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文章字数:2624
(上接第一版)
发展特色产业
三产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旺,百业兴。市委、市政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开发为基础,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主导产业。
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大力实施“稳麦扩薯优玉米”战略,种植马铃薯91.7万亩,面积创历史新高,鲜薯产量110万吨。建成丹江流域优质红薯基地17.8万亩。粮食总产61.7万吨,实现2015年以来的“三连丰”。种植蔬菜47.8万亩、中药材192.5万亩,产量分别达72.5万吨、68.66万吨。
主导产业强势崛起。大力发展商洛特色农业“八大件”,栽培食用菌1.72亿袋,鲜菇产量18.3万吨。新建茶园5.61万亩,茶园面积达49.7万亩,产茶6036吨,茶叶产值首次突破十亿元大关。核桃、板栗产量分别达13.1万吨和2.88万吨。全市核桃、香菇产量、人均蛋占有量位居全省第一。“商洛核桃”入选第一批全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洛南核桃”“洛南豆腐”“云盖寺挂面”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商洛香菇”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丹凤棣花镇、山阳枫树村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村,商洛生态特色农产品推介会在京成功举办,“山地农产在商洛”品牌唱响首都,我市荣获“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
生态林业加快发展。启动全国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大力实施“两岸三线四区”重点区域绿化,全年造林36.3万亩。特别是完成市区城周绿化2.1万亩,成为造林绿化最大、质量最高的亮点,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互动双赢,造林经验多次被中省媒体报道。
市场主体不断壮大。通过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不断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形成布局合理、品种优化、效益提升、管理规范的农业产业发展格局。去年,全市新建改扩建农产品加工企业376个,农产品加工产值比达1.7:1;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36个,创建省级明星龙头企业1个;陕西盘龙药业公司成功上市,成为商洛首家上市的龙头企业;累计发展农民合作社2213家、家庭农场451家。新认定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4个,全市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到119个,农业园区实现产值32.89亿元,实现利润4.33亿元,分别增长4.6%、3.2%,成为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脱贫增收、提升农业综合效益的主战场,14个园区入选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培育职业农民1814人,高级职业农民陈盛林获全省“十佳职业农民”称号,高级职业农民魏万林、郭夏峰、陈开选分别获全省“优秀职业农民”殊荣。
电子商务迅速拓展。培育农村电商综合体25个,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102个、电子商务运营平台5个、电子商务企业37户,新增网店210家,建成运营市县区京东特产馆7个。实现农产品线上销售10亿元,增长57%。积极实施山地农产展销工程,在西安建成融电商产品展示、展销为一体的商洛特色农产品体验展销中心。建成市县区8个供销电子商务中心,实现供销电子商务全覆盖。
注重基础建设
农村面貌进一步改观
田野正绿,家园正美。市委、市政府坚持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的理念,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农村基础条件极大改善。以水电路讯网为重点,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共实施各类项目3200个,投入资金65亿元。全面实施“河长制”,扎实推进丹江百里生态长廊建设,建设丹江干流防洪堤防12.53公里,建设潜坝5座,实施堤防生态化治理3.2公里,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20.7万人饮水安全得到保障。率先推行四级“田长制”,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1万亩,实施农业综合开发5.1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4.6万亩,治理土地1.28万亩,治理水土流失703平方公里。新修改造通村道路1100公里,实施电网升级改造工程95个、网络通讯项目230个,极大地改善了农村面貌。
特色小镇建设加快推进。按照尊重自然美、注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的要求,有效利用已有农房、基础设施、自然环境等资源禀赋,统筹考虑山、水、田、林、路等生产生活要素,大力推进秦岭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累计建成秦岭特色小镇7个、美丽乡村示范村16个,农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柞水县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休闲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漫川关镇、云盖寺镇入选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商州区江山村入选全国最美休闲乡村。
农村人居环境有效治理。积极开展“铁腕治霾1+8”行动,对35个镇的162个村实施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启动33处农村饮用水源工程、15处垃圾处理工程、16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17处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配齐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等配套设备,年处理农村生活垃圾10万多吨、污水100多万吨。全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现场会在我市召开,农村垃圾就地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经验在全省推广,山阳县前店子村荣获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
乡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建设农村公共文化设施435个,花鼓戏曲电影《带灯》成功首映,《紫荆树下》《孝义川》荣获全省“文华优秀剧目奖”。以脱贫致富典型事迹、移风易俗等为素材,排演了一批主题鲜明、群众喜闻乐见的乡村小戏、舞蹈、小品、相声、快板等文艺节目,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基层的农民书画协会、农民摄影协会、农民舞蹈队、农民健身队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广场文化活动蓬勃兴起,农民精神世界越来越富足。
深化农村改革
发展活力进一步迸发
改革增活力,农业增动力。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省有关决策部署,在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创新农民增收机制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大大激发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
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全省率先制定《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村遴选办法》,引入竞争机制,启动农村“三变”改革及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村65个,全市流转耕地48.2万亩。争取宁商扶贫协作资金1815万元,以股权投入方式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做法得到省上肯定。目前,全市已有8.1万亩集体“四荒”地、11.9万亩林地等资源变为股份资产,有4.29亿元财政和社会资本投入的资金变为集体及农民手中持有的股金,有3.5万户11.4万农民变为股东。国有林场改革扎实推进。建立贷款担保储备金3.3亿元,撬动扶贫贴息贷款31.6亿元。
农民增收机制不断创新。“龙头企业(公司)+贫困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贫困户”、联股联业联营、订单生产等利益联结机制广泛推行,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到位,不断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党支部+‘三变’改革+集体经济+贫困户”的经验在全省推广。
站位新时代,开启新征程。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篇章,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商洛信心满满。
发展特色产业
三产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旺,百业兴。市委、市政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开发为基础,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主导产业。
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大力实施“稳麦扩薯优玉米”战略,种植马铃薯91.7万亩,面积创历史新高,鲜薯产量110万吨。建成丹江流域优质红薯基地17.8万亩。粮食总产61.7万吨,实现2015年以来的“三连丰”。种植蔬菜47.8万亩、中药材192.5万亩,产量分别达72.5万吨、68.66万吨。
主导产业强势崛起。大力发展商洛特色农业“八大件”,栽培食用菌1.72亿袋,鲜菇产量18.3万吨。新建茶园5.61万亩,茶园面积达49.7万亩,产茶6036吨,茶叶产值首次突破十亿元大关。核桃、板栗产量分别达13.1万吨和2.88万吨。全市核桃、香菇产量、人均蛋占有量位居全省第一。“商洛核桃”入选第一批全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洛南核桃”“洛南豆腐”“云盖寺挂面”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商洛香菇”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丹凤棣花镇、山阳枫树村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村,商洛生态特色农产品推介会在京成功举办,“山地农产在商洛”品牌唱响首都,我市荣获“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
生态林业加快发展。启动全国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大力实施“两岸三线四区”重点区域绿化,全年造林36.3万亩。特别是完成市区城周绿化2.1万亩,成为造林绿化最大、质量最高的亮点,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互动双赢,造林经验多次被中省媒体报道。
市场主体不断壮大。通过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不断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形成布局合理、品种优化、效益提升、管理规范的农业产业发展格局。去年,全市新建改扩建农产品加工企业376个,农产品加工产值比达1.7:1;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36个,创建省级明星龙头企业1个;陕西盘龙药业公司成功上市,成为商洛首家上市的龙头企业;累计发展农民合作社2213家、家庭农场451家。新认定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4个,全市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到119个,农业园区实现产值32.89亿元,实现利润4.33亿元,分别增长4.6%、3.2%,成为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脱贫增收、提升农业综合效益的主战场,14个园区入选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培育职业农民1814人,高级职业农民陈盛林获全省“十佳职业农民”称号,高级职业农民魏万林、郭夏峰、陈开选分别获全省“优秀职业农民”殊荣。
电子商务迅速拓展。培育农村电商综合体25个,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102个、电子商务运营平台5个、电子商务企业37户,新增网店210家,建成运营市县区京东特产馆7个。实现农产品线上销售10亿元,增长57%。积极实施山地农产展销工程,在西安建成融电商产品展示、展销为一体的商洛特色农产品体验展销中心。建成市县区8个供销电子商务中心,实现供销电子商务全覆盖。
注重基础建设
农村面貌进一步改观
田野正绿,家园正美。市委、市政府坚持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的理念,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农村基础条件极大改善。以水电路讯网为重点,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共实施各类项目3200个,投入资金65亿元。全面实施“河长制”,扎实推进丹江百里生态长廊建设,建设丹江干流防洪堤防12.53公里,建设潜坝5座,实施堤防生态化治理3.2公里,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20.7万人饮水安全得到保障。率先推行四级“田长制”,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1万亩,实施农业综合开发5.1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4.6万亩,治理土地1.28万亩,治理水土流失703平方公里。新修改造通村道路1100公里,实施电网升级改造工程95个、网络通讯项目230个,极大地改善了农村面貌。
特色小镇建设加快推进。按照尊重自然美、注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的要求,有效利用已有农房、基础设施、自然环境等资源禀赋,统筹考虑山、水、田、林、路等生产生活要素,大力推进秦岭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累计建成秦岭特色小镇7个、美丽乡村示范村16个,农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柞水县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休闲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漫川关镇、云盖寺镇入选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商州区江山村入选全国最美休闲乡村。
农村人居环境有效治理。积极开展“铁腕治霾1+8”行动,对35个镇的162个村实施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启动33处农村饮用水源工程、15处垃圾处理工程、16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17处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配齐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等配套设备,年处理农村生活垃圾10万多吨、污水100多万吨。全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现场会在我市召开,农村垃圾就地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经验在全省推广,山阳县前店子村荣获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
乡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建设农村公共文化设施435个,花鼓戏曲电影《带灯》成功首映,《紫荆树下》《孝义川》荣获全省“文华优秀剧目奖”。以脱贫致富典型事迹、移风易俗等为素材,排演了一批主题鲜明、群众喜闻乐见的乡村小戏、舞蹈、小品、相声、快板等文艺节目,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基层的农民书画协会、农民摄影协会、农民舞蹈队、农民健身队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广场文化活动蓬勃兴起,农民精神世界越来越富足。
深化农村改革
发展活力进一步迸发
改革增活力,农业增动力。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省有关决策部署,在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创新农民增收机制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大大激发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
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全省率先制定《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村遴选办法》,引入竞争机制,启动农村“三变”改革及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村65个,全市流转耕地48.2万亩。争取宁商扶贫协作资金1815万元,以股权投入方式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做法得到省上肯定。目前,全市已有8.1万亩集体“四荒”地、11.9万亩林地等资源变为股份资产,有4.29亿元财政和社会资本投入的资金变为集体及农民手中持有的股金,有3.5万户11.4万农民变为股东。国有林场改革扎实推进。建立贷款担保储备金3.3亿元,撬动扶贫贴息贷款31.6亿元。
农民增收机制不断创新。“龙头企业(公司)+贫困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贫困户”、联股联业联营、订单生产等利益联结机制广泛推行,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到位,不断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党支部+‘三变’改革+集体经济+贫困户”的经验在全省推广。
站位新时代,开启新征程。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篇章,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商洛信心满满。