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18年01月0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忠勇王和张家祠堂
张德志
文章字数:1803
  在商州民间,流传着“我们是从山西大槐树下移民来的”这样一句话。其实,这句话是有历史根据的。史载,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战争纷起,人口大减,只有山西兵灾较轻,人口相对稠密。公元1368年,朱元璋统一中国,建立了明朝,为解决一些地方人口稀少、土地荒芜的问题,下令将山西等省人口稠密地方的群众迁往人口稀少的地方。为此,在山西洪洞县设立了移民机构。洪洞县广济寺门前有一颗大槐树,移民在此集中,又从这里出发迁往各地。当时,迁来商州的有陈姓、杨姓、孔姓、张姓等十余姓。在这次移民潮中,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人,他就是“忠勇王”。据商州板桥在清乾隆十年所修续的《张氏家谱》记载:张氏一世祖,名元喜,山西白水人,元末敕封为忠勇王。明朝初年,他已解职为民。因他曾南征北战到过商洛,见商洛山清水秀,风景如画,于是随大槐树下的移民潮迁居到商州夜村街而定居。他来时携带妻子何氏及4个儿子,还有两个家丁,共8口人。其妻何良玉,因元末随军征战有功,被元顺帝封为一品诰命夫人。4个儿子,分别叫张洪(迁商后为避忌明太祖朱元璋的洪武年号,改名张浓)、张渍、张渊、张汜。后来长子浓定居于夜村,次子渍迁居板桥,三子渊迁居洛南,四子汜迁居商州城西之张坡。
  关于忠勇王的生平和战功,在明朝永乐十八年撰写的《张氏家谱》中有详细记载,但这份家谱已毁于十年动乱之中。据传说,明朝初年,商州社会极不稳定,土匪恶霸横行乡里,军阀割据一方,到处烧杀抢掠,祸害百姓。夜村常遭兵灾,百姓叫苦连天。忠勇王为人正直,嫉恶如仇。为了保土安民,维护社会稳定,他凭借“手舞八节御棍,刀枪不入”的武功,带领4个儿子和家丁,组织当地村民近百人,平息了几股地方土匪武装。另外,有一支河南省的旧军阀,投降了明朝,又反叛了明朝。一次从河南流窜至商州,路过夜村时,到处抢劫财物,糟蹋妇女,杀人放火。忠勇王带领群众,趁叛军入户抢劫之机,打死了匪首及其部下十多人。叛军群龙无首,狼狈逃窜。余部逃回河南省,收拾残兵败将,又搬来援兵,二返商州,欲血洗夜村,以报仇雪恨。一天晚上,叛军数千人突然包围了夜村街。忠勇王见叛军来势凶猛,为了使夜村街数百户群众免遭生灵涂炭,决定引开敌人。于是,他单枪匹马突出重围,大喊一声:“我就是张元喜,谁敢追我?”叛军蜂拥而上,紧追其后。忠勇王见自己一人引走了数千叛军,于是借着月光,从夜村街沿着大路,先向西奔驰,再向北进入会峪。叛军紧追不舍,直追到北宽坪现在的张河村。此时天已微亮,忠勇王继续向会峪沟垴奔驰,突然马失前蹄,伏于地上。这时叛军已追到跟前,他立即下马,冲入敌阵,一连砍杀叛军十多人,终因寡不敌众,身中数刀,战死于张河村,时年49岁。死后,叛军将他的人头割下掳去。夜村群众闻讯后,感激忠勇王用一个人的生命换回了全村人的生命,从夜村街到张河村十里路上,哭声感天动地。地方官把忠勇王英勇牺牲的消息禀报朝廷,明太祖朱元璋大加赞扬,嘉奖他平定叛乱有功,遂赐予金头,厚葬于张河村,继续保留忠勇王的谥号,并下御旨在夜村街为其修建了“忠勇王纪念堂”,即夜村“张家祠堂”。为了给忠勇王守坟,夜村张氏第三世人的一部分迁居到北宽坪张河村,又在张河村购买了十亩水地作为“祠堂官田”,每年收的粮食全部供给祠堂祭拜群众食用。忠勇王之妻何良玉终老之后,葬于夜村龙王坪。
  张家祠堂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位于夜村正街,坐北向南,占地五亩,有前殿(献殿)五间,正殿三间,砖木结构,皆青砖蓝瓦,五脊六兽,雕梁画栋。前院西侧有碑楼,内立有2米高的记载忠勇王生平和战功的石碑;东侧有议事厅3间。后院有灶房3间,宿舍6间。祠堂大门前,左右有古柏6棵,大门正对面有戏楼,戏楼东边有张家私塾学堂。前殿门庭有8根大红柱子,门庭上挂着镌刻有“忠勇王”三个金色大字的牌匾。正殿中厅上挂着皇帝的御旨,下有忠勇王的画像和牌位。途经者,文官下轿,武官下马,进殿祭拜。每年清明,过“坟头节”,请名班唱大戏三天。远近客商满街摆摊设点,小吃百货琳琅满目,热闹非凡。
  张家祠堂历经明清两朝,多次修缮。民国末年,祠堂被夜村乡公所占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祠堂被夜村小学借用(现保留有原商州政协委员卢建勋先生的借据)。1951年,祠堂被夜村卫生院占用至今。期间,由于卫生院多次改建,前殿、戏楼等古建筑物均被拆除,现仅保留正殿3间,石碑也不知下落。现在,卫生院已从祠堂迁出,张家后人及有识之士准备捐资筹款、重新修缮,恢复祠堂原貌,为商丹文化长廊再增添一处人文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