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17年12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又观《紫荆树下》再话“三贤”美名
辛晓敏
文章字数:1381
  商洛日报文艺副刊2016年12月1日刊登了我的拙文《紫荆树下话三贤》已一年有余,但《紫荆树下》花鼓戏观后的印象好似昨日。2017年8月连续四晚在商洛影剧院又观看了升级版的《紫》戏后,感慨颇多。
  回想《紫》戏艰辛的创作历程,正是经过了九曲回肠的嬗变。她创作于2013年5月,三易其稿,到2016年5月,初稿才基本形成。我曾六次研读文本,四次参与讨论,十多次观看演出。不是因为我是商州三贤紫荆村人,而是因为这是一部商州人用自己花鼓剧种讲述商州事的家庭伦理剧,彰显了商州特定的风土人情、民俗民风和家庭伦理等诸多文化经典,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富有融情于景的诗意美。2016年9月在商洛影剧院进行汇报演出成功后,于10月——11月成功参加了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商洛分会场和渭南分会场展演,引起了艺术专业界极大反响,受到观众高度赞扬。
  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商洛分会场分别在商洛影剧院、商洛大剧院上演7场次,我是场场必看。朋友、同事都笑我是戏迷,我笑着说:“戏迷到谈不上,主要是演我家乡的事,比较亲、就爱看,而且是正能量的东西。”朋友戏谑道:“难怪你起个网名叫三贤居。”同学李渊首场陪我观后即兴赋诗一首:“紫荆三贤人,兄弟情义深。悔忌相煎急,心同家风振。剧情写新韵,演员唱功纯。看似一幕戏,却扬美善真。”
  《紫》剧之所以被列入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展演剧目,是因为她是一台弘扬正能量,启发人、教育人的大戏。根植于传统文化,主题思想鲜明,符合时代要求;彰显了亲情美,故事情节感人至深,人物形象生动。舞美匠心独运,舞台设计和故事情节更突出商州元素和商州地域特色的美。开场场景是“一棵古老的紫荆树盘根扎地,根部承载着几十根枝干,枝干紧紧扭结成粗壮苍劲的树身”,这不仅是一种力量的象征;那绚丽鲜艳的紫荆花,在百姓生活中更是一种和谐、团结,大善大爱的象征;更是一种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精神象征。目前中国农村社会在经历新时期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永恒优秀的传统道德观念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消解;正在经历巨大的阵痛和变迁,在新旧更替、精神处于彷徨失落的夹缝时代,人们渴望回归一个完整美满的“家”,渴望看见那颗枝繁叶茂、花开如盖的“紫荆树”。《紫》戏的出现,犹如一阵强劲烁亮的雷鸣和闪电,让人们蓦然回首,重新审视自己的情感思想流程;她作为乡村伦理生活中的一面镜子,以严峻而温存的姿态和面孔发出一声对乡土文明的呼唤和呐喊,唱响了一曲咏颂民族美好精神的赞歌;她是亮在迷失的世界里的一盏灯,给备受创伤的传统精神理念以细致入微的体贴;它满怀深情地抚慰了优秀东方文化的道德之根,思想之根。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新时期力求建立新的价值观念的今天,她是优秀传统文化之花在现实土壤上的绚丽绽放。2017年9月,由商洛山花艺术团修改提升的新版《紫荆树下》花鼓戏荣幸参加了第八届陕西省艺术节,在榆林大剧院精彩上演。并获得第八届陕西省艺术节文化优秀剧目奖。
  “紫荆三贤”虽是遥远的传说,但她是美好、和谐、仁、义、礼、智、信的向往和坚守。作者在剧中采用了前后呼应的艺术手法,使戏剧在紫荆花开正浓时结尾,让人回味无穷;并以中国民间最理想的大团圆模式结尾,所以,该剧上演后能受到观众的百般宠爱。在这里我希望《紫荆树下》花鼓戏升级版走得更远。通过《紫》戏把人间大爱,人间真情传播得更远;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得更远;也希望通过此剧把商州地域特色和地域文化传播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