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18年01月0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让不能脱贫人口得到救助
——“脱贫攻坚这一年”系列评论之六
文章字数:588
  本报评论员
  无业可扶、无力脱贫,以及暂时不能脱贫人口,如何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
  社会保障兜底,通过应保尽保、托住底线,让所有“两无”贫困人口、暂时不能脱贫人口和其他符合条件的农村群众全部纳入社会保障社会救助范围,切实保障其基本生活。我市将扶贫开发和农村低保制度有效衔接,发挥社会救助制度救急难、兜底线功能,为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发挥了特殊而重要的作用。
  在脱贫攻坚实践中,我市继续加大力度、提高水平,加大投入、提高标准,健全机制、强化措施,提高了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和管理服务水平;加强衔接、织密网络,完善制度体系,扫除了保障救助制度盲区,补齐了保障救助制度短板,形成了各项保障救助制度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合力保障的良好格局。
  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目的在于健全完善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制度,编密织牢社会保障社会救助托底安全网,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水平与全面小康相适应,确保特困供养人员共享全面小康成果,有效遏制因病、因难、因灾致贫返贫。同时,确保困难群众住有所居、老有所养,进一步强化各项社会保障救助制度之间的衔接,实现制度功能充分发挥、救助资源充分整合、群众生活有效保障。
  让不能脱贫人口得到充分救助,就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和扶贫开发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完善数据互通、信息共享平台,引导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监督和支持社会保障兜底工作,在全社会凝聚起扶贫济困的强大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