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18年01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回汉孩子的守护天使
——记镇安县石景小学回族教师马会林
文章字数:1718
  骆传丽
  今年55岁的回族教师马会林,是镇安县西口回族镇石景小学的一名教师,也是该校的负责人。石景小学在校学生40多名,4名教师担任教学任务,其中有3名教师是临时聘请的,唯独马会林是1名国家正式教师。从教35年来,他心系校园、爱教如家、爱生如子。为了山区的孩子能走出大山,该校的教师换了一茬又一茬,唯有他从未离开过教学岗位。马会林甘做“山区红烛”,义无反顾地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全部奉献给了山区的教育事业,成了大山里孩子心中的“守护天使”。
  石景村地处北阳山深处,海拔高达1200多米,重峦叠嶂,山高林密,交通闭塞,通讯困难。石景小学坐落在村子的中心地段,每年的在校学生都在40名左右,最小的学生只有7岁,最大的也不过12岁,这一群“娃娃兵”的当家人就是马会林。
  1982年夏,20岁的马会林高中毕业后就被招聘为石景小学的代课教师,从此,他一头扎进海拔1200多米的石景小学,一干就是35年。以前学校交通不便,他的家到学校要走很长一段路,穿行在羊肠小道上,经常会遇到毒蛇、野猪等猛兽,但常常背着儿子星期天来到学校,直到星期六返家,风雨无阻。从周一到周五,他吃住在学校,中途无特殊情况从不归家。他的带头作用,也激励着另外3名代课教师与他一样,以青灯为伴,当好山区孩子的“守护天使”。
  从选择教师这一职业起,马会林就把“崇尚教育、热爱孩子”作为自己毕生的信仰和永恒的追求。他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
  在西口回族镇的其他几所小学里,学生都是就近入学,全是走读生。然而,石景小学就有点不一样了。石景村有6个村民小组,最远的离学校有9里山路,学生幼小翻山过岭极不安全。为了照顾路远的学生,作为学校负责人的马会林与另外3名老师主动承担起“让学生在学校住宿”这一“分外”工作。学校没有炊事员,马会林就充当“伙夫”。白天一边上课,一边还要忙学生的一日三餐。晚上,安排学生自习,给学生辅导作业,一直值守到学生全部睡下,才能回房休息。有的住宿生只有七八岁,生活自理能力差,马老师还要帮助孩子穿衣、洗澡、倒尿盆,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们。
  石景村是西口回族镇农民工输出大村,马会林所教的学生当中有20来名是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长期缺少父母关爱。为了给孩子们弥补亲情,马会林成了留守儿童的“爱心爸爸”。他经常利用课余时间陪孩子游戏、读书、看电视,温暖孩子们的心田,有意识地加强安全知识宣传,使孩子们远离危险,健康成长。马会林总是说:“我这个‘爱心爸爸’做得很苦很累,但只要能给留守儿童一个温暖的家,带给孩子们快乐的童年,我的付出就值得!”
  在这所仅有40多名学生的学校里,有11名建档立卡的贫困学生。为了做好贫困学生的救助帮扶工作,马会林动员学校所有教师积极开展“献出一份爱、关爱贫困生”活动。村里回族贫困村民魏德荣、刘永印两家,本来家庭经济就非常困难,还有病人常年需要用药,致使孩子不能入学。马会林就将这2名孩子作为重点关爱对象,从学校的经费中拿出点钱,为他们订制了书包,买来了铅笔、文具盒等学习用品,还用自己的工资为他们买来了衣服和鞋。特别是贫困村民刘永印老两口年迈多病,儿子和媳妇又经常在外打工,留下的一个孙女叫刘玉,自幼就患上了严重的营养缺失症,不能正常行走,家里距学校8里多路,刘玉到9岁了还不能入学。马老师便积极与其在外务工的父母沟通,专门在其家里设了一个“送教上门工作台”,为刘玉买来书包、铅笔、文具盒、作业本和一套学前一年级幼儿教材,当上了“上门教师”。回族贫困户王贵林家里6口人,居住在两间不足40平方米的土房里,家里有3个孩子上学,女儿王小倩就在石景小学读三年级。因家境困难,她整天穿着破旧的衣服,低头少语,不愿和同伴们在一起玩,就像一只孤独的小鸟,学习成绩也不好。马老师发现后,经常找其谈话聊天,进行心理辅导,引导她从小树立乐观向上的精神,并鼓励其他同学与小倩沟通,帮助她补习功课。今年冬天,马老师见她穿的衣服很单薄,又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100块钱,在西口集镇上给她买了一件新棉袄。在马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怀照顾下,王小倩变成了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学习成绩也赶了上去。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马会林所负责的石景小学的学生成绩在全镇一直处于上游水平。35年来,这所地处石景山上名不见经传的小学,已经走出了30多位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