发展和扶贫规划,以及核桃、板栗、中药材等专项发展规划,印发了《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深化“三带一创”推进产业精准脱贫意见》。各县区、镇办、村组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科学编制各自产业脱贫规划,带动贫困户制定产业脱贫计划。
据了解,在产业精准选择上,我市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以资源为基础、以科技为依托、以规模经营为引领,因地制宜合理确定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和规模,避免产业同质化问题,实现差异竞争、错位发展。坚持长中短结合,既注重培育市场前景好、效益稳定的中长期受益产业,又注重发展周期短、见效快的短平快产业。
“在产业总体谋划上,我市主要是坚持‘三化’思路,即以市、区县、镇办为单位,整流域、区域化布局产业。按照全产业链理念打造产业,在种养、加工、销售、流通上整体发力,拓宽贫困户就业增收渠道,坚持做到产业化发展。进一步做强核桃、板栗、中药材、食用菌、茶叶、休闲旅游等主导产业,做大马铃薯、生猪、土鸡、蜜蜂、烤烟、魔芋、蚕桑、油用牡丹等优势产业,做精冷水鱼、中华蜂、九眼莲、猕猴桃、苗木花卉等特色产业,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格局。”市产业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到2020年,全市将发展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100个,核桃面积达到340万亩、板栗300万亩、中药材200万亩;发展生态猪200万头、土鸡1500万羽;发展食用菌2亿袋、生态茶园达到48万亩。
深化三带一创增强扶贫实效
“我自己有5亩茶园,每年收入几千元,入股华薇茶叶合作社以后,不但可以分红,农闲时我还可以在茶厂打工,收入增加了不少。”11月28日,丹凤县武关镇毛坪村的贫困户刘宏高兴地告诉记者。目前,该村21户贫困户和他一样加入了华薇茶叶专业合作社,走上了依靠产业脱贫的路子。
毛坪村依托秦鼎茶叶、华薇和金茗茶叶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带动81户贫困户通过土地租赁、务工增收、入股分红等方式在茶叶产业链上实现了增收。这是我市实施“三带一创”机制的一个缩影。
“三带一创”产业精准脱贫机制是我市探索的比较成熟的产业扶贫模式,通过建立完善贫困户和带动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这个核心,有效解决贫困户发展产业的技术、资金、产品销路等难题,以实现贫困户与带动主体的“互利共赢”。
目前,我市正在持续探索、不断深化这一机制,围绕“把贫困户牢牢镶嵌在产业链条上”这一主线,积极推行“政府+市场主体(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产业脱贫带动模式,着力探索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土地托管、订单帮扶等不同方式,带动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相关环节生产经营活动,挖掘打造可复制、可推广、服水土、接地气的产业扶贫优秀范例,使全市贫困户均能从中受益。同时,各级金融机构也在创新“产业贷”产品,落实“农户贷”政策,积极发展特色农业保险和小额扶贫保险,稳步扩大“银保富”、农产品价格指数、气象指数保险等险种,为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保驾护航。
据了解,到2020年,全市将力争认定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60家,发展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290个,培育家庭农场100个、职业农民1万人,发展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100个,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脱贫带动率达到六成以上。
推进“三变”改革壮大集体经济
“我们每年都能在农业园区领分红了,以后的日子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12月1日,贫困户李传龙高兴地说。目前,村里有55户贫困户像他一样,不久前在山阳诚惠生态农业园领到了股金证,根据股金协议,这些贫困户今年共分得18.5万元的红利。
据介绍,占地500亩的山阳县诚惠生态农业园,分为食用菌生产加工、电商销售、生猪繁育、有机肥等五大产业,在当地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创新探索“党支部+公司+贫困户”模式,依托“三变”改革,引导群众通过土地、“集体贷”资金入股的方式参与园区建设,折股量化共8000股,年可分红500万元,辐射带动并稳定实现了园区周边3个村328户贫困群众稳定增收。这是我市目前正在大力推广的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的一个典型。
推进“三变”改革是全新的工作任务。由于县情、镇情、村情复杂多样,产业基础不一,资源禀赋各异,没有固定的模式,我市在工作推进中,始终坚持试点示范先行,在试点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试点中总结提炼经验,再全面推广。结合我市实际,全市先期启动200个“三变”改革试点村建设,其中市上抓50个试点村,财政部门负责筹措资金,市农业局、市委政策研究室负责整体推进工作。市级各牵头部门主要负责人,各县区党政主要领导、主管副书记、主管副县长各抓1个“三变”改革试点村。在抓点示范中,全市选择有代表性的贫困村,抽调精干力量,组建专门班子,驻村调研、科学论证,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为全市开展“三变”改革创经验、铺路子。力争到2020年,全市贫困村基本完成“三变”改革,每个贫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5万元。
实施四轮驱动健全营销体系
11月30日,在商洛高新区创业孵化园,一场品牌助推脱贫攻坚“商洛蓝”农产品展示推介会正在火热进行。商洛盛泽商贸公司、陕西秦峰农业、镇安华兴特色农产品公司、洛南宏泰金银花专业社等30多户农产品企业及专业社参加推介,共推介核桃、木耳、香菇、金银花、手工挂面、秦岭土蜂蜜等30多种商洛名优农特产品,吸引了省内外众多客商参会。
为了提升产业扶贫效益,我市坚持市场导向,围绕延长主导产业链条,积极推进初级加工、精深加工、主食加工、综合利用多元化发展,不断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力争全市每年新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5家以上,到2020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比达到2:1。
我市将加大农特产品营销网络建设,抓好区域农产品集散地、批发市场、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年内将建成洛南核桃、镇安板栗、商南食用菌交易市场,着力建设农产品收购、储藏、运输、销售的全程冷链物流体系,持续开拓发展空间。
充分利用“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市”这个金字招牌,大力开展“三品一标”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积极创建著名商标、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依靠品牌影响促进农产品实现溢价效应,力争到2020年全市累计认证“三品”产品280个,累计认定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15个,农产品注册商标发展到150个,创建省级名牌产品20个、国家级品牌示范区1个、驰名商标2个。充分发挥电商营销新业态和现代网络媒体作用,支持各类主体和农村人才发展“互联网+”农业营销新渠道,让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不愁卖、增效益。
坚持三产联动实现融合发展
12月2日,记者在镇安县云盖寺镇看到,由陕西天行健公司投资建设的红豆杉产业园内一派火热景象,村民在技术员的指导下,移栽红豆杉苗木。
红豆杉产业园项目计划总投资22亿元,是打造集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康养于一体的现代田园综合体项目,目前发展红豆杉7000亩,栽植红豆杉苗木1200多万株、大棚扦插红豆杉苗木200多万株,带动红豆杉种植户1396户,其中贫困户216人,吸收贫困人口务工2000人,项目建成后将有效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产业扶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市在工作推进中,始终坚持系统化思维,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绿色化、田园景观化的思路,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依托山水风光,挖掘农耕文化,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农副产品加工、农村电商等产业,拉动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进入产业链;发挥农产品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果蔬加工、肉类加工等农副产品加工业,形成一批加工基地,搭建贫困人口生产就业新平台,增强贫困地区就业承载能力;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开发农业文化产品,创建休闲农业品牌,培育集农业生产加工、休闲体验、观光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农业田园综合体,推动农业承接二产,联结三产,实现融合发展,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开辟新渠道。到2020年,全市将创建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县1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县2个,建设市级休闲农庄30个。
凝聚各方资源助力产业脱贫
据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加强协调沟通,在政策统筹、项目设置、资金使用、人力调配、信息共享方面密切衔接,引导资源要素向产业扶贫聚集,形成整体作战的工作合力。以开展产业脱贫推进月活动为载体,推进“三带一创”模式全覆盖,积极探索推进“三变”改革,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合力掀起党委总揽、政府主导、各方同向、干部真帮、群众实干、村村兴产业、户户增收入的产业脱贫新高潮。
市上将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按照“产业到村、项目跟进”思路,用好财政产业扶贫资金,让资金项目跟着贫困人口走,引导汇聚一切可用财力,形成“国家补贴、单位帮扶、信贷支持、群众自筹、社会捐赠”的扶贫开发多元投入机制。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的原则,加强资金整合,统筹推进扶贫开发项目建设,防止“大水漫灌”“撒胡椒面”,切实加强资金管理,确保一分一厘、一丝一毫都用于扶贫开发。
我市也将围绕补齐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短缺
这一短板,多渠道、多层次引进培养一批产业扶贫人才队伍。围绕全产业链开发,积极引进农产品加工、电子商务、休闲农业发展等急需专业技术人才。大力实施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鼓励商洛在外优秀人才带资金、带项目、带技术回乡创业。不断充实基层农技机构力量,组建种植、养殖、林果等产业脱贫专家服务团,及时解决产业发展技术难题。加强产业政策和实用技能培训,让贫困户掌握1至2门生产技能,增强“造血”功能。通过共同努力,形成层层传导压力,人人真抓实干的局面,通过做强产业这个脱贫根本,为全市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