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18年01月0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补足贫困群众精神之“钙”
——“脱贫攻坚这一年”系列评论之七
文章字数:713
  本报评论员
  声势浩大的宣讲互动、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不断激发着全市干部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注重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注重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我市坚持以文化扶贫助力精神脱贫,补足贫困群众精神之“钙”,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广大贫困群众通过自身努力,在改善物质生活的基础上,过上了有文化、有尊严的生活。
  以文化扶贫推进精神脱贫,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在一些地方,文化匮乏和精神贫困,已经成为脱贫攻坚路上的“绊脚石”。积极探索文化扶贫方式,充分发挥文化在转变贫困群众思维和生活方式、增强自尊和自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是实施精准扶贫的题中应有之义。
  我市绝大多数农村,都具备丰富的乡贤文化、家风文化、家训文化。这些传统文化,不仅现实,而且贴近。将这些传统文化弘扬好、传承好,对于加快农村群众脱贫增收,很有教育意义和启示作用。当前,不管是送书籍、送电影,还是开展戏曲演出等文化活动,都要把握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特点,重数量更重质量,让文化大餐变得“暖心、可口”。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文化扶贫项目,让农村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知荣辱、求奋进,形成健康文明、卫生干净、乐善好施、邻里和睦的民风村风,进而培育自尊自强、好学上进、明理诚信、孝老敬亲的现代村民。
  文化扶贫的魅力,在于启发民智、教化民风。只要我们不断探索以文化扶贫助力精神脱贫的多元途径,充分满足贫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就一定能帮助他们树立起摆脱贫困的信心,帮助他们全面补足精神之“钙”,真正从思想上拔掉“穷根”,尽快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