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脱贫写新篇
文章字数:2500
本报记者 李小龙
开栏的话
2016年12月召开的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要坚持追赶超越、绿色发展主线,坚持走产业绿色化、城镇景区化、田园景观化之路,接力打好精准脱贫、现代工业、特色农业、全域旅游、新型城镇化五大攻坚战,倾力打造秦岭休闲之都、丝路产业新城,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建设创新美丽幸福商洛而努力奋斗。2017年2月,市四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未来五年,将全力以赴打好“五大攻坚战”,力争实现“三个领先、四个超越、五个追赶”。
一年来,全市紧盯“追赶超越”目标,落实“五个扎实”要求,夯实“五新”战略任务,以“五大攻坚战”作为推动工作的总抓手、切入点和突破口,分别实施八项战役行动,着力补短板、强优势、挖潜力,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发展,奋力谱写了商洛追赶超越的新篇章。即日起,本报推出“打赢‘五大攻坚战’”主题宣传系列报道,同时配发系列评论,充分展示全市党员干部群众万众一心、克难攻坚、真抓实干,全力打赢“五大攻坚战”的生动实践。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没想到,我还能从村上领到分红,这些额外收入让我脱贫致富更有信心!”近日,在柞水县红岩寺镇本地湾村党员活动室内,刚刚领到分红款的贫困户蔡乾太激动地说。当天,该村举行村集体经济股东分红大会,现场为全村贫困户发放分红款51516元,72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分红715.5元。2017年,本地湾村实施“党支部+‘三变’改革+集体经济+贫困户”模式,大力发展物业管理、药材种植,开发红色旅游资源,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有效增加了群众收入。
去年,我市坚持把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五大攻坚战”之首,实施季度考核点评。全市上下投入最大精力、拿出最多财力、采取最硬措施,聚焦“八个一批”,落实“八大行动”,强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施帮扶项目3456个,为贫困户办实事5.32万件,53个村顺利摘帽,6.69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产业脱贫促带动。全面推广“三带一创”产业精准扶贫模式,共发展产业脱贫14438户55087人,占全市脱贫人口的58%。全市累计培育扶持龙头企业173个,现代农业园区114个,农民合作社2398个,家庭农场1102个,种养大户2399个,带动主体持续壮大。全市整合涉农资金19.5亿元,下达财政专项扶贫资金8.89亿元,其中6.96亿元用于产业扶贫。全市形成了柞水西川片区整流域开发、“产业小镇”模式,丹凤县“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园区)+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华茂模式、镇安“三带四联”产业精准扶贫模式,有效带动了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实现增收脱贫。
“三变”改革广受益。探索推行“党支部+‘三变’改革+集体经济+贫困户”模式,采取存量折股、增量配股、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将各类资源转换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或其他经济组织的生产要素,将各级财政投入到农村的发展类、扶持类资金量化为村集体或农民持有的股金,入股到经营主体,或参与保底分红,或股份合作开发经营,走出了一条依托股权活资产、兴产业、富百姓的“三变”路径。全市将8.1万亩集体“四荒”地、11.9万亩林地等资源变为股份资产,财政和社会资本投入的4.29亿元资金变成集体及农民手中持有的股金,全市7县区有3.5万户11.4万农民变为股东。
住房安全重保障。加快扶贫搬迁进度,强化产业后续帮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社区管理与服务,着力提高搬迁入住率,2017年度减贫计划中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安置房100%达到入住条件且全部交钥匙。围绕保障贫困户安全住房,加大资金投入,严格补助标准,扎实实施贫困户危房改造项目。全年投入危改资金1.9亿元,实施危房改造16563户,竣工13183户,入住13139户。我市探索创新的易地扶贫搬迁“三精管理”模式在全省推广。
金融支持强投入。探索总结政府“设立两个基金”、银行“创新两个产品”、实现“三带四联”的金融精准扶贫模式,考察学习金融扶贫“卢氏模式”。树立金融扶贫公益理念,通过金融扶贫与互联网技术、商业模式的嫁接,商洛成为“公益中国”金融扶贫平台的全国第一个签约地市。探索开发性金融支持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新路子,完成投资24.6亿元,在395个贫困村实施项目3200多个,“商洛模式”已在全国推广。全市累计发放产业扶贫贷款83.73亿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481.21%。创新探索扶贫保险品种达12种,为贫困村、贫困户提供风险保障近50亿元。
教育就业挖穷根。大力实施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和“全面改薄”工程,全面落实“普惠+特惠”系列教育资助政策,实施免费就读商洛职业技术学院,实现了贫困学生资助政策全覆盖。全市投入教育扶贫资金1.98亿元,救助贫困学生87370人,开工建设贫困镇村学校56所,下拨2154万元为672所学校5489名教师发放了生活补贴。开发针对贫困劳动力的公益性岗位3987个,完成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23553万人,扶持创业1079人。
社保脱贫兜底线。加大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衔接力度,全市累计发放农村低保资金2.65亿元,农村低保对象和特困供养人员占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26.48%;医疗救助62626人次,累计支出资金7834.26万元;临时救助40407人次,支出资金4471.3万元。全面实施“一站式”服务,所有贫困户均可享受健康扶贫政策,将新农合贫困人口住院报销比例提高10个百分点,镇卫生院取消起付线,将大病报销起付线下调到3000元,中省规定的11种大病报销比例提高到90%,慢病封顶线提高20%,门诊一般诊疗费全额报销。
精神脱贫增动力。组建脱贫攻坚政策宣讲团、典型人物宣讲团、道德模范事迹报告团、文艺宣传团,采取举办主题展览、发放宣传资料、开展展映展播、选树先进典型等方式,在全市贫困村开展“激发内生动力、合力脱贫攻坚”主题宣传活动,加强脱贫攻坚宣传。结合实施文化扶贫活动,采取送春联、送图书、送文化、开展文化惠民演出、播放优秀影视片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脱贫致富政策和典型,有效激发贫困群众自我脱贫内生动力。
社会扶贫聚合力。借助宁商扶贫协作平台,推动产业合作,促进结对县区合作共建。到去年年底,下达2016年苏陕扶贫协作资金2950万元,扶持协作项目19个;下达2017年苏陕扶贫协作资金8000万元,扶持协作项目59个;下达省级项目资金1100万元,扶持协作项目14个;两市共优选了12个重点产业合作项目进行了签约,总投资65.2亿元,引资59.7亿元。与省国资委、卫计、高教系统“三大帮扶体系”进行对接,配合制定帮扶计划,梳理落实帮扶项目,为商洛脱贫攻坚注入了新的活力。年度减贫目标如期实现。
开栏的话
2016年12月召开的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要坚持追赶超越、绿色发展主线,坚持走产业绿色化、城镇景区化、田园景观化之路,接力打好精准脱贫、现代工业、特色农业、全域旅游、新型城镇化五大攻坚战,倾力打造秦岭休闲之都、丝路产业新城,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建设创新美丽幸福商洛而努力奋斗。2017年2月,市四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未来五年,将全力以赴打好“五大攻坚战”,力争实现“三个领先、四个超越、五个追赶”。
一年来,全市紧盯“追赶超越”目标,落实“五个扎实”要求,夯实“五新”战略任务,以“五大攻坚战”作为推动工作的总抓手、切入点和突破口,分别实施八项战役行动,着力补短板、强优势、挖潜力,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发展,奋力谱写了商洛追赶超越的新篇章。即日起,本报推出“打赢‘五大攻坚战’”主题宣传系列报道,同时配发系列评论,充分展示全市党员干部群众万众一心、克难攻坚、真抓实干,全力打赢“五大攻坚战”的生动实践。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没想到,我还能从村上领到分红,这些额外收入让我脱贫致富更有信心!”近日,在柞水县红岩寺镇本地湾村党员活动室内,刚刚领到分红款的贫困户蔡乾太激动地说。当天,该村举行村集体经济股东分红大会,现场为全村贫困户发放分红款51516元,72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分红715.5元。2017年,本地湾村实施“党支部+‘三变’改革+集体经济+贫困户”模式,大力发展物业管理、药材种植,开发红色旅游资源,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有效增加了群众收入。
去年,我市坚持把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五大攻坚战”之首,实施季度考核点评。全市上下投入最大精力、拿出最多财力、采取最硬措施,聚焦“八个一批”,落实“八大行动”,强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施帮扶项目3456个,为贫困户办实事5.32万件,53个村顺利摘帽,6.69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产业脱贫促带动。全面推广“三带一创”产业精准扶贫模式,共发展产业脱贫14438户55087人,占全市脱贫人口的58%。全市累计培育扶持龙头企业173个,现代农业园区114个,农民合作社2398个,家庭农场1102个,种养大户2399个,带动主体持续壮大。全市整合涉农资金19.5亿元,下达财政专项扶贫资金8.89亿元,其中6.96亿元用于产业扶贫。全市形成了柞水西川片区整流域开发、“产业小镇”模式,丹凤县“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园区)+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华茂模式、镇安“三带四联”产业精准扶贫模式,有效带动了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实现增收脱贫。
“三变”改革广受益。探索推行“党支部+‘三变’改革+集体经济+贫困户”模式,采取存量折股、增量配股、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将各类资源转换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或其他经济组织的生产要素,将各级财政投入到农村的发展类、扶持类资金量化为村集体或农民持有的股金,入股到经营主体,或参与保底分红,或股份合作开发经营,走出了一条依托股权活资产、兴产业、富百姓的“三变”路径。全市将8.1万亩集体“四荒”地、11.9万亩林地等资源变为股份资产,财政和社会资本投入的4.29亿元资金变成集体及农民手中持有的股金,全市7县区有3.5万户11.4万农民变为股东。
住房安全重保障。加快扶贫搬迁进度,强化产业后续帮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社区管理与服务,着力提高搬迁入住率,2017年度减贫计划中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安置房100%达到入住条件且全部交钥匙。围绕保障贫困户安全住房,加大资金投入,严格补助标准,扎实实施贫困户危房改造项目。全年投入危改资金1.9亿元,实施危房改造16563户,竣工13183户,入住13139户。我市探索创新的易地扶贫搬迁“三精管理”模式在全省推广。
金融支持强投入。探索总结政府“设立两个基金”、银行“创新两个产品”、实现“三带四联”的金融精准扶贫模式,考察学习金融扶贫“卢氏模式”。树立金融扶贫公益理念,通过金融扶贫与互联网技术、商业模式的嫁接,商洛成为“公益中国”金融扶贫平台的全国第一个签约地市。探索开发性金融支持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新路子,完成投资24.6亿元,在395个贫困村实施项目3200多个,“商洛模式”已在全国推广。全市累计发放产业扶贫贷款83.73亿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481.21%。创新探索扶贫保险品种达12种,为贫困村、贫困户提供风险保障近50亿元。
教育就业挖穷根。大力实施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和“全面改薄”工程,全面落实“普惠+特惠”系列教育资助政策,实施免费就读商洛职业技术学院,实现了贫困学生资助政策全覆盖。全市投入教育扶贫资金1.98亿元,救助贫困学生87370人,开工建设贫困镇村学校56所,下拨2154万元为672所学校5489名教师发放了生活补贴。开发针对贫困劳动力的公益性岗位3987个,完成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23553万人,扶持创业1079人。
社保脱贫兜底线。加大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衔接力度,全市累计发放农村低保资金2.65亿元,农村低保对象和特困供养人员占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26.48%;医疗救助62626人次,累计支出资金7834.26万元;临时救助40407人次,支出资金4471.3万元。全面实施“一站式”服务,所有贫困户均可享受健康扶贫政策,将新农合贫困人口住院报销比例提高10个百分点,镇卫生院取消起付线,将大病报销起付线下调到3000元,中省规定的11种大病报销比例提高到90%,慢病封顶线提高20%,门诊一般诊疗费全额报销。
精神脱贫增动力。组建脱贫攻坚政策宣讲团、典型人物宣讲团、道德模范事迹报告团、文艺宣传团,采取举办主题展览、发放宣传资料、开展展映展播、选树先进典型等方式,在全市贫困村开展“激发内生动力、合力脱贫攻坚”主题宣传活动,加强脱贫攻坚宣传。结合实施文化扶贫活动,采取送春联、送图书、送文化、开展文化惠民演出、播放优秀影视片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脱贫致富政策和典型,有效激发贫困群众自我脱贫内生动力。
社会扶贫聚合力。借助宁商扶贫协作平台,推动产业合作,促进结对县区合作共建。到去年年底,下达2016年苏陕扶贫协作资金2950万元,扶持协作项目19个;下达2017年苏陕扶贫协作资金8000万元,扶持协作项目59个;下达省级项目资金1100万元,扶持协作项目14个;两市共优选了12个重点产业合作项目进行了签约,总投资65.2亿元,引资59.7亿元。与省国资委、卫计、高教系统“三大帮扶体系”进行对接,配合制定帮扶计划,梳理落实帮扶项目,为商洛脱贫攻坚注入了新的活力。年度减贫目标如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