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全面启动2018年脱贫攻坚春季攻势
文章字数:1324
本报讯(冀新鹏 冀载)我市近日全面启动2018年脱贫攻坚春季攻势行动,要求以基础设施建设“三提升”“两房”建设及特色产业培育为重点,统筹推进,确保春季攻势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狠抓基础设施建设,破除脱贫瓶颈。全市以基础设施建设“三提升”为载体,科学编制建设方案,明确建设任务、责任单位、资金筹措和时间进度,加强与省级相关部门沟通联系,统筹落实各项建设资金,加快市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资金承接平台建设,尽快编报2018年建设计划,确保将项目列入全省建设计划,做好项目评估、用地、环评、安评、招标等前期准备工作,尤其是2018年计划退出的村要优先安排,务必在1月底前将计划、项目落实到镇到村到组,2月中旬完成工程勘察设计、安评、环评及招投标工作,2月下旬全面开工建设。
补齐“两房”建设短板,保障住房安全。在易地扶贫搬迁方面,紧扣搬迁对象、安置地点、标准设计、资金筹集、项目建设五个关键环节,1月底前确定搬迁计划,将搬迁任务落实到户、到点、到小区、到项目;2017年搬迁项目要在今年3月底前完成内外墙粉刷、门窗安装等工程量的20%和“小配套”工程量的10%;2018年搬迁项目2月底前要完成项目用地、环评、安评及招投标等前期工作,3月底前全面启动建设。危房改造方面,加强与省上衔接,1月底前将危改对象落实到村到户。市县区要建立统一精准的危改对象台账,抓住群众返乡的有利时机,做好宣传动员,确保在3月底前全部开工,力争上半年完成改造任务,7月底完成项目验收,10月底全部入住。
加快特色产业培育,确保稳步脱贫。以县区为主体确定支柱产业,以镇村为单元建立主导产业,以户为基础落实增收项目。1月底前,完成年度产业扶贫计划编制和产业扶贫项目库建设;2月底前,完成产业扶贫建设任务分解;3月底前,所有项目启动实施。全面深化“三带一创”产业精准扶贫模式,大力培育扶贫产业园区、扶贫龙头企业、扶贫示范合作社和扶贫产业大户,加快建立联产、联业、联股、联营等利益联结机制,有效破解贫困群众单打独斗、抗御风险能力弱的问题。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实现长、中、短期增收项目对有劳动能力贫困户的全覆盖。认真总结“三变”改革试点经验,积极用好国家各类优惠政策,完善“党支部、村级光伏电站、市场经营主体+‘三变’改革+集体经济+贫困户”等创新发展模式。当年退出贫困村“三变”改革实现全覆盖,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要达到5万元以上。借鉴“卢氏模式”抓好金融扶贫试点工作,加快信用体系、服务体系、产业体系和风险担保体系建设,以金融扶贫的新突破,助推产业扶贫大提升、大发展。
夯实责任强化保障,统筹推进工作。各级各部门细化措施、落实责任,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办法,夯实包抓领导,具体到人到岗,定责任、定时间、定进度,层层传导压力,拧紧任务链条、责任链条。抓好国企合力团、校地帮扶“双百工程”和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帮扶工作,深化与“三大帮扶体系”的沟通衔接,加强宁商扶贫协作,主动与南京市对口帮扶县区对接,用足用活帮扶力量,推动各项任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结合自身实际,以两不愁三保障、政策落地、责任落实为重点,认真搞好“回头望”和整改工作,确保客观真实展现脱贫攻坚成效。
狠抓基础设施建设,破除脱贫瓶颈。全市以基础设施建设“三提升”为载体,科学编制建设方案,明确建设任务、责任单位、资金筹措和时间进度,加强与省级相关部门沟通联系,统筹落实各项建设资金,加快市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资金承接平台建设,尽快编报2018年建设计划,确保将项目列入全省建设计划,做好项目评估、用地、环评、安评、招标等前期准备工作,尤其是2018年计划退出的村要优先安排,务必在1月底前将计划、项目落实到镇到村到组,2月中旬完成工程勘察设计、安评、环评及招投标工作,2月下旬全面开工建设。
补齐“两房”建设短板,保障住房安全。在易地扶贫搬迁方面,紧扣搬迁对象、安置地点、标准设计、资金筹集、项目建设五个关键环节,1月底前确定搬迁计划,将搬迁任务落实到户、到点、到小区、到项目;2017年搬迁项目要在今年3月底前完成内外墙粉刷、门窗安装等工程量的20%和“小配套”工程量的10%;2018年搬迁项目2月底前要完成项目用地、环评、安评及招投标等前期工作,3月底前全面启动建设。危房改造方面,加强与省上衔接,1月底前将危改对象落实到村到户。市县区要建立统一精准的危改对象台账,抓住群众返乡的有利时机,做好宣传动员,确保在3月底前全部开工,力争上半年完成改造任务,7月底完成项目验收,10月底全部入住。
加快特色产业培育,确保稳步脱贫。以县区为主体确定支柱产业,以镇村为单元建立主导产业,以户为基础落实增收项目。1月底前,完成年度产业扶贫计划编制和产业扶贫项目库建设;2月底前,完成产业扶贫建设任务分解;3月底前,所有项目启动实施。全面深化“三带一创”产业精准扶贫模式,大力培育扶贫产业园区、扶贫龙头企业、扶贫示范合作社和扶贫产业大户,加快建立联产、联业、联股、联营等利益联结机制,有效破解贫困群众单打独斗、抗御风险能力弱的问题。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实现长、中、短期增收项目对有劳动能力贫困户的全覆盖。认真总结“三变”改革试点经验,积极用好国家各类优惠政策,完善“党支部、村级光伏电站、市场经营主体+‘三变’改革+集体经济+贫困户”等创新发展模式。当年退出贫困村“三变”改革实现全覆盖,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要达到5万元以上。借鉴“卢氏模式”抓好金融扶贫试点工作,加快信用体系、服务体系、产业体系和风险担保体系建设,以金融扶贫的新突破,助推产业扶贫大提升、大发展。
夯实责任强化保障,统筹推进工作。各级各部门细化措施、落实责任,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办法,夯实包抓领导,具体到人到岗,定责任、定时间、定进度,层层传导压力,拧紧任务链条、责任链条。抓好国企合力团、校地帮扶“双百工程”和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帮扶工作,深化与“三大帮扶体系”的沟通衔接,加强宁商扶贫协作,主动与南京市对口帮扶县区对接,用足用活帮扶力量,推动各项任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结合自身实际,以两不愁三保障、政策落地、责任落实为重点,认真搞好“回头望”和整改工作,确保客观真实展现脱贫攻坚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